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创新方式的德育新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乔正明 徐梓涵

  [摘           要]  针对普通高职院校的共性,具体从学生群体的德育最适接受性,教学体系与实际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契合性,今后一个时期普通高职院校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育人趋势等三个方面阐述来自在校学生视角的独到见解,着重介绍Cosplay这种相对新潮和年轻人普遍接受的上课活动,以期形成普通高职院校的德育合力,切实增强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育人功能的与时俱进和实效性。
  [关    键   词]  “三全育人”;高职院校;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8-0111-03
   一、研究意义
   公共基础课的受益主体是接受公共基础课教育的在校大学生。目前高职学生来源复杂多样,包括中职注册入学考生、中职对口单招考生、高中提前招生考生和省内外各类高考统招考生等。客观分析生源质量后不难发现,高职院校应在做好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着重加强德育类课程与活动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导向性与纠偏性作用,而开设的一定数量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课程大多以必修课的形式出现,这些课程从制度、学生最为关注的学分及毕业层面对课程受益者产生约束力,使学生对这些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教育效果也会发生相应的改观。这些课程将以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核心的“三全育人”理念,通过一定的创新手段与高职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有机结合,授课教师将“教学”与“德育”两手抓,将着力提升我校学生综合素质,并加强我校以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实力。
   二、教学体系与实际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辩证统一
   我校是一所以专业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艺术和人文教育是我校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公共基础课在发挥其育人功能的过程中体现的艺术情怀和人文素养尚不充分。我校与其他学校的公共基础课在各方面的差别都很小,这就导致“千课一面”的情况出现。以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为例,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几乎是全国所有高校学生手中的上课材料,这样做在充分保证思想教育和普法教育严谨性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性。我校在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材充分利用的同时结合自身情况编写了一套校本辅助教材并在教学中实际运用,这套辅助教材借助我校的优势领域,将历史观、艺术理念融入相对枯燥的公共基础课中,使之成为主教材的重要补充。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养成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对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育人功能的探讨,我们学习美国社区大学普遍运用的AOI教育理念。AOI,即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有机结合(Academic and Occupational tegration)。在这种模式下,要求具有专业学术知识的普通教师充分了解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与技术兴趣点,同时与专业课任教教师合作制定与职业相关的公共基础课,这种公共基础課是以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培养核心的,如计算机应用、职业规划与社交礼仪、军事训练与战争史等。这是对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提高与专业课的相关度和倾向性,通过专业技术教学来增进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与思考,通过基础理论提高专业技术的素养和品位,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此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辅导员徐川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将枯燥的“党课”讲得入心入耳、场场爆满。作为“80后”的他深刻认识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学生认知养成的巨大影响,并借助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传播平台将相对枯燥严肃的思政课理论知识巧妙地以年轻人普遍接受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来。传授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接受并运用。现如今,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互联网无线记忆录放设备已经在学生中大量普及,“FY掌上大学”“学习通”等手机APP也已在学生中实现全覆盖,这为我校公共基础课的全员育人提供了重要保障。公共基础课音视频内容等学习资料可以实时在上述APP中进行推送,助力我校公共基础课的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及时跟进教学和育人成果,是新时代高职院校高效、高质量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公共基础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最新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公共基础课”的解释是:“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每个学校可能因学校性质、类别以及办学理念不同而存在部分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1)社会科学类,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自然科学类,如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技术基础;(3)实践类,如军事训练。公共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以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班为例,教务系统显示,该班上学期必修的九门课程中,除课程性质为职业技能课的国际贸易与金融外,其余八门都为基础课程,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如职业规划、创业实务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类普适性课程的课堂内容实际“含金量”低于开课预期。班委成员也多次察觉到,班级不少学生对上述普适性公共基础课的上课积极性和参与度有待提高,课堂纪律较差,玩手机率持续偏高,部分学生甚至会冒着违纪被处分的风险以旷课、迟到、早退、上课委托其他人答到等各种方式来逃避公共基础课。虽然以班长、纪律委员为代表的班委成员在日常课堂出勤督促统计,班会课纪律强调等方面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但经过半学期的观察后我们发现,这样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公共基础课程不受学生欢迎的被动局面。实际上,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在相应的公共基础课上收获的仅仅是教师照本宣科式地传授少量书本知识,学生对课堂效率、公共基础课对所学专业帮助性等方面也都表示不够满意。值得注意的是:(1)部分公共基础课程是由相应班级的班主任或辅导员作为教师进行传授的;(2)公共基础课程都有相对应学分和绩点且与学生的成绩,毕业挂钩。上述两点的普遍存在,使公共基础课在学生心目中很大程度上有了较高的强制性,这成为公共基础课在学生中大范围普遍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但在相对强制性手段下开展的公共基础课能否担负起以“三全育人”为理念引导的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中大学生的德育任务?能否充分实现课程开发者和授课教师对开课的初衷和教学的预期?学生又能否在课堂上真正有实质性的收获?由于基础公共课在大多数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涯中所占的课时数多,对应的学分和绩点高,所以对公共基础课的开设、编排和教学一定不可马虎草率。在实际观察中发现:部分教师的公共基础课存在课堂气氛沉闷,互动欠缺;内容需要及时更新展示的PPT资料多年不变等突出问题,所以有部分学生会将公共基础课比喻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由此可见,我们在提高学生对基础公共课参与兴趣的同时,也同样应当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教师能力强、学生兴趣高的良好局面。以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为代表的课程是教育部要求各有关高校普遍开展的公共基础课,各有关高校也都普遍希望将公共基础课开足、开满、开好,并达到预期目标,鉴于公共基础课的普适性并结合我校正开展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在这里以学生视角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对新生进行公共基础课课前培训
   以经贸学院大一新生为例,开学之初,学生被统一集中起来,有专业教师为学生系统介绍所学专业的方方面面,如每年应学习的课程名称,需要养成的专业能力,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就业方向等,使新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理性和感性两方面的认识。对于公共基础课,开设类似于上述的课前培训,在培训时向学生介绍包括学校开设公共基础课的初衷和最终目的的课程信息,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共基础课的开展做好心理和时间上的准备。这样做的成本很低,因为我们仅仅利用了一两节课的时间和少数几名教师的精力,但收获颇丰,原因是我们对公共基础课开展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做了必要的事前预防,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新生投入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起到了动员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最大化地体现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职公共基础课中的育人功能。
   (二)增设针对基础公共课的班委岗位
   目前,我校与基础公共课有关的班委岗位有治保、班长和学习委员,但治保着重于维护晚自习的纪律,班长日常的工作任务已经很多,学习委员偏向于协助专业课教师传达学习任务,收发作业。尚没有协助授课教师完成公共基础课教学任务的专门学生。若增设针对基础公共课的班委岗位,不仅可以减轻授课教师的日常备课负担,减少或避免出现诸如上文中提到的PPT资料多年不变等突出问题,还可以让教师充分发掘符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学生兴趣点,在保证课堂秩序和学术严肃性的前提下努力营造课堂活跃氛围。要特别指出的是,针对基础公共课的班委岗位最好由授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确定,这样方能达到预期成效。山西临猗西关小学张校长在发现学生普遍对课间广播体操参与兴趣不高后果断将课间操改为“鬼步舞”教学,赢得了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我们不妨将“广播体操”视为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公共基础课,“鬼步舞”可以看作公共基础课在进行优化后的教学模式,这样的创新不仅需要有相关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对创新者的勇气和魄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自2014年,我省徐州市教育部门大力推行一个被称为“学讲计划”的课改工程,覆盖了该市的所有中小学课堂。学生开始成为中小学课堂的主角,教师也逐渐从课堂教学的“台前”退隐“幕后”,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与协助者,更多地“参与”到小组学习中,驻足在学生的课桌旁,“学讲方式”也逐渐成为徐州市中小学课堂的一种新常态。其实,“学讲方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结合我校和广大高职院校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育人方向,并突出我校公共基础课在德育方面的显著特色,在创业实务、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础等这类实践性和社会属性较强的课程中可以试点类似于“学讲计划”的授课模式。学生进入大学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要比在高中或中职多很多,将公共基础课程分章节交给事先分好的学习小组,让这些小组成员课后收集材料、研讨知识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不仅让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多门课程同步进行,使学生在多学科和多方面受到全方位锻炼,更让学生在从材料收集构思到课堂实际展示的全过程中逐渐养成和发展能力,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强化感恩意识,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充分发挥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育人功能。
   团课是团员所在的团组织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团的基本知识教育的主要形式,具体内容是通过上课来教育团员,这是是提高团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我校的在校生中大部分为团员,而团课的开展是我校各级团委、团支部的重要日常工作。我校的团课开课频率为两周一次,以班级为单位覆盖全体学生,这保证了团课在以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中“三全育人”的作用得以切实体现。作为团课主要负责人的团支书,将每一次团课上好、上得精彩,并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是其筹划每一次团课的初衷,但不可否认的是:将略显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在课堂中让青年团员真正接受和领悟其实并非易事。考虑到学生大都为“00后”,接受性和可塑性都比较强,将一些新潮有趣的方式引入团课活动中是非常有意义和必要的。以一期主题是“践行核心价值观,青春引领中国梦”的团课为例,为了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和“法制”内涵,团支书在团课前重点向学生介绍了“201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吕保民。2018年9月8日,吕保民在幸福北街菜市场发现一男子持刀抢劫,上前制止,被歹徒连刺五刀,身受重伤。最后在村民的帮助下,歹徒被制服。吕保民其见义勇为的事迹得到广大群众的赞誉。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吕保民见义勇为的大无畏精神和歹徒的穷凶极恶,团支书特意安排了两位性格比较内向腼腆的男生分别扮演吕保民和歹徒,让剩下的部分学生扮演群众。经过学生的精心编排和演练,团课取得了预期的成效,更为可喜的是,那两位分别扮演吕保民和歹徒的男生渐渐变得开朗和大方了。上述的活动我们可以称为“角色扮演”,也就是近似于年轻人常说的COSPLAY,COSPLAY是英文Costume Play的简写,指利用服装、饰品、道具以及化妆来扮演动漫作品、游戏中以及古代人物的角色。玩COSPLAY的人则一般被称为COSPLAYER。这是一种年轻人,特别是千禧年后出生的新一代非常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将角色扮演穿插到团课活动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好处。
   1.学生的接受性和参与度普遍提高
   以现今的cosplay而言,其形式及内容一般是指利用服装、小饰品、道具以及化装来扮演acg(anime,comic,game)中的角色或是一些乐队以及电影中的某些人物,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定位上cosplay包含了相当广阔的发挥空间,甚至可以说只要是有cosplayer在的地方,这一领域便绝对就是当今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主流。将角色扮演(cosplay)手段运用到团课中,既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又是一次与时俱进的创新。    2.团课活动的艺术性和欣赏性有所增强
   团课不应当仅仅是团支书等少部分学生讲说的课堂,更应当是全班参与的高效理论政治课。把团课这个平台当作学生围绕团课主题开展小话剧的舞台,这样不仅增强了课堂的美感,更对组织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非常值得推广的。
   3.團课的育人形式向全方位和多元化纵深发展
   角色扮演需要相关学生在课前准备表演,这就要求相关学生充分了解所扮演人物的方方面面,如优秀品质、精神风貌等。在这个过程中,优秀人物也会对同学产生一种榜样的正面引导作用。学生在准备中学习,在学习中受到熏陶,事半功倍。
   (三)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育人趋势
   公共基础课在国外称为职业课程,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都在与日俱增,对照发达国家同等教学层次学校公共基础课育人的成功理念和模式并结合当下我校实际发展情况,总结出以下几点发展趋势。
   1.单一教学模式向多元化授课体系发展
   原先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常常会导致教师上课累、学生兴趣低的情况出现。在一定的激励条件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全程参与到备课、上课展示、总结评估等一系列过程中,让师生的智慧和想法在课前、课中、课后充分涌现。
   2.学生主体性凸显
   今后一个时期,在高校“宽进严出”趋势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学生对待公共基础课的态度也将发生向好的转变,学生在公共基础课上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将逐步加强,学生主体性凸显,授课教师也慢慢从“台前”隐退到“幕后”,这在减轻教师教学压力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
   3.能力养成重于知识获取
   公共基础课是教会学生方法论的重要课程,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旨在完善学生人格并“授之以渔”,高职院校着力培养的新时期专业技术人才应使他们跟上时代发展的前沿技术趋势,增强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和理解感悟能力,以此保证他们具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在注重“公共”和“基础”的同时更应在师生中形成上下联动的多层次、多渠道、人性化的智能教育模式,牢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让教师乐意接手公共基础课,学生愿意上课。“路漫漫其修远兮”,国内外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对公共基础课育人功能的研究更应当与时俱进,秉着实事求是的执着精神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陈琳.浅谈对高职教育的认识问题[J].成功(教育),2010(9).
   [2]谢友庆.三全育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模式[J].科教文汇,2010(10).
   [3]王文学.对素质教育中加强“三全育人”工作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00(3):65-67.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0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