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环境下职业培训混合式学习模式服务保障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互聯网+”是网络时代发展的一种新形势、新形态理念,是现代化发展的先驱力量,应用于职业培训混合式学习模式保障中所体现的价值,是对混合式学习的多方面保障。通过数据的分析与整合,改变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服务保障体系,对促进职业培训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 职业培训 混合式 学习模式 服务保障
  由于职业教育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的特性,混合式学习模式也需要与行业企业形成一定的无缝对接,无论是从行业角度还是职业教育角度分析,双方的共同需求都需要一定的服务保障,而这种服务保障的关系也可被称为“监管发展”的关系,所需要的价值属性为“保障性、发展性、促进性”,基于这层双边关系视角下,不难看出将“互联网+”作为双方的保障主力是值得肯定和选用的。
  一、“互联网+”保障机制的基本概述
  时代背景下,教师所要思考的是课程改革、教育综合治理、以及在改革中所反映的教育问题等,对混合式学习模式来说,“互联网+”的保障机制就是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时效性保障课程的全面性。
  (一)大数据分析与整合
  于现代化社会发展而言,“互联网+”模式的提出对各个产业链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它与职业培训混合式学习模式呈现出一定的纽扣关系,作为一条“中枢神经”它关联着职业培训混合式学习模式服务的保障和发展。
  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整合,理清混合式学习中的供求关系,就是这条“中枢神经”,通过革新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结构等来保障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稳定发展,一方面,要做到的实时监督与创新;另一方面,要做到产业升级与互动。
  (二)“互联网+”的时空性
  “互联网+”的保障机制应该从它的发展性和时间、空间上来观测。
  首先,要明白“互联网+”具体是指的什么,“互联网+”中的“+”是传统行业的各行各业,“互联网+”模式,从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其特点更像是工业互联网理念,应用到教育领域中则是“互联网+教育”。
  其次,要明确“互联网+”的特点和效能,这是关键点。“互联网+”的特点为“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与推动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理念。
  最后,要了解应用到职业培养混合式学习模式服务保障中能够保障什么,如何保障?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明确了以上三点,“互联网+”服务保障的动力点便会显现。
  二、“互联网+”环境下资源发展保障
  目前,高职院校混合式学习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包括:师资方面欠缺,缺乏技术创新与设备创新方面的教师;教材方面,部分题库与教材内容更新滞后,无法保持与行业发展的同步性;教学方面,缺乏实际的教学设备模拟操作,另外资源尚有类同以,优化配置不彻底,且单一的网络学习也缺乏一定实战精神。
  (一)网络组群应用
  现代化教学发展中,学校以及教师方面可以利用云端设计,建立大数据平台,其中包括专业的教学方法以及专业的知识点体系等,还可以在云端建立仿真实验室,为大数据平台提供硬件支持。学习方面,可以在某个专业模块中设立网络搜索引擎,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教师或者学生可以直接进入相关专业的论坛中,并且教师在教学课件的安排中设置超链接,在课堂上直接通过信息技术网络进入专业网站中,教师也要要经常注意收集有关网站的网址,以便以后检索时提高效率。
  (二)APP平台设置
  学校方面也可将混合式学习模式融入教师信息化培训中,形成“教师培训——应用学习——线上网站——APP平台培训”的系统结构,在构建过程中进行合理化的疏通,建立起教师学习资源的集成群,以达到教师碎片化学习的要求,并且将APP平台应用联通线上与线下,对待其中的问题教师可以随教随学,在APP主页中应该分为三大系统模块。
  模块一:资源共享模块
  教师或者学生可以在APP内按照专业分类以及学科门类进行源数据以及专题模块查询,平台上可以设置搜索引擎,与专业网站和论坛直接互通,教师可以通过电子产品直接访问,也可提供相关数据包下载,设置IOS和安卓两个客户端。
  模块二:交流反馈模块
  交流反馈模块的应用主要是为教师提供学术间的交流,对学术问题的反馈可以直接收入到一个微社区中,也可以在这个微社区中建立相关学术讨论专题。另外,交流模块也应包含学生及教师对APP的反馈信息,满足老师个性化学习所需求的反馈系统。
  模块三:课程培训相关模块
  对于学生方面,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相关方面的培训模块,但是对于正在授课的某个专业和模块中需要教师定期检阅,包括各类培训的通过以及内容,APP可以设置自动提醒功能,在专业模块选择中,自动默认该专业相关考试的提醒。也可以设置相关专业优秀课堂查看,满足学生全方位学习要求。
  三、“互联网+”环境下核心课程保障
  目前,高职院校在深入推行“双证书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加深入的发展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但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教学方面核心课程难以深入保持与发展,针对混合式学习模式下,课程的研究与发展都应以核心课程为关键点,只有在保障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展教学。
  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学习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同时具有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在混合式学习阶段,该专业领域的学习较为错综复杂,培训方面也会因为一些不正确梳理和指导致使专业课逐渐偏离实际课程,致使研究方向缺乏实际理论指导,而基于“互联网+”的状态下,利用信息化工程教学能够使改专业的核心课程得到深度开发与协调。   教学活动开展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相关教学资源上传至APP学习平台上,包含课前预习性学习、课时学习、课后巩固学习三个步骤,其中课时学习模块可以设置“学习指导”“具体任务”和“学习困惑”三部分以保障课时学习的关键性,在学习某工艺品加工方面需要教师在APP平台上设置全视角的动画模拟仿真。
  如退刀槽和砂轮越程槽的识读与标注。在讲解较为抽象的知识重点时,要求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模拟机械运动原理和动画,教师可以协助学生完成想象和学习,讲解发动机原理相关方面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仿真墨迹操作,也可以在APP平台上设置超链接,学生可以直接进入该页面,并且为学生提供放大处理,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重点和难点,也可设置“视频圈定处理”让学生能够在电子设备上标注出自身的以为,以便在面授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解答。
  模拟仿真方向,根据专业类型的设置不同的仿真教学,并且依据专业类型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方针标准。以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为例,机械设计专业互换性很强,是设计的基础,在APP设置方面也可加入流体力学仿真,应力仿真,模态分析相关教学等。也可适当加入CAD proe或者SOLIDWORKS,c++,stm32,画电路原理图,电路板布线的设计软件等,从而在保障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发展相关教学。
  四、“互联网+”环境下学习时效保障
  学校时效保障综合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效率中,学校方面设置的相关平台应用是提升学校效率以及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依据专业类型的不同学校培训方面可以設置不同的教学课程,以最大化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MOOC课程设置
  学校以各个不同专业为导向和分类,与该专业就业的相关公司达到合作,进行校企共建,将教材转化为支持学习的数字化资源,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将结果性(终结性)评价转化为发展性评价。信息化课程设计的关注点是平台、内容和活动。设置校企共同发展的MOOC课程,设计结构遵循国际课程标准,包括签到——听课——精度——测试等流程,并且在其中提供相关数据下载和检测等功能。学校方面可以将该课程设置学分制分A、B、C三个评定标准,学校方面可以根据该标准评定学生学习的能力,企业也可根据此标准选择需要满足自己意愿的学生,该课程也要设立自动评定标准,防止人为影响。
  (二)STEAM课程设置
  学校方面也可以设置STEAM等教学方式,在STEAM教学中要把握STEAM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教师要找到其中的关键问题,并且通过可视化的处理方式解决教学方式中的争端,STEAM是从国外引进的,高职院校校方要进行探索和发展,根据本院校各个专业特点以及校企合作方面的要求,使之本土化,从教师的培养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法,以此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教学效率和质量。
  第一步,根据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相关知识。
  第二步,从主题出发将机械设计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整合。
  第三步,设计有教学内容的项目类型。
  第四步,选择项目类型中某个知识点为教学主要内容。
  第五步,设计该知识点教学活动。
  第六步,开展“多元评价(evaluate)”发展课程。
  综合所述,“互联网+”环境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服务保障就是要基于两者的共性特点上展开,将技术发展及互联网教育作为推动课程发展的主要动力,保障混合式学习的发展性和成长性,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在未来职业培训中,混合式学习模式会更具智能化和个性化,服务保障也会更加全面和系统。
  参考文献:
  [1]吕晓敏,梁夏.互联网+时代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初探[J].信息记录材料,2018,(08) :190.
  [2]唐铁军,林丽蓉,丁树文,刘凡.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8,(03) :68.
  [3]赵玉娟,陈爱民.“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学习共同体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2) :64.
  [4]陈乐.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混合式学习探究[J].信息与电脑,2018,(05) :2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86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