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不应是学生的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关键词:阅读 小学语文 思维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出也对课外阅读量提出了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由此看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一提到阅读就感到头痛,认为阅读是一道难于逾越的沟壑,究其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课外阅读量少。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除了学校发的书本外,课余能读过的课外书更少。[1]
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能力低下。贪玩是学生的天性,很多学生对文本阅读没有兴趣,不喜欢读,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起来也是走马观花似的一晃而过,对内容情节、梗概知之甚少。
课堂教学中学习被动,思维不活跃。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讲得多,学生阅读少,学生思考的少,学的枯燥无味,十分被动,效率低,良好的阅读习惯难于形成。
就不久前我曾看到这样一则教育重磅改革消息:“阅读不行,升学时卷子都做不完。”这不是一句聳人听闻的话,而是“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一次北大举行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说的一句话。这给我们点明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今后阅读题量将进一步增加,并且语文、阅读能力将在所有高考科目中体现。面对新的语文教育改革,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从小学生阅读,喜欢阅读呢?
1.转变教师观念。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要熟悉语文课程标准,知道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阅读教学要求、目标,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加强训练,做到精讲多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说明了兴趣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地接受知识。”教材是最好的阅读范本,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要让学生反复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自己理解、欣赏品味语言内容,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重点点拨,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少讲多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多读精思。提倡多读,并非教师放任不管,由学生重复、机械地读。其实在学生每读一遍课文之前,老师都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由浅入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在反复阅读中自主寻找答案。很多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阅读中,而有的问题答案只需学生稍加归纳、提炼、总结即可。学生能不能准确获取文本信息,就要教师重点培养学生发展思维,提高阅读的效率。
4.坚持读写结合。文本是一种信息载体,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育策略,引导学生既走进文本,更要走出文本,从实践中学习。当前语文教学要求适当增加阅读量,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同时也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坚持读写结合。如教学《桥》时,当洪水吞没村支村老汉的一刹那,课文中写到他似乎要喊什么?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再把它写出来。这样学生有内容可写,对人物形象有更深的了解。
5.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应突出学生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的参与精神,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会偷“懒”。而我们教师往往在课堂上是不厌其烦的“讲”,害怕什么地方没讲到,学生不会做,而学生则学得如一潭死水,完全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导致阅读能力十分低下。我们不如课前精心设计好问题,让学生思维动起来。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较难,几个故事间的联系不易掌握,我们可让学生的反复阅读的基础上,首先掌握三个故事的内容,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握故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让学生分角色配上道具演一演,学生主动性增强了,都愿积极参与了,阅读能力自然强了,这样的教学比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何止强百倍。
6.借助多媒体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既能形象、直观的展现文本内容,又有极强的感染力,还能快速调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未知欲望。如教学《烂漫的点地梅》一文时,多媒体展现青藏铁路建设者们不畏艰难,与天斗、与地斗的感人画面,再分享课文中三个凡人小故事:父母临终不能膝前尽孝;妻子难产只能守护在电话的另一头焦急等待;假如牺牲了要把自己葬在工作过的地方也要看一眼飞驰而过的火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展现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丰富了文本,学生既能理解文本内容,更能进一步体会祖国广大建设者们平凡而伟大的情怀。
7.课内课外相结合,提高阅读能力。课堂时间毕竟是十分有限的。学生要完成大量的阅读,在课堂上我们一定要教会学生学会“磨刀”:激发阅读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后学生才能大胆“砍柴”,让学生由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大量阅读教育部新课程标准学生课外推荐读物,中外优秀名著。学生不仅仅是完成阅读量,更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外灿烂的优秀文化。“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让学生喜欢阅读、爱好阅读,从中感悟作者的喜怒哀乐,与作者心灵沟通,陶冶高尚情操。
关于什么是教育,北大一位教授这样描述: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读。换句话说就是阅读是最好的教育,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相信我们的学生对阅读不会再有畏惧感,也不再是学生心中一块挥之不去的痛。
参考文献
[1]杨先武.整本书阅读不应过于“课程化”[N].中国教育报,2018-12-03(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4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