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学派看儿童游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精神分析学派对儿童游戏的起源、发生、过程以及价值进行了剖析和探讨,本文则就以精神分析学派的视角看到儿童游戏的价值和意义,并将其归为主要三点:精神分析学派下的儿童游戏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儿童是发展整体性和独特性的结合、以及对于早期经验重要性的强调。
关键词 精神分析 儿童游戏 理论探讨
1精神分析学派下的儿童游戏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
儿童游戏不是作为工作的对立面,而是仅仅扎根于生活之中、又是生活的一部分的活动;儿童游戏的动机也不是出于生物或生理意义上的宣泄,而是认为儿童生来就有游戏的需要,儿童的生活于游戏之中。这就从理论视角下给教育实践活动一个理论支撑,即儿童的游戏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游戏观,重新认识并建构起新的儿童游戏观,来帮助儿童在游戏中发展和快乐成长。
2精神分析学派的儿童游戏理论下的儿童是发展整体性和独特性的结合
儿童的整体性在于精神分析下的儿童游戏不仅仅是促进儿童某一个方面的活动,而是促进儿童整个发展、整个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获得整理和建构生活经历的方式,同时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获得了“自我”的发展,在游戏之中理解并发展了“我们自己是谁”以及“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等关键问题。这里,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是整个儿童的发展。此外,精神分析学派还通过关注个案分析来实現对于儿童独特性的把握,通过一个个游戏治疗的案例,不仅帮助我们实现了对于儿童发展阻碍的干预,帮助儿童处理适应不良的经验,在游戏中建构起积极的自我。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每个儿童发展的独特性,关注到了一些特殊儿童、问题儿童的发展问题,看到了儿童独特的情绪情感和真实的生活经历。
3精神分析学派强调了游戏对于发展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在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当中,我们可以从心理结构理论、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这三个方面看到早期经验对于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第一,在心理结构理论中,潜意识是支配个体许多非理性行为的重要力量,它虽然不被人所察觉,但是却成为许多儿童游戏的理由。例如,在儿童象征性游戏当中,儿童许多的游戏来源于生活当中潜意识领域里受到的伤害和经历过的事物,儿童通过在游戏当中再现现实情节来实现自身的控制感,继而消除紧张焦虑,一些角色游戏里儿童通过扮演医生来消除了来源于生活中儿童作为病人所存在于潜意识里的失控感,改变了被动地位。再如,儿童在娃娃家里扮演妈妈角色的方式和语言,大多来源于生活中潜意识里自己妈妈的样子和行为,妈妈怎么照顾的儿童,儿童就在游戏里怎么充当妈妈的角色,在这一个过程中可以发现儿童潜意识里母亲的角色行为对儿童的影响,甚至可以延伸到儿童真正成人之后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在养育下一代的过程中,许多生活细节和态度习惯上将会受到自己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看到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二,从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出发,看待儿童游戏的意义和影响。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克服人格发展阶段中的冲突,继而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发展自己的“自我”,继而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例如,在口唇期,儿童通过吮吸、触摸、碰触等练习性游戏不断获得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发展自己的器官敏感度,并在一系列游戏中建立起自我和外在事物之间的关系。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看到游戏对于人格发展的影响,例如在0-1.5岁,儿童处于“信任—不信任”的冲突之中,而亲子游戏则通过建立在父母和子女之间双向的情感联系,形成亲子依恋继而帮助幼儿发展出基本的信任感,最后发展出对于他人和世界的信任感。亲子游戏的生理神经基础也证明了这一点,即通过身体接触产生的运动刺激可以传导到情绪控制中心里,帮助幼儿的小脑和海马体、杏仁核这一些主管情绪的脑边缘发生突触联系,继而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发展儿童的情绪能力。
第三,从人格结构理论当中,游戏通过呈现一系列情境来帮助儿童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继而发展“自我”的力量。当然,这还需要成人的设计和指导游戏来帮助幼儿实现人格发展。此外,由于游戏活动的独特性,如想象的、自由的、过程性的、放松的等特性,就可以允许儿童在自己所能控制的环境当中理解和改造现实,释放在现实生活中的紧张和压力,处理一些适应不良的经验等,帮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一些胜任感、自主性、自由性等积极体验。在游戏之中,儿童学习如何在不违反“超我”的要求下满足“本我”的利益需求,继而使“自我”力量越来越强大。
参考文献
[1]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范明丽,朱学英.幼儿游戏与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 蒋彦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早期经验思想在儿童人格发展中的影响[J].甘肃高师学报,2017:62-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31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