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需求视角下中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我国物流行业迅速兴起[1]。为了给社会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大部分中职院校均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训计划。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训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以企业需求为培养导向提升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优质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关 键 词] 企业需求;中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9-0138-02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将我们引领到大数据时代,物流行业也在大数据时代得到了蓬勃发展,想要使物流行业长远发展下去就应该培养物流管理人才。为了给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中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企业需求为培养导向培养物流管理人才[2]。各大中职学校在培养物流管理人时应以市场物流管理需求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培养。本文对企业需求视角下中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详情如下。
一、中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流行业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近年来,随着物流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各大中职院校已经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并取得了肯定的成绩。但中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模式中仍存在一定问题,我们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详情如下。
(一)教学形式单调,课程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各大院校的物流教育及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完善,主要体现在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体系不完善和课程内容过于单调三个方面。(1)课程结构不合理。目前,各大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以物流功能类教学为主,对物流环节控制方面的课程相对缺乏。物流专业的课程应从全面性和系统性两个方面完善补充,以提升学生解决物流方面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全局思维模式;(2)课程体系不完善,大部分院校在设置物流专业课程时,没有将学校自身现状与物流市场需求相结合,而是照搬其他现有的课程方案,这一现状不仅限制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使学校物流人才培养处于弱势,不能根据物流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对市场物流现状进行准确评估;(3)课程内容过于单调,由于我国各大院校物流专业开展较晚,课程模式仍在探索完善中,教学模式仍采用教师讲解知识点、学生听讲的宣讲模式,课程内容与社会物流关联较少,学生缺少实践体验,课程內容过于单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无致用。由于物流课程设置与物流市场需求脱轨,物流课程内容过于单调,无法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及专业技能。
(二)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
各大院校应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行业经济发展,根据自身办学条件,针对性设置、调整相关专业,许多院校对这一精神的理解并不透彻,在未对当地经济情况、社会发展情况及行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就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而且许多院校专业教师过于行政化,对市场需求了解不透彻,以落后的教育方式及管理制度来教育学生,使学生无法接受新鲜资讯,所学知识点落后,学无致用。以上因素使各大院校能够对物流管理专业没有明确的定位,无法确定物流人才的管理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完全脱轨。
(三)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方式形式化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由校外实训及校内实训组成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校内实训指学生以教室及实验室学习为主,校外实训是院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以顶岗实习的方式和短期参观的方式进行实训。然而,物流专业的顶岗实习岗位以仓库管理员、单证员、物流操作员为主,学生实习效果受到实习场地、师资力量、资金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导致实训基地条件严重不达标,无法形成独立化、现代化,与当今物流行业的发展更是脱轨,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验教学的成果。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由企业负责人进行管理,但是大部分企业相关负责人从数据保密性、生产经营成本和学生实习期长短等多种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过于形式化,甚至部分实习生没有被安排在和物流有关的岗位上,多为生产线的操作工人,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实训成果质量下降,学生职业能力不足。
(四)师资力量不足
物流行业是我国20世纪的一个新兴行业,由于我国物流行业兴起时间较晚,各院校物流专业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因此,大多数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知识理论培训,而是从其他专业过来的,教师通过自学的方式补充与物流相关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二、各大中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良措施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转变教师教学思路,调整课程内容设置,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完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物流行业培养出综合性人才。
(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完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物流行业是一个实质性较强的行业,各大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是极高的,既要求物流管理人才能够满足企业技能性需求,也需要物流管理人才能够满足企业战略性思维的要求,因此,各大院校在设定物流管理人才体系中应将自身教学情况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出发点,根据专业和不同学习方向设置课程体系,形成以物流专业课为主体,以计算机、英语、法律、文学为辅的课程体系。完善一个与企业物流需求相符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在创建物流成体系的基础上,学校应建立企业反馈机制,加强与用人企业的联系与沟通,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及用人需求情况,明确各个时期企业的不同发展需求。物流管理专业应掌握知识技巧,实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追踪市场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形成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 (二)创建项目管理制度,明确专业管理人才分工
首先,各大院校应从思想上提升对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提升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将学生就业意识教育专业课程中去,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完善与再造,创建与市场需求相符、能够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人才管理模式,将物流管理导师、企业专家、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带头人纳入物流转专业管理体系中去,形成专业教学体系,明确专业建设工作人员岗位。
(三)提升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完善实践教学计划
物流管理专业有较强的实践性,各大院校应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基地中投入大量经费。大部分院校经费有限,只能在经济条件范围内创建实训环境,对物流实训环境进行模仿,无法创建真实的物流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建立多校联合共同创建实训基地制度,多校共享实训资源,这样既解决了院校经费有限的问题,也解决实训基地使用率不高的问题。联合创建教学实训基地,学生通过物流信息管理及实践技能操作对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各院校在联合建立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开展深度合作计划,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企业签订协议或加入物流协会等方式创建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对实践学习的经验,与此同时,学校应结合专业实训操作性,高薪聘请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日常教学,倾听学生提出的与专业相关的问题,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答。多校联合创建实训基地的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与企业人才需求及院校办学能力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四)强化师资教学队伍,创建高质量教学团队
物流管理专业有较强的实践性及操作性,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因此,各大院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重视程度,提升专业教师实践理论水平、完善高质量师资队伍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相关岗位顶岗学习,深入了解物流工作一线工作情况,掌握物流管理行业形势,使自身理论实践水平得到提升,从而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各大高职院校可根据专业教学需求对院校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学校可高薪聘请物流管理方面的专家和企业管理人员到校为学生教学,完善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
(五)举办职业技能大赛,考取职业资格水平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方法,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法。对有着点高强实践性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院校在采用与企业合作完成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培养人才的基础上,应以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积极响应号召我国持证上岗的政策,学校应大力鼓励支持学生参考物流职业资格考试,并完善制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考取资格认证证书,方可得到毕业证,学生还应参与各大院校的物流职业技能比赛,积累经验,探索物流工作技巧,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及实践能力,为物流行业培养更多综合性人才。
三、结语
中职院校培养物流管理人才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工程,各大院校应从自身教学水平出发,将培养物流管理人才作为专业首要任务,将提升学生核心能力为培养目标,解决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物流管理人才模式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教学课程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学生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方式过于形式化、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想要改善目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各大院应以企业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完善物流人才管理培养计划,创建教学管理制度,明确专业管理人才分工,提升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完善时间教学计划,强化师资教学队伍,创建高质量教学团队,积极鼓励学生考取执业资格水平证。人才培养方式是在不断探索中完善的,沒有一成不变的培养方式。学校将自身教学情况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从多方面完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学生对职业特点的了解,做出职业规划,使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展示与提升。
参考文献:
[1]谈梦.企业需求视角下中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纳税,2018(16):141.
[2]郭俐.“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的探索及实践[J].才智,2016(29):110,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40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