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进行了创新与改革,多媒体技术也在逐渐融入大学体育教学课堂。体育课堂的效率在不断提升,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课堂教学形式过于单调、课堂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强、教师主动性不高等。为了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很多体育教学工作者进行了不懈的探究。主要分析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并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以及针对教学课堂提出几点应用策略,希望能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探索有所帮助和启发,促进我国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关 键 词] 体育多媒体;高等院校;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9-0174-02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推动教育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如今身处
21世纪的我们,理应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改革我国高等院校体育
教学课堂。多媒体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和效率。多媒体具有传统课堂没有的优势,在讲求课堂时效性的今天,在体育课堂中融入多媒体技术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处理信息对具有高速高容量、多媒体和交互性,这些特点能提高高等院校体育课堂的效率。其次,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力量,逐渐改变教育教学观念,符合当下的教育观念。
一、多媒体技术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
(一)激发学生兴趣,开阔体育视野
一直以来,体育课堂过于严肃和枯燥,以至于很多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不喜欢体育运动,对体育失去兴趣,甚至抵触体育课。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体育课堂添加了丰富多彩的材料,将一些图片、影像片段、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利于开阔体育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教师也可以将一些体育比赛的视频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这样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体育课就不会让学生觉得难熬,而是让学生沉浸在体育运动中真正地爱上体育,爱上运动。
例如,在教学排球的時候,教师可以将女排比赛的视频展示给大家。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还可以弘扬中国女排精神,不仅进行身体上的教育,更进行精神上的教育。
(二)科技融进课堂,突破教学难点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课堂中,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教师示范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方式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比如教师在演示的时候,学生的观看角度、时间、耐性、注意力都有限,所以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因此需要教师反复进行演示,但是课堂效率依然不是很高,课程的进度推进也会受到阻碍。教师把完整的动作示范之后再进行讲解,学生不能准确地将讲解要点对应到动作示范过程中,会让学生觉得教学过于抽象,不能准确理解到位。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事先预备好的教学动作演示视频向学生演示,在演示的同时,教师针对各个动作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往往使体育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初级剑的时候,需要全身动作的配合,教师的演示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往往有局限性,这时候用视频的形式一步步定格讲解,有助于提高学生动作的标准性,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
二、多媒体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以及问题
(一)无法有效地突出体育教学重点内容
利用多媒体技术无法适当地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无法有效突出教学重难点,在课堂上经常东拼西凑,导致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应当学习哪个体育知识点,没有注重分析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也不注意教材内容的渐进性,从一开始就给学生灌输体育难点教学内容,没有给学生接受理解的时间,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不利于学生的体育学习技能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健美操时,教师讲解一些过于理论性的内容,选取重点向学生普及,在动作教学方法只给学生讲解一遍,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在具体的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无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
(二)备课不严谨,无法提升体育教学效率
上课之前,教师一定要备课,这是一节课能否高效进行的基础。但是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明确课堂主要任务和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内容材料如何安排播放展示,在什么地方进行停顿详细讲解,哪里需要学生快速浏览了解,教师都没有在上课之前考虑好,也没有根据课堂时间在每个时间段安排好相应的内容事项,无法提升体育教学效率。例如,在预备足球课时,教师没有提前安排好课堂主要学习内容和教学进程,导致足球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学生无法掌握足球知识。
(三)解说效率低下,不能有效启发学生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一定会增添很多拓展的材料,比如训
练时的图片、动作教程视频、比赛片段等,这些材料不能只简单地进行播放展示,还需要教师配合解说,把握材料的重要性,详细或者是简略地进行讲解。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进行关键性的解说,无法有效启发学生,学生依然百思不得其解。例如在讲解篮球运球的时候,教师没有配合比赛视频,将比赛选手的技巧性动作停顿下来,没有针对全身的动作进行分析,也没有有启发性地去触发学生的思维认知。因此,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理解教学内容,导致在课下训练中形成错误的认知和动作习惯。 三、多媒体技术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一)利用多媒体解析体育动作,讲解重点知识
多媒体的图画和动画可以定格、旋转、停顿、慢快速播放、调整色彩,在进行多媒体放映动作示范的时候,教师可以同时分解标准动作讲解。在传统体育课堂中,只能借助图纸进行讲解,或者是教师进行动作示范,这样的情况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可能会有安全隐患;而教师利用多媒体画面进行一步步讲解,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动作,迅速掌握动作要点。
例如,在学习立定跳远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动作分解,定格在一个动作上,同时教师针对动作关键要点进行讲解。而传统体育教学课堂中,可能只是教师进行动作示范,这样教师是无法边示范边讲解的,更不可能将动作一个个定格让学生观摩。因此,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具体素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传统体育课堂内的演示载体少,素材更少,无法让学生从更专业的角度来学习体育专业知识。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制作课件的方式,将丰富多彩的素材容纳进体育课堂,让体育课堂也变得充满活力和趣味。教师可以摘取各种影像片段、比赛片段、动作演示教程等一些有用的信息,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体育。
例如,在学习篮球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一下NBA比赛。可能有很多习喜欢篮球的学生都喜欢看球赛,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通过观赛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比赛战术、合作方式、动作技巧等。从更专业的角度让学生观看一场不一样的比赛,教师还可以在里面添加文字说明,同时配合讲解,提高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因为体育课堂不是一对一辅导,教师在演示的时候,学生观察角度有限,而教师的动作过快,以至于学生不能直观地学习到动作技巧。所以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放映一些动作演示视频,而且可以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来进行快进和停顿,有针对性地去讲解。这样的课堂,必然是有效率和质量的课堂。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体育动作对比,突破重难点
以往的体育学习比较模糊,在动作的规范方面做的工作也不夠。这也是因为体育教学的特点,学生的动作是否正确、规范,必须由教师来评定,然后向学生讲述哪里有问题,哪一步做得不正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之后是无法完全回想起自己的动作是怎么一步步完成的,教师的指点不能有效地被学生接受,这会让学生形成一个学习误区,以为自己的动作与教师的规范演示是一样的,然后对自己的演示自我感觉良好,从而阻碍动作的进一步规范。所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分解动作对比分析在体育课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优势影响。
例如,在做三步上篮的动作时,很多没有基础的学生会在步数和左右腿上出错。教师可以使用录像技术将学生的演示过程录下来,然后进行分解分析,同时对比规范动作的图片,一步步定格对比指导。这样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完成三步上篮的过程,回想起当时是怎样进行演示的,同时在对比分析中发现错误,及时改正规范。这样的方法还有助于某些专业一点的学生突破瓶颈,进一步提高实力。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解析动作条件变化,达到最优学习效果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努力锻炼固然很重要,但是不能一味地靠学生的无方向、无技术的低效率锻炼。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制作分析条件的模拟演示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分析技术动作中可变量的要素,然后通过人为控制分析,然后达到最好的效果,从而提高成绩。
例如,在教学“投掷”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投掷角度”“空气的阻力”“出手高度”“出手初速度”“身体弯曲程度”等这些要素拿出来,使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在一个个实验分析中,得到体育教学的最优方案。制作相关的模拟演示,让学生感受实验过程,明白各量变化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学习体育项目,提高体育技能。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学习的效率也会提高。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非常重要。科技的发展促进教育的改革和提升。多媒体技术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不仅表现我国科技的发展,而且更表现出我国对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雄厚的人才基础,因此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应该主动承担起历史重任,为了给国家和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多媒体应用方面积极探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晋裕.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研讨[J].体育学刊,2001(1).
[2]邓若锋.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0(2).
[3]魏延.数据分析多媒体教学对高等体育院校田径教学质量的影响[J].电子测试,2013(23):223-2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44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