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经济的发展使得汽车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因此对于汽车专业的学生理论学习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是许多高校车辆工程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为汽车的研发以及生产奠定了基础。《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分析汽车发动机的相关指标,例如其排放指标、噪声以及振动性能指标、经济性能指标等,并研究各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了《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普遍问题,阐述了关于《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探索以及未来该课程的教学方向。
  关键词:《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U464-4;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9.08.055
  1 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对于从事汽车研发与生产的人员来说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而且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科研水平的提高使得汽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对于汽车有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汽车发动机原理》这门课程在国内越来越受到汽车相关专业高校的重视,几乎所有与车辆工程相关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而且部分高校还将其建设为校级精品课程甚至省级或者国家级精品课程,例如,清华大学建立的有关车辆方面的校级精品课程《汽车发动机原理》,以及湖南大学建立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发动机排放污染与控制》等。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汽车发动机原理》等理论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也突现出来。目前,我国《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较少,并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脱节”的现象。与化学、化工等实验较多的课程不同,《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几乎不开设实验课程。其实践环节主要是台架性能实验,是开设在理论教学结束后的一次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开设的次数少且晚,容易造成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较好地应用到实际中去,也就是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形成“脱节”。国内的许多高校中都存在这种现象,但对于车辆工程等与汽车相关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是十分重要的。
   (2)《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多且难以理解,而且课程学时也在逐渐缩短。《汽车发动机原理》这门课程是有关汽车发动机的一门系统课程,其包含的理论知识较多,书中基本概念以及公式、性能指标及其影响因素很多,知识零碎、复杂、抽象难懂,而且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因此,课程中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较多。然而,近年来各高校由于教学改革、增设课程等一系列原因使得该课程理论教学环节的课时越来越少,对于学生来说,课程学习的压力增大。
   (3)教学效果不明显。《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内容多,知识点零碎且复杂,虽然现在大部分课堂都已经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加快了教学速度,增加了教学内容,但是由于学时的缩短、课程本身具有的难度以及教学节奏的加快,使得学生在短短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完全掌握所学的内容,这种“老师放PPT、学生看电影”式的单向灌输教学方式效果往往不明显。
   (4)应试教学依旧明显。教学内容增加、课时缩短、课程本身具有的难度使得学生很难在短短的一堂课时间内掌握所學的内容,加上考试难度的增加使得学生经常“临时抱佛脚”来应付考试,不能做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2 关于教学改革的一些探索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作为汽车专业的一门重点课程,许多高校都在探索对其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当下的教学模式以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目前,一些高校对于《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学校增加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建设实验室。高校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汽车发动机的性能测试实验以及发动机台架的实验室建设。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参与设计实验方案、参与购买实验材料以及安装实验设备等工作。实践环节的增加使得学生能够及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其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以后的从业方向也能够有初步的了解。
   (2)高校尝试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高校对教学内容的优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以课程主线为中心,删掉其中重复的部分以及不重要或者淘汰的部分,例如,有关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史,或者目前已经不再使用的发动机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对教学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有些章节前后联系较大,教师可以放在一起进行讲解,比如将“发动机污染物的排放”和“燃料与燃烧”放在一起讲解,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内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重要或者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减慢教学速度,及时复习,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对于那些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教师可以把握住主线,适当加快教学速度。而对于那些非常容易理解、只需要记忆的章节,教师可以采取“蜻蜓点水”的措施,只进行简单的讲解。另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记笔记,课堂上可以适当增加与学生互动的环节,以便于更好的了解学生们的掌握情况。
   (4)考试结束后,可以允许学生申请查看试卷,并且改变单一的成绩考核方式。考试是对学生课程学习成果的一个检验,然而与高中不同,许多高校课程考试后学生只能知道成绩,并不能知道自己对哪方面的内容掌握不够牢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查看试卷,以便于清楚自己哪部分内容掌握不够牢固。另外,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应该仅仅用最后的课程考试作为唯一依据。因为,不少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存在不认真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及时完成作业、考试“临时抱佛脚”,这样对于学生真正掌握课程所学内容是极其不利的,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就算考前记住了,考后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而且,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是很难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最后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例如,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平时成绩、课后作业以及最后的结课考试。平时成绩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出勤率以及上课的认真、积极程度等。课后作业主要检查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最后的结课考试则是对学生的课程整体掌握情况的一个检查。平时成绩、课后作业成绩以及结课考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决定学生最后的成绩,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真听课、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而且也能够更加公平地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    (5)采用多种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应该仅仅通过课程结束后的结课考试成绩体现出来。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定,例如,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实验环节,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验中去,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在课程结束后可以开设课程设计等综合性的实践课程,老师指定一个创新类的设计或者研究型工业题目,让学生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设计,这样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还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未来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就业环境等信息。
  3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改革的未来展望
  未来《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的改革将会进一步增加实验方面的内容。为了不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让学生将所学的有关汽车发动机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并且对于教学过程中那些很难在讲解中就能理解的内容,高校将会有针对性地增加相关的实验创新内容,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水平汽车研究人员。另外,未来《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网络学习将会占越来越多的比重。科技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的普及,未来《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也应该开设一系列的网络课程,以便于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学习和巩固。网络课程作为近几年来越来越受欢迎的一种类型,具有其特有的优势。首先,网络课程的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观看视频进行学习;其次,网络课程可以实现多次观看,对于课程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的知识,可以再次翻看视频进行学习。此外,未来《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将发生变化。为了保证知识的时效性和先进性,应该及时对《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的内容进行更新,以保证知识的先进性,而对于那些已经过时的知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简单的概述,但不应该作为讲课的重点。因为《汽车发动机原理》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而且近年来汽车发动机发展的十分迅速,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4 结语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作为汽车专业的核心课程,越来越受到汽车相关专业的重视。然而,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对于《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刻不容缓,未来的《汽车发动机原理》的教学改革应该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黄健,沈英,王宏威.《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教學论坛,2017(4):171-172.
  [2] 郭烈.现代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9):133-134.
  [3] 朱荣福,齐晓杰,鲍宇.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243-2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31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