新媒体新技术支持下幼儿新型数学学习方式及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科技的腾飞带给人们的受益并不仅仅体现在生活方式的改变上,更体现在与每个人利益都息息相关的教育生产上。教育作为一项服务于社会进步值得让人类奋斗终生的事业,在享受科技果实的同时也在反哺科技。随着新媒体的涌现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更迭,基础教育事业有了更多进步的空间和拓展的方向。但是由于教育改革仍然处于探索创新阶段,还没有形成规律性的经验,并且新媒体、新技术出现的时间尚短,因此来得及被充分应用到学前教育中。
[关 键 词] 新媒体新技术;幼儿教育;新型数学学习方式;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5-0202-02
學前阶段的幼儿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有着旺盛的需求,并且幼儿的学习适应性强,对符合其心智成长规律的知识接受速度快。良好的数学教育活动能够启发幼儿的数学思维,让幼儿的数学能力被触动。幼儿通过认识“数”,能够让幼儿更加清晰地去认识这个对幼儿而言充满了未知的世界,让幼儿脑部的智力以及潜能能够被有效的唤醒。但是由于数学中的“数”较为抽象,不太符合幼儿具体化的思维模式,因此很多幼儿对数学学习活动提不起兴趣,容易在数学学习中陷入厌倦的状态。所以幼儿教师需要在数学教育活动的趣味性上下更多的功夫,要善于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对数学教学进行创新,让幼儿数学学习活动脱离单纯的记忆和模范,使幼儿能够在数学游戏活动中有机会亲自参与动手实践,以实现通过真实的体验来巩固数学学习成果的目的。新媒体技术为趣味化幼儿数学游戏活动的创设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因此幼儿教师要把握幼儿数学游戏活动可以利用的新技术,全力以赴地提升幼儿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一、新媒体新技术运用于新型幼儿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的幼儿数学教学活动对幼儿的记忆及模仿有着极强的依赖性,一旦幼儿学习的意愿下降,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效率也会受到严重的干扰。这种学习关系必然会剥夺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降低幼儿数学学习的乐趣感,不利于幼儿各方面素养的成长。幼儿教师意识到传统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弊端后,开始有意识地对新型的幼儿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要想消除幼儿在数学学习上的疲乏感,教师就必须驱动幼儿心中的“快乐因子”,而新媒体新技术,就是幼儿教师驱动幼儿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快乐因子”的制胜法宝。新媒体技术打破了时空的局限,让教育活动能够走出教室。此外,灵活的多媒体技术能够为教学活动创设更多丰富情境,可以将教师要教授的知识具像化,让幼儿能够在眼耳结合的感官调动下通过理解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并且,新的媒体技术能够让幼儿在多元化数学游戏活动中与所学数学内容在思想上进行对话,使幼儿能够对数学学习的本质产生朦胧的意识。如果没有新媒体技术与新技术对幼儿数学游戏活动进行支持,教师仅依靠卡片、图纸、板书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那么教师则很难走出传统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困境,无法真正构建新型的幼儿数学教学模式,幼儿也无法掌握除模仿与记忆外的新型数学学习方法。
二、新媒体新技术运用于幼儿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新媒体技术为幼儿的数学教学活动开展带来了更多的方式,为幼儿教师优化幼儿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思考的方向。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不仅有助于幼儿教师拓展新型的数学教学活动展开模式,而且还极大地保护了幼儿纯真的心灵,让幼儿能够在较为轻松的数学学习中发现乐趣,使幼儿的数学学习自信得以建立。此外,当新媒体技术出现在数学游戏活动中后,幼儿出于好奇的天性,会本能地对数学游戏活动产生兴趣,当幼儿对数学游戏活动有了兴趣之后,幼儿教师就不难挖掘幼儿探索数学的动机,从而彻底激发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利用新媒体开展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幼儿更加顺畅地突破数学活动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让幼儿的思维模式逐步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虚化思维的转变,使幼儿的智力得到有效的开发。将新媒体新技术运用于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之中,即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幼儿成长的心声。幼儿教师要利用好新媒体新技术,完善幼儿数学教学活动方案,让幼儿的数学能力和其他方面的素养都能得到切实提升。
三、新媒体新技术应用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时出现的问题
(一)“观感”效果成为衡量课件好坏的唯一标准
新型的幼儿数学教学活动十分关注幼儿在数学游戏活动中愉快感受的获得程度。幼儿对有着鲜活的形象的事物有着更高的接受度,所以一些教师为了让幼儿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常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过分地追求课件最终呈现出的视觉感官效果,从而导致课件内容对数学教学活动的实用性被忽视。教师错误的将“感官”效果当作衡量课件好坏的唯一标准,将过于花哨的多媒体课件呈现在幼儿眼前,不仅无法让幼儿全神贯注地进行数学学习,反而会让幼儿完全沉浸于喧宾夺主的“花哨”课件之中,使幼儿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从而影响幼儿在数学学习中数学经验的获得。
(二)多媒体课件完全代替了板书
当你身处于幼儿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时就不难发现,相当大一部分的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开展数学活动时,会降低黑板的使用频率,很少或者是完全没有进行板书。因为多媒体课件中已经将知识点进行了清楚的说明,因此教师认为不用再额外的时间去进行板书。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点,虽然课件和板书都是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之一,但是课件带给幼儿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了,加上幼儿数学学习经验的缺乏,因此根本没有能力从中找到数学学习的重点,从而出现幼儿数学学习表面热闹的假象,使幼儿新型的数学学习方法华而不实。 (三)幼儿的数学动手操作被课件展示所取代
新型的幼儿数學学习与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的过程与结果。完整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有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参与,只有“教”与“学”这两大主体到位了,活动才能称之为“教学”活动。可是,在实际的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部分幼儿教师为了节省数学活动的教学时间,在数学游戏活动上直接用课件演示代替了幼儿的数学动手操作,剥夺了幼儿参与数学实践的权力,幼儿的数学学习活动更像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幼儿则退居“观众席”去观看教师的课件,使幼儿陷入了另一种数学学习“怪圈”,这种“怪圈”对幼儿造成的负面影响,与传统数学教学模式而造成的负面影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四、正确的幼儿数学学习方式与教学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开展策略
(一)重新认识新媒体技术,加强幼儿教师的新媒体应用能力
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已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但是由于教师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控能力不强,对新媒体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因此没能让新媒体技术在新型的幼儿数学学习方式以及教学模式的创建中大展拳脚,发挥出全部的实力。幼儿教师要想让幼儿在新型数学教学活动中养成正确的学习方式以及习惯,首先就需要保证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正确性。教师需要重新认识新媒体技术,在反复揣摩推敲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新媒体运用能力得到加强,让幼儿的数学素养能够在正向的新型教学模式下得到启蒙。教师应当脱离“唯课件至上”的数学活动观点圈,在数学活动上不能只考虑课件的感官效果,还需要对课件对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做出更多的考量。在新型的数学活动中,我们提倡教师用更高效的方式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多媒体能够完全取代教师的板书以及幼儿的动手操作,因此教师在数学活动中仍然要为幼儿预留动手解决数学问题的时间以及机会,让幼儿能够养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并通过真实的数学动手操作,积累良好的数学学习经验。
(二)依靠新媒体技术,充分激发幼儿的数学学习欲望
不论对何种阶段的学生而言,“兴趣”总是最好的老师之一。同样,对学前阶段的幼儿来说,“兴趣”同样也是幼儿掌握新型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引路人。有了兴趣的引导,教师就不用再为幼儿在数学学习活动上常容易“开小查”而发愁。在为幼儿制造兴趣点的功能上,新媒体技术远比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方法要强大得多。教师可以在数学活动中融入多媒体技术元素,让幼儿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具画面感,使数学知识不仅能够活跃于幼儿的眼前,更能走进幼儿的内心。有了新媒体的支持,教师在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融入更多趣味性的元素也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例如,在中班“动物瓶”数学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导入环节变得情境化,将幼儿带离枯燥、乏味的数学活动感受区。教师在情境导入时,不仅可以让“数学画面”动起来,更可以让“数学声音”动起来,如此一来,幼儿的各个感官都能够被有效调动,幼儿自然更愿意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使新型的幼儿数学教学模式初具雏形。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继续牵引幼儿进入数学情境
当幼儿对数学问题有了主动探索的欲望时,幼儿教师应当趁热打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继续牵引幼儿进入数学情境。新型的成功的幼儿数学教学模式离不开幼儿对数学问题的深挖探索。数学问题挖掘不是一项简单容易的事情,教师要想幼儿能够克服困难,执着地追求数学真理,就必须为幼儿加油打气。生动形象、极具童趣的多媒体课件能够从外部对幼儿的数学学习心态进行影响,欢快的音乐、及时的鼓励语等都可以从侧面坚定幼儿解决数学问题的决心。为了让幼儿的数学品质能够实现质的飞跃,幼儿教师可以将虚化的数学知识利用新媒体技术具体化,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将一切原本不符合幼儿认知习惯的条件用多媒体修饰的符合幼儿的思维习惯,让幼儿能够在多媒体的牵引下逐渐养成自己的数学思考方式,提升数学解题能力。
总而言之,幼儿教师应当大胆迎接幼儿新型数学教学模式建立的挑战,利用好新媒体新技术,高效培养幼儿正确的数学学习方式,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新型的幼儿数学教学模式能够成为为幼儿播撒“数学之光”的太阳。
参考文献:
[1]陈秀如.谈如何提高幼儿数学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5(7).
[2]赵玉江.多媒体在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5).
[3]刘昆.利用多媒体课件支持幼儿数学学习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0).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1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