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健康江苏”背景下南京高校群体活动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出台《“健康江苏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高校作为向社会输出人才的基地,应当承担建立学生健康意识、普及健康知识、形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重任。随着素质教育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及教育部门为高校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要求高校教学目标应转向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提升上。本文就基于此,对高校群体活动创新策略进行相关概述,旨在充分探讨高校群体活动的积极作用,以期为推进高校群体活动创新发展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群体活动  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7(a)-0154-02
  通过对南京市部分高校进行实地调研发现,高校学生课余时间增多,参与的实践活动形式更加丰富。虽然此种高校教学模式更好拓宽了学生视野,尊重学生个人需求,但也使得学生对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认知逐渐被削弱,部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性的主观意识不强,严重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进程。
  1  群体活动的理论分析
  群体活动效能在不同阶段及人群中的展现出的特质存在极大差异性。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对室外活动的自觉性与自主性不高,导致高校体育活动开展不善,群体效能性不强[1]。由此可见,群体活动需从发动学生、组织学生入手,引导群体活动开展,促进校园文化及文明建设。同时,群体活动属于身体活动的分支,应始终遵循体育工作规律。
  2  高校群体活动的重要意义
  高校群体活动主要表现在校园文化、学生身体素质、生态建设等方面。群体活动由一项或多项活动组成,需以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为基础,杜绝简单娱乐追求,充分发挥出群体活动在高校体育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高校群体活动可分为多种层次:第一,组织全校学生组织大型体育活动;第二,各专业学院组织,依据专业特征组织专项活动;第三,学生组织民间体育赛事,开展形式丰富的群体活动。
  3  群体活动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
  高校群体活动的引领作用需从号召力、影响力及生命力等体现。高校群体活动可促进校园文化、生态建设等工作开展[2]。由于高校群体活动的引领作用不是固有的,需活动组织者、策划者具备高度的引领意识,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活动主题,增强全体活动的趣味性及参与性,让学生更好接受体育锻炼,积极投身在群体活动中。
  4  高校群体活动创新性重点
  4.1 早操实践活动的创新
  就高校早操群体活动而言,不同人对该活动持有的看法不同。一部分人提倡高校早操活动,以期通过早操活动帮助学生养成早起习惯,让学生生活更加规律,更好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还有一部分人不提倡学生早操。认为学生早操实效性不高,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同时,有学生住在校外,为出早操而不断往返于学校与住所花费的时间较长,严重浪费课余时间。
  通常情况下,高校早操活动分为长跑、广播体操等内容,时间大约为半小时。为更好发挥出高校早操活动的积极作用,需学校对学生的早操出勤率进行严格管理,要求学生每学期必须达到一定出勤率,由辅导员进行协同管理[3]。借助此种早操创新管理手段,切实激发出学生对早操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早操全体活动的积极作用。
  4.2 课外锻炼的创新
  课外锻炼主要就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体育锻炼,可更好激发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性。学生可依据个人喜好选择合理的锻炼内容及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体育成绩。现阶段我国对课外锻炼活动的管理不严谨,大多都是学生自由进行锻炼。还有部分学校的课外锻炼活动流于表面,没有对课外活动进行科学的组织及指导。
  因此为充分发挥出课外锻炼活动积极性,需对学生参与锻炼活动的次数进行明文规定。同时,通过打卡管理模式,细致记录学生课外锻炼时间及参与次数,力争对学生课外锻炼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不仅如此,学校也可制定出课外锻炼弹性方案,更好激发出学生对课外锻炼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意识,督促学生投身于课外锻炼中。
  4.3 协会及社团活动创新
  在高校群体活动中,协会及社会活动主体为学生,活动负责人为校团委,高校应确保学生可充分利用自身剩余时间组织协会及社团活动。从群体活动模式及内容等方面来看,社会活动与学校集体活动保持一致。大部分高校的协会及社团管理较为松散,管理力度不够,缺乏充足的经费收入,无法将协会及社团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因此这就需要高校组织协会及社团活动过程中,采用校团委及体育教研部;联合管理手段。一方面,由校团委对社团活动进行审批、统计等工作,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由体育教研部门为协会及社团活动提供一定的场所及专业教学指导。在新社团组建期间,应对社团进行批准及备案,要求社团提交年度活动方案,方案里应提及比赛种类、场所及规则等。同时,注重优秀社团及协会的选拔,激发出学生对协会及社团活动的参与积极性。积极采用双轨制管理模式,提升购置必要器械及教练聘请的经费投入率,要求会员在参与非营利性质活动期间缴费。同时,协会及社团组织重要赛事活动时,也可向校方申请一定的资金支持。
  4.4 体育竞赛活动创新
  体育竞赛是高校群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提升素质教育质量,大部分高校开始探究学校群体竞赛模式,力争体现出校园竞赛的特殊性。从组织模式来看,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者主要分为学校体育部及协会。竞赛项目也多集中在奥运会项目或其他体育项目,如拔河、轮滑等。从体育竞赛活动的管理来看,部分高校忽视体育竞赛活动管理重要性,除大型体育竞赛活动之外,其余活动均由协会及社团掌控,缺乏科学的竞赛管理目标。
  5  加强高校群体活动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在加强高校群体活动创新性的过程中,学校及各管理层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的整体策划及排练中,激发出学生在不同高校群体活动中的潜能;第二,明确群体活动引领目的。注重群众活动结果,注重群体活动的实施,确保群体活动能够实现多种目的;第三,注重多部门之间的联合,避免群体由体育部独自管理的局面。同时,注重宣传部、工会及学生会等部门优势,力争营造出更加活跃的群体氛围。通过网络环境,搭建关于高校群体活动的网络管理系统,方便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竞赛、报名及成绩信息。对高校群体活动信息进行更加准确的反馈,切实提升高校群体活动管理效率。
  6  结语
  总而言之,为更好创新高校群体活动,提升学生对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需教师从组织早操、课外锻炼及社团等活动,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不断优化群体活动形式,为促进群体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许晓东,卞良.本科工程教育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43-49.
  [2] 杨瑞东,许国军,林功实.新形势下提升高校研究生就业引导与服务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9):47-50.
  [3] 刘朝霞,刘歆,徐嘉惠,等.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华软软件学院外语系学生“驻班党员”制度为例[J].中国市场,2016(34):110-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3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