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信息技术在在教学中的优势已经十分明显,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将其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为核心素养的渗透架起桥梁。本文从教学实践经验出发,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提供教学改进方法。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信息技术;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课堂教育也步入了多媒体时代,信息技术带来的视觉和听觉结合,对课堂学科教学产生了深远有益的影响,同时改变了教学的多个方面,这意味着教育领域的改革将不可避免。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多媒体的应用,在数学领域,教师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将枯燥的数学知识,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有效”课程转变为“高效”课堂,将抽象变为具体,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教学领导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形势,渗透数学核心素养,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一、利用信息技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的课堂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地位形成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交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一种思维的碰撞。因此,巧妙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构建交互性强,民主和谐的新型课堂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
  如“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这一课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构建线段图来理解方程是难点。因此我用课件引入情境,使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早上,小头爸爸从家到公司,发现有份文件忘在家里,而妈妈还在家,想一想,在不使用任何交通工具的前提下,小头爸爸要取得文件最快的方法是什么?”接着节奏课件动态演示,使构建线段图成为一个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动画的过程中理解相遇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意义。信息技术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缺乏直观性的不足之处。通过这样的动态推理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锻炼他们的归纳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练习的灵活性
  目前,核心素养要求下的小学数学,不能仅仅通过单纯课堂上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是要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实践中,用数学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练习是非常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途径。教师在数学课上,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情境式问题,让学生能意识到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核心素养。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设置多种多样的课堂练习,例如抢答、游戏、实践等;另一方面,将练习与问题情境结合,体现数学的魅力。
  在数学课堂练习中,可通过超链接的方式,设置一些竞赛活动,并以抢答的形式来分组积分。既是练习题,又是游戏,寓教于乐,将课堂的学习氛围升华。例如,在教学“空间四边形”时,除了让学生观察空间四边形来巩固知识以外,我利用三维的立体几何画板绘制空间模型,给学生上台练习的机会,为它们添加辅助线,真正感受到图形的空间性。几何画板软件在课堂中的利用,不仅增加课堂练习的灵活性,还能开拓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更好地理解几何中点、线、面的关系,为初中数学打下基础。
  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的个性化
  学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所在,核心素养的发展和培养要充分体现学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统一制定“教”的课堂活动、“教”的目标达成等,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学”的难点、“学”的目标等。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认知和理解能力存在差异。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延伸课堂,成为辅助教学的得力帮手,实现个性化教学。
  例如,微课是信息技术下新兴的一种教学资源,它的时间一般在10-20分钟,在这个时间段,学生的注意力较集中,学习效果好。在“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课中,课堂上有限的时间仅能展示几个拼图活动,而对于理解能力较慢的学生而言,空间概念还不够透彻。因此我制作了15分钟的微课,再次补充了组合图形的例子,演示分割法、填补法等方法,最后通过学生的自评培养学生肯定自己的品质。我将这些微课上传至班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课后自主观看。除此以外,我建立了班级网络资源,包括试题讲解、高频考点练习等微课,这样课外的微课延伸,解决了班级学生中学习进度差异的问题,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个性化教学理念相符。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从实际出发,巧妙地利用并结合信息技术,实现课堂的改革,深度总结,不断渗透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观察世界。
  参考文献:
  [1]刘冬梅.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6(02):67-69.
  [2]王秀丽.用信息技术助推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23):1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06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