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拓展学生思维效度的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刻揭示了读书与思考的关系。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学习语文的时候需要通过阅读、写作等多种形式开展。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就是思维的涌动,通过思维的调动来内化知识,发展能力。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拓展小学阶段学生语文思维效度的途径,成为当前教师所主要研究的课题之一。基于此,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为语文教育中学生思维效度的扩展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阶段 语文教学 思维效度
一、拓展学生思维效度的意义
思维是高于文化知识层面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接受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思维的作用,对知识进行主观层面的加工和理解,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同时思维能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实现创造性的发展和进步。
纵观世界创业取得成功的企业家,从淘宝的创立,到小米手机的横空出世,这些现代企业巨头的成功都源于思维的创造性。小学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个成长的关键期,在传授基本文化知识的同時,创造性地开展小学语文课堂,调动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让学生在快乐的语文学习生活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将学生思维的拓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思维拓展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耐心的引导,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思维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缺乏耐心的引导,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如果在短时间内没有得出教师满意的答案,部分教师会直接告知学生答案,打断学生思维的思路,逐渐完成学习过程中教师思维代替了学生思维的现象。例如,在小学阶段学习语文课文《和时间赛跑》时,学生对于课文之中出现的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能会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但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短,往往在一分钟左右学生还没有得出答案时,教师会直接给出学生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思维拓展流于形式,成为课堂的华丽装饰品
知识的拓展能够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提供充足的知识储备,教师需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储备的拓展。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教师在为学生进行课堂知识拓展的过程中,没有坚持适度的原则,甚至将拓展的内容作为丰富语文课堂的华丽装饰品,没有真正发挥内容扩展促进思维发展的真正作用,反而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的负担。比如,小学语文课文中《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为寄托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而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为学生补充更多关于史铁生所写的文章,在表面看来是为了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更加深层次地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和思想。不过,这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却造成了一定的学习负担。
(三)对教材的随意拓展教学
教师要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注重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纵向发展。但是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却存在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随意拓展利用,例如在学习《检阅》时,老师将博莱克辛苦训练时的图片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针对“这小伙子真棒”这一句话来写出博莱克努力辛苦训练的情形,让学生懂得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辛苦付出。其实,这一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教师用接近一堂课的时间来处理这一教学环节,耗费的时间过多,将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一堂阅读教学课变成了一堂写作训练课。思维的拓展是教学过程中一种画龙点睛式的存在,教师以课本为基础,要在一点一滴的积累当中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打下基础,而不应该急于求成,造成对课本教材内容滥用的局面。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拓展学生思维限度
(一)启发诱导,实现学生思维的放飞
有效的启发和引导是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法。针对当前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多一些细心、耐心的指导,让学生在适当适度的教师指导下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例如,在学习古诗文《秋日》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背井离乡以后,对家乡的无限的思念之情。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生活经历的限制,往往无法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这种思念之情,而面对学生对诗文的不理解,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一起来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并且引导学生在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来移情换位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突破对古诗文学习的困惑,同时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将这种学习方式用到其他学习过程之中,提高学生语文思维能力。
(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目前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意识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一味重视课堂组织形式的新颖,将促进思维发展的教学组织变成课堂的装饰。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课堂教学环节的创新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冲突,在丰富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同样可以实现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改变只流于形式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促进学生对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体验性和参与性,教师在创建过程中将学生纳入情境创设过程中,让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并且乐于用嘴巴表达,同时开动脑筋去思考。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我为古诗配画”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江雪》时,教师可以在粗略带领学生感悟故事内容后,将学习的主体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分析这一首古诗,在理解基本内容后将自己所理解的内容用简笔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最后每个小组再派出代表来讲解自己小组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进行整合,并表达在整幅作品的每一个角落中。同时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促进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合作自主学习,实现思维的发展。
(三)依托教材,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材为学生学习提供系统的知识,教师要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思维效度的开发。创新是学生思维能力中的一项重要要素,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关乎祖国的发展,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融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生命生命》是小学所学习的一篇散文,其中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学习本篇散文之后,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曾经在一件微小的事物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并将其分享给大家,然后学生根据自己所得到的启发,再写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
四、结语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和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重组教学观念,在日常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进红.语文创新情境教学法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6,(33).
[2]余映潮.不着一字,尽得风流[J].新作文,2016,(06).
[3]梁文伟.情境教学法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文学教育,2015,(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54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