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课后习题的语言密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陆素芹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小学语文教材从内容、结构等多方面,更加契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习惯精心编制的课后习题,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起到切实的辅助教学作用,本文以小学部编版新教材为例,就课后习题特征展开分析探讨,以期通过深入钻研教材发现课后习题的语言密码,充分发挥出课后习题的应用价值,来推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课后习题;小学语文;部编新教材;特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8B-0121-02
部编新版小学语文教材自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后,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围绕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之间的对比研究越来越多,众多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尝试在分析对比中,更加全面地了解教材变化在教学方法、意图和观念的具体体现,积极将教材变化意图尝试在实践教学中加以渗透,以求实现启用部编新版教材的根本目的和初衷。
不过,在深入钻研教材时,笔者发现课后习题往往被忽略,没有通过课后习题的解读起到指向靶心的作用,作为教材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课后习题特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此,如何解读小学语文部编新教材课后习题特征,已然成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要求表述的变化,明确指向教学目标
尽管旧教材与新教材有些课后习题具有同样的任务,不过在表述上却有很大变化,新教材表述更加明晰,能够便于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此为依据为学生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语文学科素养的不断提升,具体的表述变化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变模糊为清晰
课后习题表述变模糊为清晰的特征在诵读积累部分体现最为明显,旧版教材的诵读积累普遍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没有明确朗读学习中的重点词句、难点词句、注意事项,因此,教师只能结合自身主观意识与教学经验来明确朗读学习目标。
部编新版教材课后习题的诵读积累表述更加明确、清晰,有些从学生实际学情角度出发,有些从课文自身特色角度出发,明确指向教学重点和难点。
例如,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的课后习题,在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
强调学生课文理解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过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后习题没有对此进行明确体现,导致朗读训练活动非常随意,使用新版教材后,明确了朗读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与教师可以紧紧围绕朗读训练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二)由单一变复合
相信大家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语文课后习题要求已经非常熟悉了,这也是以往使用苏教版、人教版等版本语文教材中,最常出现且惊人雷同的诵读要求。通过钻研部编本新教材能够发现,在上述诵读积累要求表述以外,增加了很多更加具体、更加多样的内容,实现了由单一变为复合的变化特征。
例如,部编新教材一年级上册《雨点儿》这篇课文,诵读积累要求为“分角色朗读课文”,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中大雨点儿、小雨点儿不同角色的理解,增加了朗读训练的趣味性,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喜欢“扮演游戏”的兴趣爱好,能够在提高学生朗读积极性同时,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二、整体架构变化,有序列发展关键能力
培养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而是一个循序渐渐的逐步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学的整体架构要有序列,可以由浅及深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语文部编本新教材课后体系的整体架构非常完整,从整体角度出发,序列化、多方向的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具体的架构变化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变提取为整合
部编本新教材的听、说、读、写课后习题在这方面变化体现最为明显,彰显了阅读能力中准确提取信息能力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关键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学情提出科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依据课后习题的有序编排,保证教学针对性,使能力训练目标更加明确。
例如,部编本新教材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课后习题中,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中注意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这个要求能够帮助学生从文本里精准提取感叹情感的信息,当读到“我多想去看看!”,感受到小作者对北京天安门、新疆天山的向往之情,体会到小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祖国的热爱。
教师结合课后习题的这个要求,可以提出:同学们,说一说你对“我多想去看看”这句话的阅读感受,如果将原文“我多想去看看”中的“多”字和“!”去掉,可以吗?为什么?进一步训练学生从文中提取情感信息的关键能力,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征与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序落实。
(二)变扁平为递增
小学语文部编本新教材侧重于通过课后習题呈现课文语言训练要点,在这一过程中重点考虑低段小学生的能力起点和实际学情,变扁平为递增,使学生可以在具有增量的练习中,不断提升学习能力。
例如,在部编本新教材一年级的课后习题中,遵循一年级小学生能力水平非常有限,采取“读一读,记一记”的要求标准,促进学生对文本词汇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熟悉,而进入到二年级之后,考虑到小学生的能力水平有所提升,很多课文课后练习采取“说一说是,看谁说得多”的要求标准,锻炼学生将自己储备的知识应用到实践表达上,呈现逐渐递增的能力训练变化。
三、支架搭建的变化,多路径提升语文素养
小学部编本新教材在支架搭建上既有语文学科要素,也有人文主题要素,采取两线并进的方式,拓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路径。这一点变化也充分体现在课后习题上,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变再现为创作
部编本新教材课后习题中注重学习的深度,拉近了学生实际生活与语言运用的关系,强调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价值,将许多旧教材中的本文知识再现联系变为创作练习,给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更多路径。
例如,部编本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一文的课后习题中,要求学生“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再用加点词说句子(加点词为‘才’、‘到底’)”,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既能够实现对文本知识的重现和深刻理解,也能够开动脑筋,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用创造性思维使用加点词造句,说出“妈妈到底喜不喜欢做家务”“我到底要不要学习跳舞”等等,以此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变意会为言传
小学生只有不断积累语言、完善语言知识结构才能够更好地将语言能力和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部编本新教材的设置上,把课后习题当成学生学习的支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所思、所想、所得使用语言反映出来,达到变意会为言传的目的,促进学生知识迁移。
例如,部编本二年级上册《一封信》一文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露西前后写了两封信,你更喜欢那一封?和同学交流”。这样的问题设计为学生之间学习过程的分享和交流互动创造了机会,能够促使学生将自己的意会,在与同学交流中说出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应用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部编本新教材的课后习题相较于旧版教材有诸多变化,是重要的教学依据,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思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钻研课后习题,提升教学效率,以便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应用优势,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 叶蓓.小学语文课后习题训练"虚化"现象的思考[J].文渊(高中版),2019,(1).
[2] 黄炜.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使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36).
[3] 朱晓娟.统编本小学语文课后题的应用初探[J].语文课内外,2019,(16).
[4] 郑春花.利用课后练习题引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上旬),201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59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