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高中名著《呐喊》教学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五年江苏高考附加题均考到了《呐喊》篇目,我们不难看出这部名著的重要程度。可农村高中《呐喊》篇目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该书热情不高,甚至人物和篇目也不能对应。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几种策略:通过比较阅读,分析异同点;通过关注重复,找到敏感点;通过关注反讽,明确突破点。
  【关键词】《呐喊》;比较;重复;反讽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近五年江苏高考附加题均考到了《呐喊》篇目,其中2015年和2018年以选择的形式进行考查,其余三年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试,赋分均为4分。关于选择题选项的考查,2018年《风波》,2015年《白光》;关于简答题的考查,2017年《阿Q正传》《祝福》,2016年《药》,2014年《故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部名著的重要程度。
  一、农村高中《呐喊》教学尴尬现状
  1.《呐喊》篇目,内容有深度及难度,含蓄而深刻,不是那么容易看懂。很多同学习惯浅显式地阅读,对《呐喊》缺乏应有的阅读热情。
  2.文科班的课时安排不合理。高中课堂文科仅仅比理科多一节课,靠这一节课,想要确确实实地扎实文本,实在是困难。而且文本内容很久不看就容易遗忘,需要反复地巩固。 学生有的没有时间看,有的看不完,平时主要依靠做题目来巩固。
  3.学生对课文细节不熟悉,模糊阅读。由于作品篇幅较短,且许多内容是初中已学篇目,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总觉得理解文本会比较容易。惨淡的现实是人物和篇目也不能一一对应。
  二、个人的几点建议
  想要提高学生对《呐喊》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掌握文本的细节,进而加深对文本的了解,笔者做了以下尝试,期望能在复习的过程中,和学生在这些知识点上产生共鸣。
  (一)比较阅读,分析异同点
  为什么学生会分不清陈士成和方玄绰呢?这是因为学生对《端午节》和《白光》两篇文章不熟,当然也就对两个人物都感到陌生。那么如何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生动起来?
  如在学习《端午节》的时候,先和学生一起了解了胡适先生的小说《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文字浅白幽默,讽刺了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针砭国人敷衍苟且的态度。差不多先生认为医牛的医生和医人的差不多,活人与死人差不多。而方玄绰认为老辈威压青年,青年将来有儿孙也会摆这个架子;兵士打了车夫,如果车夫当了兵,也是会这么打,所以也就差不多了。方玄绰的口头禅就是“差不多”,这种敷衍苟且与“差不多先生”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端午节》强调了方玄绰还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他还知道老辈欺压青年和兵士打车夫是不对的,所以我们通过对比发现方玄绰还有性格的怯懦,他不敢打抱不平,也不敢伸张正义。如此,不仅丰富了课堂,增强了趣味性,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从而强化了方玄绰的人物形象特点。
  (二)关注重复,找到敏感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 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当我们在文本中发现重复的字词或者句子时,毫无疑问,这是作者有所强调的敏感点,我们要细读深思,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1.在重复中发现矛盾
  如《端午节》中的《尝试集》这本书也出现了4次。那么,为什么方玄绰总是翻出他的《尝试集》,为什么他选择这本而不看别的书?
  我们回到文本:第一次,无赖地赊来了酒,喝高兴了,点烟,从桌上抓起一本《尝试集》来,躺在床上就要看。第二次逃避太太如何对付店家的追问,又翻开了《尝试集》。第三次拒绝太太给出的谋生办法,可是物质生活实在窘迫,于是又要看《尝试集》了。第四次方玄绰口头上责备太太提出的买彩票,但也很动心,脸色一变,咿咿呜呜的就念《尝试集》了。《尝试集》是中国第一本进步的白话文诗歌,四次读《尝试集》恰恰能反映出的就是主人公方玄绰只是表面上进步的形象,貌似新潮,可是因为他在演讲的时候发表的却是“差不多说”,所以思想和行动是矛盾的,可见他的本质上还是落后的。
  又如《明天》中五处形容单四嫂子是个“粗苯”的女人。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①(身材、举止)笨拙;不灵巧;②(物       体)笨重,不精细。回到文本,是单四嫂子举止笨拙吗?从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她很灵活,“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圆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那么这不就是一个很矛盾的说法吗?可见这种粗苯是她思想的愚昧无知,她找何小仙给宝儿看病就是“粗苯”的表现之一。
  2.在重复中体悟人物心理和形象
  《风波》3次出现“象牙嘴自铜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意象。风波发生前七斤含着长烟管骄横模样;风波发生时,七斤捏着烟管,低着头,慢慢走来;风波高潮,七斤忘却抽烟。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七斤的心情变化,从得意到忧愁再到胆怯。本文中还出现了18次“辫子”的意象。比如赵七爷革命后,就将辫子盘在头顶;当听说皇帝坐了龙庭,就把辫子放了下来;风波过后,他又把辫子盘在顶上了。赵七爷的盘或者放下辫子,可以看出他的投机心理。这也体现了他善于应变而又时刻不忘复辟的形象。
  如2015年江苏高考涉及的《白光》中三次 “这回又完了”。如果关注过这句话,想必对这个选项是没有疑义的。这句话既是指陈士成又一次的科举考试失败,也是暗示他对人生前景的绝望。所以,我们要关注重复,找到敏感点,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关注反讽,明确突破点
  以《明天》为例分析本文的反讽。首先,题目“明天”就代表着一种希望,让人感觉到未来是美好的。但是对于单四嫂子来说,她只有丧夫失子绝望的明天。
  其次,“古风”指古代的风俗习惯,多指醇厚古朴的生活作风。听上去似乎在称赞鲁镇淳朴,可是后来我们发现这个淳朴的小镇人情极其淡薄,动过手开过口的人吃着单四嫂子用“两条扁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换来的饭,不上一更就回家睡觉了。谁又肯为单四嫂子未来的生计考虑呢?更没有人安慰和陪伴单四嫂子。
  接着,“贾家济世老店”“保婴活命丸”似乎很厉害,可是宝儿吃过药,半天不到就死了,这些也可以看出的是何小仙的不负责任和冷漠。文中还说道:“但单四嫂子待他的宝儿,实在已经尽了心,再没有什么缺陷。”宝儿病了的时候,她拿出全部的积蓄,求神签,许愿心以及吃单方,最终找何小仙问诊。宝儿死后,给他烧纸钱和四十九卷《大悲咒》,收殓时给他穿顶新的衣裳,平日喜欢的玩意儿。这些全是尽心的表现,让我们深感单四嫂子的愚昧封建。
  最后看一看被单四嫂子称为“老法眼”的王九妈。请她看看孩子的时候,她“唔……”了两声,把头点了两点,摇了两摇。我们完全不能看出她关心一个生病的孩子, 一个心急如焚的寡妇。文中还有形容她的“幸亏”一词,单四嫂子不肯棺木合盖,“幸亏王九妈等得不耐烦,气愤愤的跑上前,一把拖开他,才七手八脚的盖上了。”幸亏这么做了,不然呢?王九妈只不过照例行事而已,这些正体现她是没有同情心、冷漠麻木的看客。《呐喊》中還有太多太多反讽的语言文字,这些都是读懂《呐喊》的突破点。
  通过比较阅读,分析异同点;通过关注重复,找到敏感点;通过关注反讽,明确突破点。让学生动起来,去思索、去质疑,使得《呐喊》中的人物生动鲜活起来,从而感受到《呐喊》的独特魅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41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