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为了促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大幅度提升,针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加以深入、有效的探索十分必要。该文主要围绕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展开了探讨,简要阐述了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具体的改革实践思路及过程,以期为有关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高职院校;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R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5(c)-0131-02
   基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医学模式的不断变化,社会对助产人员应具备素质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西方国家已经将助产和护理分离,但在我国,助产依旧属于护理专业范畴内,实施的相关教育已经以大中专为主,本科学历助产人才极为缺乏,针对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以探索,积极促进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十分重要。
  1  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分析我国社会对助产人才的现实需求以及现如今助产依旧属于护理专业范畴的特点,将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面向对象主要包括社区卫生及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以及有关的各事业、企业单位,在各级医疗机构中进行社区护理、临床助产以及妇幼保健护理等工作。培养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现实需求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掌握助产及护理等相关基础知识的、心理素质及职业道德较高的助产专业人才[1]。
  2  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2.1  改革实践思路分析
   助产专业属护理专业的一部分,高职助产专业学生在通过结业考试以后,需要考取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助产士资格证书则需要学生毕业后在相应单位从事两年助产岗位后,通过省级的助产士资格考试来获取,其中,拥有护士资格证书为从事助产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基于此,在具体进行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突出、二条主线、三阶段学习以及四大课程模块的学习标准。
   一个突出主要指是为全方位地进行护理知识的学习,并在有效掌握护理课程知识的条件下促使助产技能的学习得以突出;二条主线具体指护士资格证线以及助产就业线,且这两者均不可以偏废;三阶段学习主要指一年级的基础课程、二年级的临床课程、实践训练课程以及见习课程、三年级的岗位跟随实习;四大课程模块具体指素质拓展课、专业基础课、公共课以及专业核心课四个模块。同时,设计集就业导向、工学结合以及校院合作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思路,创设“34634”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
  2.1.1 状态融合  ①专业知识及基础知识融合。教学过程中,对理论教学模式加以积极创新,促使专业知识及基础知识得以有效融合,例如,将异常人体及正常人体的结构及功能加以融合在一起,促使传统单一讲授基础知识的模式得到改良,避免专业及基础知识的学习脱节的问题产生。②工学结合角色融合。不论就周末见习还是校内实训而言,均需要学生实施准确的角色定位操作,通过参与“今天我主班”以及“我是助产士”等引导活动的方式,实施具体的角色融合操作,促使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思考及自我评价。同时,在跟岗实习的过程中,医院特定相应兼职教师进行带教及全过程指导操作,推进角色融合进程,对提升学生专业学习质量存在积极影响。
  2.1.2 课程模块  ①公共基础课模块。该模块主要强调的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及文化素质加以有效培养,以人文素养课程的开设作为重点。②专业基础课模块。该模块具体以“应用”为主要目的,将“够用”等当做标准,力求促使学科间的界限日渐淡化,使得课程整合的质量得以提升,防止各课程内容重复,更好地满足职业准入标准。③专业核心课模块作为国家职业执照考试覆盖课程,是未来从事助产及护理岗位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在有效掌握护理知识的条件下将助产核心课的地位有效突出,充分发挥课程的应用性以及实效性,符合考证及就业导向需求。④素质拓宽课模块主要强调的为激发学生潜能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对课程模块加以有效设置及安排,促使学生的岗位能力及职业素养不断提升,满足其基本认知规律以及成长规律,对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2.1.3 教学手段  改革过程中应用的教学手段主要包括PBL教学法、实训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以及信息化教学法。在依照相应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尤其注重改革教学方法,积极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并可以将“一个中心”“两个培养并重”以及“三个一体化”当做基本指标,简而言之,在改革过程中,可以将有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作为目标;对职业素养及技能的培养提起同等重视,并确保培养操作实效性;重视推进教学及工作情境、学习性及实践性、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实现进程[3]。
   针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及把握方面,应注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创设完善的多级教学督导体系,积极引入督导员随机听课及教学竞赛等机制,针对各环节教学实施质量及有效性均较高的监督及控制操作。教学质量的监管控制体系,主要强调的是在学和教之间建立反馈及监督机制,进而对教研室、系部及学校进行严格把关,对学生、同行及督导专家的评教加以有效监管,有助于确保教学实效性。
  2.1.4 课堂形态  ①教材一体化。具体开发教材的过程中,积极支持教师参与到教材的编写工作中,利用和兄弟院校一同编写的教材,促使高职助产专业学生“优生优育与妇幼保健”以及“助产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得到有效满足。通过有效相关行业标准的方式,对有关其他课程的教材进行编写。同时,高度重视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尤其是针对翻转课堂、精品课程等信息化教学而言。
   ②教学场所一体化。通過近年来的投资,建立起了集考试、实训及教师于一体的教学实训中心,使其拥有了实训演练、多媒体教学等多种类型的功能。
   ③教师一体化。现如今,具有留学访问经验的学者以及存在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已经成为了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师的一体化主要指的为实习指导教师以及专业理论课教师一体化,其不仅可以实施高质量的理论知识授课,也可以正确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各种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还可以讲解相关的现场护理技术问题。各院校中聘请的临床一线兼职教师,对实训指导及理论教学进行直接参与,在三年级学生进行跟岗实习时,学校对骨干教师实施了有效的培训及选拔操作。   2.1.5 技能训练  对实践教学模式加以有效创新,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大幅度的提升。该阶段需要实施的首要任务为在校实施各种临床护理及基础护理等的实训,并确保和教材同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质量。其次,以假期见习以及临床见习的形式开展实践训练,促使学生可以提前体验真实职场,有利于其专业学习质量提升。再次,在第四学期的最后阶段,即学生实施具体的跟岗实习以前,对其进行临床护理岗前培训、基础护理等训练,以及实境训练,并要求其中无法通过训练的不准进行后期的跟岗实习[4]。
   最后,要求学生到各大医院中实施兼职教师全程指导及带教的跟岗实习,并在具体实习前良好完成相应的培训操作;在入科以及出科前通过入科、出科考试。同时,具体实习的过程中还需要通过三个阶段的考试,包括实习的初期、中期及末期,既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对促进其职业能力的全方位提升也存在积极影响。
  2.2  改革过程分析
   经由校院合作的方式,实施专业性较高的调查研究操作,对临床一线行业的现实需求加以充分了解和掌握,针对职业准入以及岗位职业能力等实施了论证,并建立起完善的课程体系。在具体设计课程标准和目标的过程中,将就业作为基本指导方向,将护士及助产士的工作过程作为理论基础,针对助产行业及护理行业标准及准入加以对接,推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进程。同时,依照课程模块设计学生理论学习方向,在各相关课程中合理融入素质教育。具体实施教学资源建设操作的过程中,重视提升师资培训质量,支持教师亲自去到临床一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积极参与到相关各种类型的培训及学习活动中[5]。
   综上所述,助产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有效掌握相关的各种护理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习助产专业技术及知识,学习时间有限,学习压力过大,同时,随着近年来课时的大量消减,学习压力日渐趋于扩大化,基于此,在具体进行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的过程中,理应重视规范工学结合模式,提升信息化教学普及以及落实质量,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  赖镇宇,周开发,孙细明.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贵州省实践的视角[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1):41-48.
  [2]  申海进,李勇.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2-4.
  [3]  连波,杜林慧.基于内蒙古中西部区域互联网金融高职人才培养研究—以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管理专业为例[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1):19.
  [4]  杨晓青,田清武,张明星.现代农业视角下贫困地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8(36):222-224.
  [5]  邵红英,田維忠,房兆,等.地市级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护理研究,2013,27(24):2671-2672.
  (收稿日期:2019-02-27)
  [作者简介] 肖蓉(1972-),女,湖北天门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妇产科护理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06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