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与尿崩的治疗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曰:“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不越阴虚阳亢,津涸热淫而已”。从辩证上《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方》曰:下消之症多为肾阳虚和肾阴虚两大类。从下消证治《金匮要略》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笔者认为现代医学的尿崩症中有类似消渴症的下消症,在临床中将“下消症”与“尿崩症”结合起来,辩证施治,收到较满意效果。
【关键词】尿崩症;消渴病;糖尿病;三消;下消症
【中图分类号】R17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7-252-01
1 病例资料
1.1 李某,男,45岁,患者素性多思善怒,恣意肥甘,酿为消渴,善饥多尿,日夜饮水9000毫升,犹不解渴,饮多尿多,尿色清淡,大便正常,精神困顿,四肢倦怠,肌肉消瘦,脉细无力,舌质淡红而薄,颜面黧黑,表情淡漠。笔者认为此患者多思善怒恣意肥甘,五志之火烧灼于内,脾胃之热藴结于中,致热胜阴虚,发为消渴。继以阴虚不能化阳,加之过服寒凉之物,真阳受损,致火衰不能化水,气虚不能蒸精,故饮一溲一,渴不得止;加上脉细数无力,舌质红淡而薄,更为真火不足、虚水浮游之兆;颜面黧黑表情淡漠更是肾阳受损,气血不能温润皮肤,虚不能滋养,更说明“肾阳虚”的特异。笔者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味;生地30克、山药20克、枣皮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2克、益智仁30克、桑螵蛸30克、黄芪30克、太子参15克。水煎服,日一剂,连服六剂,效果满意。
1.2 陈某,男,42岁,因素体较弱,夜尿频多善饮,伴头眩晕,腰酸乏力,食欲不振,少气懒言,颜面晄白,小便暴下,神倦喜睡,夜梦失眠,小便频数,饮一溲一,手足心热,咽干口苦,面容憔悴,耳轮干枯,面色晦暗,四肢欠温,畏寒怕冷,甚者阳痿,舌淡唇白而干,脉沉细无力。笔者根据《景岳全书·新方八阵略》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渴”。从这个原理明确了是“肾阳虚”;故选用“金匮肾气丸”加味。熟地20克、枣皮15克、山药30克、泽泻15克、茯苓15克、丹皮15克、桂枝15克、附片15克(炮制先煎20分钟)、益智仁20克、桑螵蛸20克、何首乌30克、党参20克、黄芪30克。水煎服,两日一剂,连用五剂效佳。
2 讨论
2.1 尿崩症是以烦渴、多尿、低比重尿为临床特征的内分泌疾病。1910年Pronl氏首先注意到垂體后叶疾病产生尿崩症症状。现已查明尿崩症是以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所致,但也可由于肾脏对抗利尿激素反应缺陷而引起,前者称为中枢性或垂体性尿崩症,后者称为肾性尿崩症。临床单独以尿崩症命名的,主要是指垂体性尿崩症,以中年男性为多见[1-2]。
2.2 尿崩症在中医中无特定病名,历代医家把它归纳为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症叫消渴病,在现代医学中主要指糖尿病。
2.3 消渴之名首见于《灵枢·五变》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痹”。后世医家根据“三多”症的孰轻孰重为主次,把本证分为上中下三消。从病理上《证治准绳·消痹》曰:渴而多饮为上消(隔消);渴而善饥为中消(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下消)。从病因上《素问·奇病渴篇》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从证上《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曰:“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不越阴虚阳亢,津涸热淫而已”。从辩证上《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方》曰:下消之症多为肾阳虚和肾阴虚两大类。从下消证治《金匮要略》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3-4]。”
2.4 1957年《中医杂志》上发表了“中医治愈尿崩症一例报告”,这是首例以中医治疗尿崩症获效的报道。1959年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又先后有2篇报道,其中有单以甘草粉治疗获效的案例,嗣后至1989年共有60余篇临床资料,报道近百例。但多是个案报告类文章,其中最多的是7例的临床资料。然而由于对ADH的检测方法目前尚未建立,对尿崩症的明确诊断大多经限水试验、高渗盐水试验及尿渗透压的问接测试方法予以肯定,而中医以往较少运用实验室检验的方法,故大都以“长期无糖的尿量增加而非肾痰患所致段者”被认为是尿崩症,但其中不能排除精神性烦渴多饮综合征及非尿崩症患者。
笔者认为现代医学的尿崩症中有类似消渴症的下消症。崩者如山塌,尿液排出量大,不能控制而泄下。《金匮要略》:“上消和中消证大多属热,惟下消寒热皆有”。因为肾为水火之脏,内属真阴真阳,所以肾阴虚和肾阳虚或阴阳两虚均可导致本病。笔者在临床中将“下消症”与“尿崩症”结合起来,辩证施治,收到较满意效果。“肾气虚”为主证的选用“金匮肾气丸”加味运用;“肾阳虚”为主证的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味化裁。临床使用得心应手,辩证化裁无穷,为治疗消渴病后期指明了肾为先天之本,命门之根的重要。
综上所述,尿崩临床少见难治,因该病的发生与肺脾(胃)肾有密切关系。主要多因素体阴虚,饮食不节,肥甘厚味,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但肺脾(胃)肾相互影响,而主要责之于“肾”。笔者抓住肾与下消、尿崩的关系,对“肾阴虚”与“肾阳虚”在临床的辨证分析发挥了作用,故选用上两方化裁用于临床,以一变到万变,充分发扬祖国医学优势。
参考文献:
[1] 徐德生, 任祖渊, 苏长保等. 经蝶垂体腺瘤切除后尿崩症的临床研究[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 (4), 222-225.
[2] 王益华, 漆松涛. 神经外科中尿崩症的研究进展[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4, 31(6):561-565.
[3] 郭秋敏,张景凤.浅谈《金匮要略》之消渴病[J].四川中医,2015,06:201-202.
[4] 韩君,张秀中.对《金匮要略. 消渴》厥阴条注解的辨析[J].中国医药临床杂志,2006,01:195-1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96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