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趣味教育”在英语课堂中的课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同样是刻苦努力,主动的渴求汲取与被动的愁眉苦脸,学习效果是大相径庭的。学习应成为一种能让学生们欢呼雀跃的礼物,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满怀热情的学习。
  关键词:趣味教育 话剧表演
  很多人对学习的初印象,就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起早贪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埋头苦学。但是当笔者成为教师之后,才发现其实这只是学习的一个表象。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的功课就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领受。”[1]而笔者就是想秉持着“趣味教育”的原则,让学习成为一种能让学生们欢呼雀跃的礼物,让学习变得有趣,让英语课堂变得鲜活,让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更深层次地领会知识的精华与真谛。笔者一直梦想着上一节形式新颖,打破传统的创新课,本学期的公开课就给了笔者这样一个契机。这次的课题是Christmas,怎样才能把这堂课讲的special一点呢?
  一、公开课的准备阶段
  学习金字塔的发现者爱德加·戴尔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注重动手、实践、讨论、教授他人的学习方式可以大幅提升学习效率。课本中有一个小故事,情节曲折意味深远,笔者觉得可以让学生排演一个小话剧,把它演出来,以形象生动的演绎导入学习内容一定会让学生印象深刻。除话剧之外,我们还设计了写感恩卡、分享感受、用英语口语表述对内容的深度理解等环节。
  同学们一听说要排练话剧,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选编剧时,特别选了英语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安排他们根据《圣诞颂歌》的原著,参考课本节选的内容进行精简、改编。我们的小主编对英文的使用游刃有余,拿给老师的剧本初稿是厚厚的一沓。翻阅之后,觉得内容很不错,但因为表演时间有限要进行删减。小编剧的热情非常高,每删一句话他都觉得可惜,心痛不已。我们就不断的沟通,不断的取舍,最终让他明白做出的调整就是为了使他的心血之作大放光彩,要顾全大局,有舍才有得。最终,在不断地斟酌反复,一次次的的删改重组之下,我们有了让参演人员都认同的的终稿。
  接下来,由学生自己选拔的导演、演员、剧务等剧组成员陆续到位。在选演员的时候,编导们结合了同学们的形象、性格,采用集体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找到最适合角色的人选。主角的扮演者平时就是一个情绪比较多变的学生,他来演脾气古怪的主角Scrooge再合适不过了。Scrooge的员工Bob性格温和,所以就选了一个平时憨厚老实,高高大大的男同学。“演员们”的敬业超乎想象,他们在毫不耽误学校正常课程学习的情况下,自己安排课外时间商量细节,进行排练,拍视频找不足,纠正发音。道具、配乐也都是学生们自己搜寻搭配的。笔者信任他们的能力,所以几乎不参与,让他们自己安排。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们就有了探究的动力。剧组成员们都很有想法,编排的过程中时时迸发出创意的火花。公开课之前,笔者建议全班同学去了解狄更斯和他的著作《圣诞颂歌》。学生们知道会有话剧表演,都异常兴奋,有的甚至主动联系编剧要阅读剧本。相比较传统的预习方式,这种全新的体验既锻炼了学生对细节的把握,对语言的理解和输出能力,又加强了他们独立研究的意识,更好地挖掘出了他们潜藏的灵性。[2]
  二、公开课进行时
  公开课上,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首先引入了圣诞节的简介,让学生对西方节日有了一定了解,接着进入正课。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跟随着老师,在精心设计的问题中走进课文,掌握课文涵盖的知识点。
  问答环节的最后一个问题圣诞活动Christmas Carol结束后,笔者引出了话剧:“Do you want to see Scrooge?Let’s call him out!”学生们都激动的喊出了主角的名字,接下来话剧开始。同学们饶有兴致的观看表演,看到台上同学与平日完全不同的一面,台下的学生忍俊不禁,精彩之处爆发出阵阵掌声。自私吝啬的Scrooge, 友好和善的Bob、Fred,甚至连一句台词也没有,一直在哆哆嗦嗦打字的職员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话剧结束后,学生们还沉浸在对话剧的回味中,思索着人物的对白与情感,笔者立即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总结。热闹渐渐散去,学生们开始对课文内容静静的思考。笔者将课文中的语法整理在课件里,将语法融入问题中,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总结、推断。每次布置任务后,学生之间热火朝天地讨论后积极踊跃地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在随后的写感恩卡环节,学生的书面和口语表达得到了实践,友好、互助、感恩、分享等情感得到升华。
  整节课课堂师生感情融洽,课程标准把握准确,在几乎没有运用传统讲授方式教学的情况下,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水到渠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
  三、课后评估与反思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基础。语言表达则是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理解等基础上的最终输出。公开课中的话剧和感谢卡环节是值得借鉴的教学活动,它有效的锻炼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实现了从词汇,语法,句型到语言表达的学习连贯性,实现了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演练的无缝连接。
  学习能力是语言能力得以实现的有效工具。以往的教学中,过多的强化了老师的教授与引领,而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会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的能力,才是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把学习活动、学习方式、学习情境三者联动。设计特色的学习活动,编织起有效的学习过程,让学习在情境中展开,让有效学习和深度学习在情境中自然而然的发生。[3]让学生真正领悟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渠道、调适学习策略、发掘自身潜能。
  古人云:“教学相长”,的确如此,我们教师与学生“彼此相遇”,实现“彼此成全”,最终才能“彼此抵达”。回顾公开课,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比如话剧的学生参与面不够宽,今后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演绎更多的场景。也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教行结合”,用更多生动趣味的方式,成全学生,成全自己。
  参考文献
  [1]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J].英语教师,2015,(16).
  [2]钟启泉,崔允漷.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D].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58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