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汤振和

  摘要: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是社会的需要,是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提出两个策略: 其一,引导策略。内含: 一是明确语文自学的意义;二是以语文学案为载体;三觉采用先学后讲的方法。其二,实践策略。內含:一是前置自学提纲;二是提升自学水平;三是总结自学方法。以此来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 培养  语文初中学生  自学能力  策略
  自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创新教育以至实施终生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那么,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在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认为可采用如下两个策略:
  一、引导策略
  引导学生自学是第一步,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我采用如下
  策略:
  1.明确语文自学的意义
  语文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经常持久地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顺利有效地完成学习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因素,也是发展各门学科自学能力的基础。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他还认为,“一个人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是社会的需要,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学科是学生掌握必要知识和进行有效实践的工具性学科,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不可忽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自学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在生活中、工作中自如地使用语言文字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尤为重要。
  2.以语文学案为载体
  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和指南针。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教师在准备上课教案的同时,根据本节课教学知识的特点、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集体备课的结晶。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学案实施的高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案实施的基础目标是促进学生高效的掌握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定文化基础。因此,教师在备课、准备教案时,应改“教案”为“学案”, 即把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准备方案”变为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案”,由利“教”转向了利“学”,围绕以“教”促“学“的价值取向,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通过“教”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与兴趣,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策略、方法,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环境与课外活动环境,保证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参与机会,鼓励学生通过体验自主学习与反思学习的效果,总结自主学习的得失,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研究学习的习惯。
  3.采用先学后讲的方法
  “先学后讲”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法。它给了老师们具体的操作方法,让中小学各学科老师灵活运用,上好新课程改革的课,教学生学,让学生发挥好主体作用,很快通过“引桥”,奔驰在自学的快车道上,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此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目标、自学、讨论、讲解、练习、小结等环节。教学时,把学生分成4-6人的小组,根据给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学生先自学、讨论,自学和集体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老师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最后进行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互助、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实践策略
  能力的培养,必须有大量的实践与训练才能形成。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也不会例外,学生没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加强学生课内外各种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我采用如下策略收到好的效果:
  1.前置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是教师为学生课堂学习而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是师生共同教与学,同步操作的学习文本,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自学提纲,其核心就是从学生的当前情况出发,在教师占有大量资料的前提下,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导学、导练、导结。它着眼于学生的思维活动,以问题的形式安排学习任务,侧重于学生的“創造”,阅读后再经过思维的加工;它着眼于学生练习,以习题的形式呈现,侧重于学生“拿来”,直接从教材找答案。这是从相对宏观层面对微观引导的自学能力的提升。例如,我在上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课之前时,列出如下自学提纲:   (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嶙峋(  )(  );啜(  )泣;迂(  )回;训jiè(  );陡qiào(  );nà hǎn(  )(  );着(   )眼
  (2)结合课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
  纳罕:   迂回:     训诫:   小心翼翼:
  (3)整体感悟,复述故事情节,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如何把握课文脉络?
  (5)对课文的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应如何理解?
  (6)你从这篇文章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这个提纲从整体上引导学生自学文本,相对引导自学阶段那种局部的硬碎片化的自学就提高了要求。现设计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程序是:首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了解字词的读音、意义,扫除阅读障碍,按照“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的方式,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按时间顺序叙事的写作方法,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脉络,并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內涵,思考并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这样,通过这一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的自学提纲,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新。这样既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提升自学水平
  大量事实表明,只有切实提高初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国初中学生语文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着力点,进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从而不断解决目前面临的难题。
  (1)提高学生的自学意识
  要达到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预期目的,最好是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自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自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培养自学能力的认识,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学成才的可能性,向学生讲讲许多青年自学成才的事迹,特别是身残志坚自学成才,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如中国张海迪的事迹;埃及自幼双目失明,后来顽强自学成为教育部长、埃及文豪塔哈·侯赛因等事迹以及爱迪生、高尔基自学的辉煌成就。这些事迹都能使学生受到教育,从而激发起学生要获得自学能力的愿望,提高学生对自学能力培养的必要性认识,认识到并相信自学是可以成才的!
  (2)激发学生自学的动机和兴趣
  动机是人们需要的表现,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力量。自学动机是人们强烈的自学需要的动态表现,它对人的自学活动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培养自学能力,首先必须培养明确的自学动机,做到积极、自觉、明确地进行自学活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去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兴趣是推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对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来说更为重要。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趣味性,要经常利用角色扮演、社会调查、故事会、闯关游戏等具有延展性的教学活动来调节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和信心。
  (3)创设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境
  目前,社会上形成的新兴的组织形式——学习型组织,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内部形成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建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利于小组内部每位成员的自我完善。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实现差异互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加强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但是在建立学习型小组的过程中,要注意成员分配上的合理化等, 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3.总结自学方法
  善于学习总结比过程更重要。总结才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总结可以消化、归纳、巩固已经学到的知识、学习方法和经验,使它们条理化、理论化、系统化,并用之于以后的学习。
  下面以记叙文为例,并结合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师生全面总结记叙文的自学方法。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记叙文的另一特点,就是以记叙为主,采用综合表达方式,包括记叙中的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因此,自学记叙文,应围绕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生、发展及结果进行,掌握其中心思想、叙述顺序、表达方式等。具体方法归纳如下:
  (1)理解词语的方法
  在阅读中解释词语意义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a.拆注综合法:即把词语拆开来分别注解。
  b.同义互释法:即用常用的同义词解释生僻词。
  c.反义解释法: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语。
  d.科学定义法:即确切简要地给词语下定义。
  e.转义解释法: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不能直接解释,可以从比喻、象征等角度考虑作转义解释。
  掌握以上方法,就便于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了。
  (2)理解句子的方法
  在阅读中理解句子的基本含义的方法,主要有五种:   a.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来理解。
  b.复杂的单句抓“句子主干”,或者把长句转换成几个短句。
  c.依据关联词语来理解复句的整体意义、意义联系和表达重心。
  d.依据修辞特点来理解句意。
  e.依据逻辑关系分析概括句意。
  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a.由表及里地挖掘句子的深层含义;
  b.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理解句子;
  c.分析理解句子委婉的说法;
  d.挖掘句子的引伸、隐含义。
  (3)归纳段意的方法
  段意是指段的主要意思。归纳段意是指根据段中语句的含义,参照本段在篇中的位置和本段与前后段的关系,概括出本段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归纳段意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a.有中心句的,可以直接引用中心句作为段意;
  b.可以把文中概括性较强的句子改为中心句;
  c.进行完全归纳,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d.利用提示性的语言和标志寻找中心句;
  e.利用记叙段中的议论或抒情句。
  (4)分段的方法
  分段,就是按一定的方法,把文章中的自然段划分成意义段。分段能帮助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的内容,同时能提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分段的步骤是:先认真地阅读全文,弄清楚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找出段与段、段与全文的关系;再确定应该用哪种方法去分段;分段后再看看全文,检查一下每个意义段的内容是单一、完整。既不要把内容不相同的自然段合并在一起,又不要把内容相同的自然段分开。
  分段常用的方法有:
  a.按时间的变化分段。就是以时间变化的先后顺序给文章分段。首先要认真地阅读全文,找出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句子。不过要注意不能每见到一个表示时间的词句就把文章分出一段,而是应该以较大的时间变化为标准。还有一些文章中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不十分明显,但只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就能看出时间的变化。如“暮色苍茫”就是指傍晚,“月亮渐渐地移到了当空”就是指深夜了。写人、记事、写景的文章常常可按“时间的变化”来分段。
  b.按地点的变化分段。就是以地点的转换顺序来分段。先要在认真閱读文章的基础上,找出表示地点的词语和句子,然后把同一地点的内容归并成一段,地点变了就必须另换一段。记事、写景、游记等文章常常可按“地点的变化”来分段。
  c.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用这种方法分段,必须先要了解文章中所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事情的开始、经过和结果,或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束等几个基本部分。每个部分可分作一段。写人、记事的文章常常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分段。
  d.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用这种方法分段,首先要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事件,然后仔细分析思考,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事物的,每个方面就是一段;分段之后,再看看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否并列。状物的文章常常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分段。
  e.按文章的结构分段。记叙文的结构从总体上看有四种模式:1)“总—分”式,即在开头总叙一下,或者概括全文内容,或者概括全文的主要事件,给人以总的印象,再按情节发展的顺序来记叙所有叙述的具体事情。2)“分—总”式,即先分别叙述事情的几个方面,或按时间的先后叙述事情的发展过程,最后作总结概括性叙述,或者点出事情的意义。3)“总—分—总”式,这种结构是开头总叙,提挈全文,给人以完整的印象,中间分别叙述事情的几个阶段或事情的几个方面,最后总结全文。4)“分—分”式,这是一种既无总起,又无总结,只是分别叙述事情的各个阶段或事情的几个方面的结构方式。根据此特点,分段时应把总起段、总结段各分成一段,把中间的部分合成一段,或分写部分各自成段落。写景、状物、写人的文章常常可按此方法来分段。例如,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分段。这篇课文是比较典型的“叙议结合”“一事一议”的“两块式”结构。第一块用了较多的篇幅写了一次攀崖、下崖的“经历”。第二块是全文的最后一段,写的是“经验”。作者在文末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因此,可将文章分为两部分。
  f.抓住文章的主要事例分段。此法必须先弄清楚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例,然后找出主要事例在文章中的起始和结束,把这部分确定为一段,再看看除了主要事例的前后部分还可怎么分段。写人、记事的文章常常可按“抓住文章的主要事例”来分段。
  (5)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
  中心就是指文章的具体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思想。每一篇记叙文,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作者在动笔之前,对自己所获取的材料,总要经过反复比较,认真筛选,在行文中对结构、内容、语言、表达方式等作适当处理,来表达他的写作意图。阅读记叙文要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a.从文章所叙述的材料的共性上分析。有的文章写了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或几个阶段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文章的中心。
  b.从材料的详略处理去分析。一般详写的材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略写的是辅助材料。
  c.从材料所反映的不同侧面去综合分析。
  d.从作者行文所使用的词语的感情色彩上去分析。
  e.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去分析。文章中的描写,是作者刻意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的地方;抒情、议论则是作者直接表露感情或对人、物看法的地方。
  f.从文章结构上分析。特别是那些采用“总启”“总结”式结构的文章,往往运用画龙点睛的方法,将文章的中心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例如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因为它是比较典型的“两块式”的文章结构。前一块内容主要是“记叙”,叙述“我”童年时一次“遇险”“脱险”的经历,后一块内容主要是“抒情”或“议论”,点示“我”由此次经历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6)归纳主题思想的方法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是阅读的重要环节。在日常的语文教學中,发现不少学生对此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其实,归纳主题思想并不难,只要正确理解归纳主题思想的要求,掌握归纳主题思想的方法,问题就能得到解决。记叙文是写具体的人和事的,作者总是通过对具体的人和事的记叙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从而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这种包含在文章中并通过具体内容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即歌颂什么,反对什么,说明什么,抒发什么感情等,就是文章的主题思想。具体来说,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的要求主要有三点:确切。即能准确、恰当地找出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感情;完整。即能用恰如其分的句子把作者地文章中所反映的主要的思想感情不遗漏地表达出来;简洁。即在确切、完整的前提下,用最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归纳主题思想的方法主要有:
  a.审题概括法。这是众多归纳主题思维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有些记叙文的题目,可以启发学生正确地归纳主题思想。当然用这种方法归纳主题思想,还是要先认真阅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仔细考虑文章题目与文章主题思想的内在联系。如果文章题目已简洁的点明了主题思想,那么就可以用扩句的方法,在题目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词语,扩展成意思完整的句子,这意思完整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主题思想。
  b.摘句概括法。在阅读和分析文章时,要注意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这对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有很大的帮助。找到中心句之后,必须仔细分析,中心句是否完整的概括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一般情况下还需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加工、修改,才能完整、准确的概括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如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最后一段,找到“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小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一句,联系遇险、脱险的经历,作适当的加工、提练,就可以归纳出本文的主题思维了。
  c.重点段落概括法。有些文章中,某一段或几段集中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这些段落就是重点段落。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并对它们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往往就能体会出文章的主题思想,然后用恰当的语句来表达,文章的主题思想就概括出来了。如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段中句子“……,我都能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一个“都”字证明这次获得的经验是让“我”受益终身的。再对句子“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小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作分析,并联系前文,就不难得出本文的主题思想了。
  d.主要内容概括法。这是归纳主题思想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感到困难的一种方法。许多记叙文的主题思想往往不是一目了然的。一般记事的记叙文,是在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反映文章的主题思想的。而写人的记叙文,则是通过主要人物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言行来反映文章的主题思想的。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要阅读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作进一步的推敲,领会作者写这些内容的意图。作者的这写作意图领会了,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关于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策略,以上是我不成熟的几点见解。更多的方法有待于以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分段 归纳段意 概括中心》 周佳丽 王霞洁 程时慧  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新课标通典——初中现代文阅读》闻龙 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40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