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影视剧翻拍对传承经典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四大名著”的影视翻拍有众多版本,按照拍摄的时间大致以2000年为界,划分出新版与老版两种版本。进入21世纪以来,有导演陆续选择重新拍摄,与20世纪80年代旧版影片相比,新版的“四大名著”改编剧明显呈现出篇幅大、重细节的特点,而往往忽略了情节选用的经典性。一部优秀的经典文本的翻拍,在作为观众娱乐消遣对象的同时,还应立足原著、把握经典,自觉地承担起文化经典的传达以及国学传承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四大名著 影视改编 对策研究
  影视圈里盛行这样一句话,“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这一代的电视剧”,这也是众多影视制作人翻拍的“依据”。而“四大名著”作为我国古典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经典,成为导演不断选择的题材。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不断兴起,影视改编利用电视、网络等新媒介的形式向观众展现出更加生动的情节。相较于纸质的经典作品,影视剧对于经典文化的普及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大名著”的影视翻拍有众多版本,按照拍摄的时间大致以2000年为界,划分出新版与老版两种版本。而在20世纪的“四大名著”影视改编本中,又以20世纪80年代的翻拍最为著名,是一直以来众多名著翻拍的经典之作。进入21世纪以来,有导演陆续选择重新拍摄“四大名著”,但是这些重新翻拍的影视剧有的引起了争议。与旧版相比,新版的“四大名著”改编剧明显呈现出篇幅大、重细节的特点,而往往忽略了情节选用的经典性,但是它较为注重对于原著的再现,对我国文学经典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一、“四大名著”影视剧新旧版对比
  1.旧版——音乐的经典性
  旧版的“四大名著”影视剧在人们的认知里往往是经典的、“不可逾越”的,旧版之所以受欢迎不仅由于旧版早于新版,在时间上获得优势,从而使得观众产生“先人为主”的观念,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旧版本身拍摄的成功。旧版“四大名著”影视改编剧的最大特点便是内容选择的经典性。它们善于选择经典的情节以及经典的人物,着重刻画这些内容。人物表现上,旧版的演员往往细细揣摩人物每一个动作、情节。而且,旧版中的音乐创作与选择也是其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影视剧来说,好的音乐就如同锦上添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往往能传达出剧中不可言说的意蕴,它依存于影视剧却又有着独立的灵魂。而通过影片,音乐传达出自身的独特精神,引起人们的共鸣。通过听觉感受,观众在心理上形成立体感的视觉、听觉形象,从而使银幕形象更加丰富、生动、真实,大大加强了其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大名著”翻拍成影视剧的时候,影片中的音乐对于影片的渲染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旧版《西游记》的片头曲《云宫迅音》可以称得上中国电子音乐的鼻祖,开创了电视剧中电子音乐与民族及管弦乐结合的先河;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豪迈磅礴,将师徒四人一往无前、百折不回的决心与信念完美地表现出来。1987年版《红楼梦》中的音乐插曲有《枉凝眉》《葬花吟》等。《葬花吟》可以称得上是体现整个《红楼梦》音乐境界与内涵的压轴大作了,凄婉悲凉却有一种摄人心魂的气魄,饱含哀怨而又傲骨铮铮;而《枉凝眉》唱尽了宝玉、黛玉的爱恨纠缠、肝肠寸断。这些插曲在影片中与场景相互映衬,渲染了环境与氛围,从而也映衬出人物角色内心的情思,对于表现人物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一首《分骨肉》唱出了探春远嫁的凄凄心悲,一首《葬花吟》道出黛玉的惜花之心与惜己之意,《题帕三绝》诉说那横也丝来竖也丝的悠悠情意……旧版《三国演义》的词曲作者展示了厚重的文学功底。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其开头的鼓声、锣声、厮杀声、呐喊声、角声、马嘶声,大气磅礴地渲染了战争气氛,直接把人们引回战火纷飞的年代。旧版《水浒传》中的音乐代表作有《好汉歌》《王进打高俅》,其中大量唢呐的使用让人听了热血沸腾。刘欢老师的《好汉歌》义盖云天、豪气万丈,将一百单八将的豪情壮志体现得淋漓尽致。都说时势造英雄,这一百单八将,个个身怀绝技,因缘际会而聚首水泊梁山,虽然结局不尽悲凉,但是我们忘不了那种肝胆相照,虽非手足却远胜手足的情谊。
  老艺术家给我们创造的经典之声,对老版影视剧在群众间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们将局限的画面表达得更为细腻悠远,将原著的精髓与蕴含的思想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2.新版——形式的多樣性
  旧版“四大名著”的影视剧演员主要以真实的成人为主,相较于旧版,新版“四大名著”改编剧的演员开始出现多样化,演员不仅有成人,还有未成年人,例如“小戏骨版”《红楼梦》。此外,《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依次出现了动画版,这无疑也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对孩童而言,动画版不像电视剧一样让人无法理解,它用简单且适合孩子的方式将书中的人生道理传递出来,从而扩大了受众的范围,在青少年启蒙教育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需要一提的便是“四大名著”电影的改编,如“三国”的《赤壁》系列、《西游记》系列等,这些电影往往不局限于电视剧的还原手法,它们或着眼于书中的某一个片段,或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书中的故事、哲理及精神。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电影大多不限于国人间传播,它们有的走向世界,把我们的国学经典——“四大名著”用更为生动的形象传递给不同国家的人,这对国学的传播无疑是一件好事。
  3.新旧版各有千秋
  纵使旧版名著翻拍比起新版更受大众喜欢,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新版翻拍的亮点及其对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旧版翻拍确实存在许多在当时难以克服的问题,如特效、灯光、器材的落后局限了影视剧的进一步发展;不够专业的制片团队使得故事剧情存在不完整或冗长的问题;在电子科技迅速发展的现在,制作粗糙的旧版画面难以进一步推广至世界等。而新版翻拍相比而言更为精致,摄影和美术的发展、特效画面的运用、更为专业的制作团队及剧本都使新版翻拍看起来更为精良。高额的投资、精良的制作以及成熟的宣传包装,不仅使投资者成功获取了高额的商业回报,也使“四大名著”更广泛地走向世界,这对国学传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新版翻拍在一些剧情处理上表现得更为细腻,更注重人物情感变化的过程,对那些不太合乎现代审美观的剧情,也做出适度的处理。比如,老版《水浒传》演到一些好汉被俘上梁山时,几乎没给他们心理变化的表现,让人觉得转变颇为突兀。新版《水浒传》起码在一些主要人物上梁山时,都让宋江出来进行“一番劝说”,让剧情进展更加自然。
  同时,由于拍摄技术和财力、人力有限,旧版的“四大名著”影视剧对原著内容做了大量删减,大量原著中的精彩内容没能呈现在荧屏上。比如旧版《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并没有得到一一露脸的机会,只讲了主干故事,连大刀关胜这种排名第五的梁山角色都没有。2011年新版《水浒传》,则起码在“梁山泊英雄排座次”里,每个好汉都依次给了特写镜头。新版力图充分再现、还原原著的剧睛,也细腻刻画了每个重点人物,这也是一个进步。
  二、新版翻拍中存在的问题
  央视版的“四大名著”影视改编大受欢迎,而最近新版的“四大名著”影视改编却不断受到诟病。我们当下的拍摄、剪辑技术与20世纪相比突飞猛进,按照逻辑来说,翻拍“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作品更应该拍摄出成熟的影视作品,但是最新翻拍的“四大名著”却频频被人指责,甚至还被“频频叫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问题不在于时代以及人们的审美,而是在于这些影视剧的本身。我们统计了“四大名著”的央视版与新版不同的拍摄周期,从中确实能看出许多问题。
  首先,在时间上,新版“四大名著”改编版影视剧制作期远远短于旧版,这反映出新版影视作品在翻拍的时候准备不足。在旧版本中,《西游记》初篇( 1982-1988)、续集(1998-1999)两者相加41集,其拍摄至少用了8年时间;36集《红楼梦》从1981年11月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改编问题至1987年上半年完成再到播放,前后用了将近6年的时间;84集的《三国演义》从1990年筹组,到1994年10月23日上演用了三年多将近四年的时间;《水浒传》算至上映时间的话,43集前后共用三年半的时间。而重新翻拍的“四大名著”呢?60集张纪中版《西游记》从2009年9月开机到2011年7月在地方台播出,前后不过两年,如果算至播出时间,前后不过两年半的时间;50集李少红导演的《红楼梦》从2006年选秀到2010年6月首播,用时四年半;86集《水浒传》2009年7月4日开机至2011年1月1日在浙江钱江频道播出,如果算上接近3年的筹备时间,总共四年半的时间。虽不能说工期代表一切,但慢工出细活,老一辈的艺术家通过长时间的精雕细琢制作出来的作品自然会比为了经费赶工期的作品更淳朴、真实,他们在此所花费的心血精力也不是后来大多数制作人可以比拟的。新版“四大名著”影视剧改编为了尽快获得收益,不停赶工期,而缺乏精雕细琢,缺少老一辈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纯真热情。
  其次,在演员阵容与拍摄选角上,旧版的“四大名著”影视剧中的演员,除了《三国演义》中的唐国强、张光北、徐少华(《西游记》中第二任唐僧的扮演者)、鲍国安,《水浒传》中的王思懿等演员小有名气外,大部分演员基本上都名不见经传,但他们大都细致认真,揣摩了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每一处心理活动;而新版“四大名著”影视剧的导演和演员则是换了一波又一波,实在缺少了旧版“四大名著”影视剧的演创人员的那种敬业精神。就如高希希导演的《三国演义》,上演后又斥资几百万来捉漏;新版《水浒传》中第一集就惊现“玉米地”等不经推敲就出现在荧屏上的画面,令人啼笑皆非。此外,新《红楼梦》无论在选角还是内容上,都备受争议。如海选环节过于仓促;演员演技稚嫩,不够成熟;演员形象与原著形象不太相符;台词大多为文言文词句,难免会显得生硬,晦涩难懂,虽遵循原著,但不能让人们普遍接受;不少角色采用的是昆剧造型,让观众难以欣赏。而旧版《西游记》的化妆王希中老师,在观摩了数不清的《西游记》的相关演出和研究了大量角色后,才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形象。
  还有一些编剧和导演,为了能够在翻拍中出新,吸引观众眼球,对古典名著进行肆意篡改,结果上演了许多荒诞的画面。如孙悟空与唐僧暖昧不清,潘金莲与武松的暖昧关系等。新版《西游记》的“现代”台词和“颠覆经典形象”的造型,也是备受争议。
  在市场经济主导的现在,时代越是发展,对于经典的重现及刻画就更为困难,就如高希希在谈到新版《红楼梦》拍摄时指出:“无论是新人还是大腕,要演出老版的感覺并不容易,老版用了几年去培训新人,像陈晓旭、邓婕等无论从外形还是演技,都是无可挑剔的。现在投资商很难花费这么大的代价去拍一部电视剧,而年轻演员对于古典文学的理解是有限的,新版《红楼梦》很难超越老版。”急功近利与商业片的泛滥使得名著翻拍质量参差不齐。有消息称,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领导的“梦工场”编剧团队已在着手进行《西游记》改编。这肯定是史上制作最“豪华”的《西游记》,但是六小龄童却深表忧虑:“我担心他把‘孙悟空’拍成‘金刚’!”这无疑也是现如今的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国学传承对策研究——以“四大名著”翻拍为例
  近年来,许多名著的翻拍非但没有达到致敬经典、传承国学的目的,反而出现了很多雷人的效果,遭受了收视率和好评度的双重滑铁卢。影视界也仿佛陷入了一个怪圈,市场反馈不如人意,影视制作人却乐此不疲。而一部优秀的经典文本的翻拍,除了承担娱乐的目的,还应自觉地承担起传承经典文化以及国学的重要责任。从国学传承角度看,对于经典名著的影视翻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尊重原著
  剧本的质量是整个作品的基石,因而编剧是影视剧改编名著的关键。从个人方面来说,编剧要在追求审美的基础之上尊重原著,不得随意亵渎经典;其次,制作团队应该引进先进的科技手段,使影视剧具有优秀的视觉效果。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而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文化的生命之源,也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翻拍的劣势在于不容易跳出既有框架,但并不代表翻拍就是没有创新。同时,原创也不等同于创新,市场上同样有许多模仿、跟风的原创电影。”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文化传播系副教授詹庆生說:“翻拍不是机械复制,而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创作者应在深入领会原作精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进行创造性提升甚至再生。另一方面,翻拍应具有当代性,应融入特定的个人情感、社会心理与时代精神。”由此观之,我们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必须批判继承经典,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世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每部作品都有好有坏,所以翻拍时要让新剧本获得蓬勃的生命力。另外,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正如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作品,翻拍也要将创新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3.精湛的演技
  长远看来,要想真正翻拍一部成功的经典影视作品,好演员不可或缺,演技是极其重要的,只有精湛的演技才能将经典作品中的人物诠释得更加真实。
  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副研究员邓文卿认为:“很多翻拍作品往往走进两个极端的误区.一是照搬前作,只做极小幅度的改动,但却因国别、时代、审美等原因,让观众感到严重的水土不服。二是改头换面,进行颠覆性的改编,却只是借用了前作的壳子,其内容与原作品相去甚远。前者是用力不足,后者是用力过猛,两种方式都有问题。”在“快拍利益”的驱使下,人们仿佛忘记了“慢工出细活”,一部优秀的影视剧需要的是全剧组的用心。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并不全是因为人物服饰的华美、演员的“高颜值”,还要靠参演人员的认真态度。
  4.“走出去”与“引进来”
  好的翻拍剧也不能仅限于国内,要放开眼界“走出去”,“本土IP国外化”,弘扬经典;还要“引进来”,好莱坞电影人人称道,我们也要学习他们影视的制作技术来完善我们的作品。另外,经典翻拍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对好的影视翻拍的观赏,达到回归原著的效果。
  5.留意影视评论
  翻拍剧是消费者的审美对象,消费者有义务提出自己的建议,制作人应该多留意影视评论,还要提供更多的渠道让消费者有地方发言。王卫芬在《浅谈电视观众的信息反馈》中提到:“影视反馈就是指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后,运用符码将自己的感受、评价以及愿望和态度向电视制作者所做出的反应,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对传播活动进行调控。电视观众信息反馈的获得,可以靠观众的主动反馈,但更重要的是传播者要积极主动地进行观众调查,主动获取观众的反馈信息。”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这还需要制作人多费心思!
  四、总结
  影视改编利用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形式向观众展现出更加生动的情节,相较于纸质的经典作品,影视剧似乎对于经典文化的普及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于经典名著来说,其影视翻拍的难度也在逐渐加大。而一部优秀的经典文本的翻拍,在作为观众娱乐消遣对象的同时,还应立足原著、把握经典,自觉地承担起文化经典的传达以及国学传承的重要责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87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