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世代游戏制作技术在历史文物复原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字化技术为我们修复残损历史文物提供了多种可能,当下常见的历史文物数字化路径有数字拍摄、三维建模、照片建模,这三个方法在不同需求情况下具有各自的适宜性。在三维建模技术中,基于次世代游戏制作技术和PBR贴图处理流程的数字化文物技术,在“逼真”复原的同时,兼顾了对历史文物的再加工,结合游戏引擎,使文物的传播途径变得更加灵活。
关键词:次世代;文物;复原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沉淀的国家,文物资源非常丰富。时间长河沉淀的实体是最佳的历史叙述者,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通过各种数字技术手段,能够很好地再现这些文物的时代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研究。马浩嘉认为:“历史文物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三大价值。”[1]所以,在历史文物的数字化修复过程中,我们应当从不同价值维度,适宜地采用相应的修复技术,因地制宜,让其成为“有效”的叙事者。
1 当下主流的文物数字化复原技术
早期的歷史文物数字化,是通过数码相机对文物的每个角度进行数字采集,尽可能多地摄取文物的材质细节、破损细节等,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对文物实体进行快速的数字归档并建立资源库。比如,上海博物馆对其馆内的文物进行每隔15至25度的数字拍摄,结合Unity3D游戏引擎和C#编程语言,通过鼠标就可以对文物进行趋于360度的环绕观看。通过数码相机对历史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能够较为真实地复原历史文物的特征,能够记录其现有材质肌理和风化、腐蚀特点,对于科学研究、资料收集、艺术展示来说,是一种较为便捷的方式。不过,数码照片也有局限性。首先是观看的角度,除非进行大量角度的预先拍摄,否则不可能做到对文物各角度进行实时的查看。其次,数字照片虽然在建档方面有着快捷性,但其再编码过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比如,模拟历史文物在时间推移过程中的变化,数字照片就无法胜任。
随着个人电脑硬件的不断升级,三维模型从简单的几何造型脱离出来,进而可以完成高精度的制作,在各类魔幻、科幻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因此,通过高精模型的创建来对历史文物进行数字化成为可能。“传统常用的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在工业设计、机械制造、建筑测绘等行业已普遍使用,而在文物保护和博物馆虚拟化展示等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2]当下通过Zbrush、Mudbox等数字雕刻软件,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文物的细节,再使用贴图,能使文物特征逼真再现。虽然这样的方式让我们可以360度无死角观看,文物也可以对模型进行再编码,制作特效动画,但高精模型的雕刻周期较长,在时效性上略显不足。
将前两者的数字化进程结合,便是照片建模技术。顾名思义,是指通过相机等设备对物体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某种算法进行图形图像处理,从而自主生成被拍摄物体的三维模型的技术。其流程是通过摄像设备对文物进行各个角度的数字采集,并把数据传给专门处理的软件,比如Agisoft Photoscan,再用其进行多视点自主建模。照片建模虽然融合了照片和三维建模各自的优点,但也有局限性。一些较为低端的照片建模软件无法达到要求的精度,而较高端的照片建模技术造价也不便宜。再者,如果我们创建数字文物的作用在于展示和传播,则需要进一步进行人为论证,这就需要制作者对文物进行艺术加工处理。这时,照片建模所产生的模型布线就不便于后期对其进行UV拆分和贴图绘制,乃至动画制作。
2 次世代游戏制作技术在历史文物修复中的应用
数字化历史文物技术在不同定位语境下具有各自的适用性,照片建模技术对于数据采集要求较高,对于大型空间的数据采集,在设备造价上不具备优势。而“次世代游戏制作技术通过一张或多张贴图(法线贴图、高光贴图、漫反射贴图、环境光照贴图),把三维高模(通常拥有上百万个面的数据)上拥有的丰富细节体现在低模(根据计算机渲染运算能力,通常几千到几万面不等)上,这样做优化了计算机处理图像的能力”,[3]既能最大限度地还原文物的物理特性,又能在各大游戏引擎软件如UE4、Unity3D等中进行“互动”设计,在文物复原的同时,增强历史文物的“可读性”。次世代游戏制作复原历史文物的具体流程主要有七个部分。第一,通过照片的数据采集,对需要数字还原的文物进行采集,再分析照片各个细节的处理方案。第二,利用3dsmax、Maya、Soli、bender等三维软件建立文物的中模。中模只需涵盖文物的基本外形结构即可,模型布线匀称规则,以便后期进行数字雕刻。第三,将之前制作的中模OBJ文件导入Zbrush数字雕刻软件,对比文物照片进行破损、细节的精细刻画。第四,利用TopoGun拓扑软件,制作文物模型的低模。第五,低模展UV。第六,利用PS、Bodypaint、Substancepaint制作模型贴图,目前主流的贴图流程为PBR流程,PBR即基于物理的渲染,是一套尝试基于真实世界光照物理模型的渲染技术合集,使用了一种更符合物理学规律的方式来模拟光线,以达到更真实的渲染效果。它将传统的次世代游戏通过高光(Specular)贴图来制作文物材质的方式细化为了贴图,即金属强度(Metallic)和光滑强度(Smoothness),之前的做法类似于我们使用 “计算机语言”红绿蓝(RGB)定义颜色。PBR技术类似于使用“人类语言”定义颜色,即饱和度和亮度(HSB)。PBR会让流程更标准化,方便大规模协作。第七,导入Unity3D游戏引擎进行互动环节的开发。次世代制作技术伴随着数字雕刻软件的成熟而发展,最初由于计算机硬件的限制,对贴图的尺寸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早期的次世代游戏制作很难逼真还原文物的各种细节。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不断完善和研发,无论是操作系统平台还是游戏引擎,都开始支持4K级别贴图的开发制作,我国也在超高清显示设备上加快研发,以后8K、16K等超高清分辨率不再只是想象,这让文物的细节体现得更加细腻,让数字模型的特征输出更加出色。罗奥指出:“四川美术学院的周教授就有关于古生物复原的研究项目,他的团队能够从皮毛层面对灭绝生物进行数字复原,使从未见过的生物在计算机里变得栩栩如生。古生物如此,可见复原历史遗迹应当也是可行的。”[3]因此,采用次世代游戏制作技术,通过PBR贴图流程能够在做到“逼真”还原的文物前提下又对文物进行艺术加工,符合大众的审美需要,使得传播方式更加灵活。
3 结语
数字化技术使历史文物数字化的过程变得更加丰富,不过我们也应该对文物数字复原的定位有一个明确的把控。如果我们需要对历史文物进行艺术加工处理,并方便其传播中国历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那“真实性”不再是唯一诉求,我们应当在“逼真”的前提下,合理地对历史文物的数字模型进行改造,而不是一味技术至上,追求真实还原,陷入“工具理性”的制作观念,使数字文物模型显得过于“粗糙”,无法起到“传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浩嘉.浅析新时代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传播创新[J].科技风,2019(1):213.
[2] 马欢欢,赵清坡. Agisoft Photoscan照片建模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6(4):144.
[3] 罗奥,范伊然.数字化技术对历史文化传播影响研究[J].艺术科技,2017(5):26.
作者简介:刘宜东,男,重庆人,硕士研究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数字媒体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动画,游戏,数字艺术。
黎娅,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数字媒体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