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现代学徒制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教学层面。实际生产和教授知识相互融合。第二方面,学习场所。学校和企业相互合作。第三方面,学习方面。学生学习和工作相互结合。在现阶段的中职教学中,尤其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现代制的学徒模式成为主要的中职实训教学模式。从具体的实践出发,对现当代学徒制改革的规划进行设计,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课程体系,从而创设出更具有科学性和时效性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以现实的校企合作为前提,创设出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保障措施,提升中職学校的人才质量,并为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添砖加瓦。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中职;实践研究;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0-0170-02
通过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2014—2020)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今后,我国将实行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并存的教学体系,并在完善现有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创设出符合现阶段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时效性的现代学徒制度。在具体执行方面,中职学校应积极推动本校教学与现代企业相结合,并构建新型的学徒试点,从而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校企合作模式,提升汽修专业的教学能力。
一、在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合作的整体目标
现代学徒制是中职教育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核心注重构建完善的工学相结合模式。中职学校和汽修企业通过合作,并创设产教相融合的教学体制,从而更好地将学生的学习与企业的生产相融合,学生的工作与教育相融合,具体的实训与定岗实习相融合,从而创设出具有时效性和层次性的现代学徒制的整体目标。与此同时,现代学徒制的整体目标应符合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利益,并在提升学生对汽车产业市场的竞争能力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校教学和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整体设计方案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以及汽车的科技化含量越来越高,这对汽车专业的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应将本校的教学实际与现代汽车发展的总趋势进行结合,创设具有现代性和适应性的现代学徒制。本文主要所讲述的内容涉及以下两方面:第一方面,注重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过硬的现代汽车专业人才。第二方面,构建符合本校发展的教学模式。中职学校应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校的教学能力以及整体汽车行业的发展态势出发,构建出以学生为主体,以中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实践,从而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三、现代学徒制的开展
(一 )重建汽车课程体系模块
在以往的中职汽修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中职学生往往在第三年进行实习,但是我们应看到这种实习模式存在的弊端,即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差,他们对岗位工作的具体内容没有明确的认知,从而导致学生整体的实习效果差。此外,中职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往往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进而产生放弃学习汽车专业的想法。为了改变这种实习状况,本校从企业实习的实际、本校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三个角度开展探究,从而积极地与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展开探讨,对本校的课程体系模块进行优化,提升整体的中职汽车专业的教学效率。这几个课程教学模块分别为汽车快速保养模块、汽车电器设备模块、汽车底盘模块、汽车发动机模块。
(二)创设具有完备性和时效性的人才培养机制
现在学徒制注重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相互融合以及彼此促进,而在具体的校企合作中,中职汽车专业的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学习阶段开展授课,从而更好地提升整体汽修专业的教学质量。第一学年,教师应注重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以及实践知识的感性认知。在这一教学阶段,中职教师可以开展基础的理论、素养和课程的教学,并在实践性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和学习,让学生对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有一个感性认知,从而为第二年开展实训做准备。
第二学年,将轮岗模块与实训模块相结合。中职教师可以在前两个月安排学生在校外合作的企业进行轮岗实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为第三年进入企业实习做准备。其余时间,中职教师应注重对汽车实训教学,并将教学理论和本校的汽车实训充分进行融合,提升学生对汽车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应注重“工学交替与产教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到企业中开展实习,从而使他们经过不同岗位的历练,积累相应的汽车岗位实习经验,从而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汽车知识的积极性。
第三学年,经过上两个阶段的中职汽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的定岗能力,并找准自己喜欢的岗位,从而更加具有效率地进行机修方面的工作以及相关方面的学习,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三)教学组织的改革
通过对师徒的灵活配置,以及对考核模式的优化,旨在提升师徒制实训的效果,并让教师与学生的实训更具有目的性,从而提升整体的实训质量。
1.注重师徒搭配学习的灵活度
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应创设具有灵活的师徒搭配模式,比如,“一徒一师制、一徒多师制和一师多徒制”等。在实训期间,企业可以根据具体的生产实际合理地运用一徒多师制和一师多徒制,让学生增强自身适应企业发展的同时,提升整体的实训质量。 2.构建具有双向性的考核模式
在传统的校企合作中,企业的评价和学校的评价是相互分开的。本论文中的现代化师徒制的校企合作模式,将企业考核和学校考核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核模式。其中涉及的考核点分为学生的出勤以及工作技能情况、学生与同事的相处能力、学生的工作态度、学生遵守企业和学校管理制度情形、学生对企业的贡献效率等。
(四)促进“现代学徒制”开展的保障措施
本文主要从签署相关的合同、构建合理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两个角度,为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从而促进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完善和发展。
1.将学校的招生和企业的招工结合
在学校的招生过程中,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签署三份合同:第一份为学生与学校签署的合同,其主要内容为中职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以及毕业实习方面的内容。第二份为学校与企业签订的合同。其主要内容既包括学校和企业在进入企业实习的过程中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又包括校企合作关于学生人身安全以及相应的实习内容。第三份为学生与企业签署的合同。其主要设计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应的薪酬以及师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通过签署以上三份合同,有利于明确学生、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并规范相应的实习和学习流程,提升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水平。
2.构建专兼结合的中职汽修师资队伍
中职学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专兼结合的中职队伍建设:第一方面,提升本校专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中职学校可以在专职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后,定期派遣专职教师到企业开展实训学习,从而掌握具有时效性和先进性的机修知识,并积累相应的实训经验,提升本校专职教师的教学能力。第二方面,促进本校兼职队伍建设。中职学校可以和企业商定,并推选优秀的企业技师担任学生实习的教师。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应对本校的带徒师傅实行动态管理,并确定所要带徒的数量以及相应的岗位要求,并规定相应的企业课程执行标准,从而通过检验、指导和示范的方式进行实训教学。
(五)灵活创设中职汽车实训基地
中职学校可以灵活创制现代化师徒制的校企合作模式,并为学生汽车专业能力的提升创设具有时效性和操作性的实训基地形式,提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中职学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構建具有高仿真性的实训车间,提升学生的汽修能力。学校可以积极申请相关财政支持,并遵循理实一体化的原则,从而构建新型的“4S”店模式,并构建相对完善的实训基地,比如,整车综合实训区、电气实训区、底盘实训区和发动机实训区等,从而构建出与实际企业相符的实训基地,提升学生的汽修能力。
第二方面,在学校中建立“新型的汽修企业”。学校可以构建相应的企业专班,提升学生的汽车操作能力。在中职学校中,学校可以充分运用自身的场地优势以及学生资源优势和相关的汽车维修企业开展合作,并积极地引进具有生产性的维修设备,从而建立难度较低且与学生能力相符的快保实体店,从而对外承包快保服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以及他们的能力,挑选并构建快保实训班,实训班的相关规定可以有学校和企业协同商定,教学内容和方式也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通过在学校中建立“新型的汽修企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掌握机修实训的职业要求以及提升自身的机修实训能力。
第三方面,在企业中建立“新型的实习学校”。中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适时地引进专项的实训设备,并与知名的机修企业进行合作,从而为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技术和人员的支持,从而构建具有现代性质的学徒实践基地。构建这种实训基地的作用在于对本校的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能力进行提升,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相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从而构建出具有真打实干的生产性实训项目,让学生在企业运用中掌握相应机修知识。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和企业应积极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并通过协商的方式,制定具有时效性和执行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共同促进实训的发展和良性的循环。通过建设具有实践性的实训基地,可以让师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丰富运用的理念,提升自身的机修能力,从而产生一举三得的良好局面。
汽修专业是一门集操作性、技术性和理论性于一体的学科。中职院校应从汽修专业的特点出发,并与现代汽车市场的变化和要求进行巧妙地结合,从而创设出符合汽车市场发展的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开展汽车实训教学,进而提升汽修专业学生的技能,促进中职学校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继平,张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探索现代学徒制[N].中国教育报,2017-03-28(3).
[2]赵志群,陈俊兰.现代学徒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补充[J].北京社会科学,2014(1).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68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