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下“工匠精神”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从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培养面临的问题出发,探索“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即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在认同;发挥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使工匠精神薪火相传;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工匠精神”的培养为主线,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校企结合,搭建校内外实践育人平台。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工匠精神 职业院校
  一、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下“工匠精神”培养面临的问题
  1.面临重学历轻技能传统教育观念的问题
  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对于社会劳动分工,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有较高教育背景和不需做大量体力劳动的白领是体面工作,愿意从事,认为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是蓝领,学生不愿意从事。现代蓝领具有统一的生产技能和职业规范,存在于各个产业当中,工作前需受过正规化的职业培训,工作时具有一丝不苟的质量精神和协作精神。中国的传统教育认为学徒是蓝领,是低端的制造业工作,不愿去从事,特别是对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从社会氛围看,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2.面临急功近利消极价值取向的问题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即“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使产品沦为粗制滥造的代名词。这种急功近利消极价值取向的问题与工匠精神的耐心、执着、坚持、精益求精背道而弛。
  3.面临缺失爱岗敬业责任心的问题
  面对平凡的岗位、简单的事情往往虚荣浮躁,无法坚守与执着,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技能、每一个细节无法精雕细琢,往往差不多就行了,每一个环节都有问题,积累到最后,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简单的事做好了就不简单,平凡的事做好了就不平凡。摒弃浮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一步一个脚印。
  4.面临因循守旧保守思想的问题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员工和企业要追求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如果说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在,那么一个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主体的企业,员工就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企业就是民族振兴的动力源泉,是国家财富增加的源泉所在。如果死守老一套,缺乏创新的精神,员工和企业因循守旧,就会被市场淘汰。
  二、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下“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1.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在认同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对工作的敬畏心、荣耀心与喜悦心,对工作最本真、最初衷、最原始的热情与热爱,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在认同,而不是以一颗功利心、浮躁心、投机心追求一种简单、粗糙、肤浅的满足,追求一时的浮华,视工作为获得金钱、名声、权利的工具,殊不知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追求。
  2.发挥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使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职业院校的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这是工匠精神所必须具备的特质。这种特质的培养,只能依赖于职业院校的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发挥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使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3.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工匠精神”的培养为主线,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坚持“做中学,学中做”,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条件的优势,实现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课堂与实训基地一体化,突出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下能力和素质地培养。学习任务的目标要求、组织方式、结果检验、操作环境和车间现场保持一致。教学实施过程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的规范、练得扎实、用的灵活。
  4.校企结合,搭建校内外实践育人平台
  建立校企合作各项规章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坚持校企一体、七共融合的方针,即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教师和师傅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共同设置实训项目;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共同评价订单学生,形成学校和企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学校和企业实现互利共赢。学校培养了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学生,企业培养了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学徒。
  三、总结
  现代学徒制是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而工匠精神的培育更是中国制造由大国迈向强国的根基。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中国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邹仲海,徐小龙,谢萌.工匠精神的当代解读:内涵与价值[J].沈阳大学学报,2017,(06:724.
  [2]李曾婷.德国和日本工匠精神的启示[J].电器,2016,(07):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8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