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广西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学徒制培养模式分析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研究广西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析广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学徒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物流管理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切入点,探讨广西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改进学徒制模式提供参考意见。
  [关    键   词]  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4-0010-02
   一、选题背景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基本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大力推行学徒制、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中职学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广西促进现代物流业跨越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制定了到2017年全区物流业增加值超过1600亿元的发展目标,同时提出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大力加强一批高校和中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支持,重点支持一批物流企业和学校实施校企合作,实力推进一批校企共建物流业重点实习实训基地。这一政策的提出为广西中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点,要优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由此可见,中等职业教育已经逐渐引起重视。
   二、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现代学徒制是由政府介入,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的有效的职业教育制度,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现代学徒制相比传统学徒制而言,最关键的是突出学校和企业的双元培养、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是现代学徒制最大的特点,强调的是“学中做,做中学”。
   现代学徒制以物流企业用人需求为遵旨,以校企合作为基石,以学生的培养为导向,以课程培养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行业、企业、学校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在学徒制模式运行下,采用三年学制,有一年半的时间学生要到物流企业接受培训,另外一年半时间学生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和物流专业技能。具体是“1.5+0.5+1”的形式,即入学后一年半的时间在学校学习基础文化课知识和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并通过训练掌握基本的物流专业技能,如商品验收、货物码放、分拣、手持终端的使用等;中间半年时间在物流企业进行“项目实习”或“轮岗实训”,由师傅进行指导进行实际工作的操作;最后一年时间以企业正式员工的身份到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学徒制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降低企业人才培训成本、有效提高学生(徒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工作、提高学校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等诸多优势,但当前学徒制的发展还比较缓慢,还需要加大力度不断研究。
   三、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政府层面有力统筹
   当前很多学校运用现代学徒制基本上是学校自发行为,虽然这种模式存在巨大价值,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但一直缺少来自政府层面的有力统筹和大力推进。政府未向相关企业或培训单位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与资金补助等,受运营效益的影响,不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推广。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当前中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不明确,教学中只注重学生单方面专业技能的培训,不注重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同时教师不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实际考核,导致教学的整体质量的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学校教师边缘化,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企业师傅具有娴熟的技艺,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但学生也容易对企业师傅过分崇拜,不重视理论知识学习,不尊重学校教师的行为。另一方面,中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教学责任感不足,不能正视理论教学导致其教学水平不高,导致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无法相互促进。
   (四)企业师傅工作积极性不足
   部分企业师傅受经济利益、竞争压力和学徒流动频繁等影响,对参与中职学生培训工作积极性不足,没有尽全力教授学生。
   (五)现阶段许多企业参与学徒制更多是被动式,其中隐含的弊端降低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一方面,企业派遣技术骨干作为学生师傅,增加了技术人员的教学工作量,从而减少了技术人员的生产工作量,使企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受影响,造成企业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学生技术不熟练,在企业实习时易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和损耗增加,这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和运营,从而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
   四、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扶持
   政府提高对校企合作的重视度,为中职院物流专业与物流企业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扶持,为校企合作创造更优越的市场环境。同时为相应的培训机构与品物流单位创建补助资金,保证企业相对利益,以此提高企业参与学徒制物流人才培模式的积极性,促进新模式的有效建立。
   (二)明確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培养模式如何开展,以往只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物流知识和操作技能,新的培养模式下,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的技能运用。要求学生不仅要会开叉车,还要能够使用叉车进行实际工作;不仅要学会使用打包机,还能根据不同的包装物品灵活运作;不仅懂得填写单据,还要会编制基本的单证。因此,要明确“以技能运用为重点”的培养目标。    (三)合理设置培养内容
   依据“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双向思维,合理设置课程。构建“以实践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为辅”的新课程体系。传统培养模式下,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理论与实践课时分配失衡、专业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安排不合理的现象,新的课程体系下,侧重叉车、包装、分拣、订单处理等实践、技能课程课时的安排。做到“实践操作为主,理论学习为辅”,确保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四)落实“双师型”的标准
   教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是近几年来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点,因此,要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制定并落实“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具体有以下几条:(1)教育背景,要求是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所学专业是物流管理或相近专业;(2)工作年限,要求从事物流管理工作三年以上(挂职除外);(3)岗位级别,要求是物流工作岗位的工程师级别及更高级别。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師是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施的保证,因此要确实落实“双师型”的标准,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提高“双师型”教师质量,进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五)建立师资人才库
   学徒制采用一对一的师徒教学培养方式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提升学习的职业技能,但规模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学校可以将师徒教学的精专与工学结合的大规模培养相融合,为物流业的发展注入大批高质量的实务型人才。具体做法:一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师傅”人才库,确保企业“师傅”的数量,学校可以根据教学安排,从人才库中选择相关专业的“师傅”作为学生企业工作的指导人,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得到“师傅”的指导;二是将“师傅”引进学校,对某项技能进行专门指导。
   (六)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建立校内物流公司
   企业入驻校园,不仅能够正常经营,满足学生的日常消费需求,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例如超市、设计工作室、美食餐厅等,这些项目由企业投资,把经营权交给学生,让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操作和管理。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当前提得较多的观点是建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而很少有将物流公司引入校园的现象。实训基地提供的只是模拟操作,而物流公司可以进行实际的操作;实习只是提供短期的训练,很难达到大幅度提升学生技能的效果,物流公司进入校园,学生从入学开始直至毕业,边学边做,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做到学以致用,经过长期的训练,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毕业后具有直接工作的能力,无须再进行上岗前培训。
   参考文献:
   [1]杨宇清.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以广西交通运输学校为例[J].广西教育,2014(18).
   [2]陈芳.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学园,2015(8).
   [3]黄镜秋.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D].四川师范大学,2014.
   [4]龙德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2).
   [5]王中华.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0(1).
   [6]李冬梅.对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职校论坛,2013(1).
   [7]广西促进现代物流业跨越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Z].桂政办发〔2015〕37号.
   [8]刘红明.江苏15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4).
  编辑 张 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