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夏琳云

  【摘要】语言艺术是艺术表现的一种特殊形式,特别是被运用到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中,作品的价值与意义将会被无限放大。《呐喊》作为鲁迅的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品,最突出和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其篇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对书中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背景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当时社会的生动画卷。本文通过对《呐喊》浅要的赏析,分析其对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价值。
  【关键词】《呐喊》;语言艺术;赏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呐喊》是鲁迅众多作品中较为突出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通过讽刺的描写手法去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作为一部短篇小说集,该书收录了从1918至1922年之间的14篇短篇小说,包括的人物有我们所熟知的阿Q、孔乙己等,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的融合的特点,从而更深层次地揭示了當时的社会阶级和矛盾,表现出了作者本人对民族的忧患和寻求社会改革的深切希望。
  二、具体的语言艺术表现手法
  首先运用的一个语言艺术表现手法就是采用直述的写作手法,全部作品都是使用的散记体,在这种直述的散记体当中,大多都是以第一出场的主人公的第一视角进行故事的开展和叙述的,虽然如此来看,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去继续故事的脉络并不是一件十分需要技巧的事情,其实不然。恰恰是这种看起来最为简单的艺术表现手法,最考验作者和叙事者的功力深厚。和长篇小说比起来,它并不占有篇幅上的优势,但却依然要讲述一个完整且意义深远的故事,这要求创作者本人需要具有高度的文学作品的概括能力,而且能够同时运用生动、委婉简洁的语言去徐徐展开。比如其中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就十分准确且恰当地表现了这一个特点,第一篇采用的手法是日记叙述,而第二篇采用的手法则是使用手记去叙述,都十分的短小精悍且表达准确到位。因为从表面看,作者是以散记的形式,看似“随意”添加故事情节与背景人物,但是每一个情节都真正必不可少。无论是从整体的结构布局去分析,还是从整体的故事情节分析,都需要围绕该篇的中心任务和故事情节,进行周密的安排。
  第二个语言艺术表现手法就是第一人称视角,采用以“我”为主角的角度,逐字逐句开展接下来的创作。可以是借助“我”的视角对其他小说人物开展叙述,也可以是描写“我”内心的旁白,这种方式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想法去表达作者内心真正的含义和想法观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篇章中的“我”都是小说中的主角,使用“我”来创作只是一种语言艺术的表现手法,是让小说更加具有现实性和讽刺意味的表现方式。“我”往往与周围的环境和人物性格等格格不入,但同时又与每一篇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命运和最终结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得整个篇幅的上下表现联系得更加密切,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值得品鉴。
  第三种语言艺术的表现方式就是整篇散记体的结构十分的严谨。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散记体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好似难以捉摸,所以经常对于一篇散记体的小说会有不同学者的争论的声音,而且在结构上,特别是开端和结尾的表达也比较随意,让人读着读着就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但是从《呐喊》的整个篇幅上来看的话,整个文章还是十分完整的,且每一篇的叙事结果的逻辑也十分紧密。因此,留给后来的散记体小说创作时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启发就是,艺术上的布局也要非常周密的,包括开端和结尾,皆寄寓着鲜明的意旨,或照应作品中的特定形象和性格的完成,或为凸显思想主题,呼应全篇的韵律,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回味,从不浪费一点笔墨。
  第四种语言艺术的表现技巧就是鲁迅十分注重对任务形象的刻画。尤其是着重刻画人物的“眼睛”,因为他相信刻画眼睛的效果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画龙点睛”虽然是绘画上的创作手法,但是同样可以运用到文学刻画上,特别是对人物外貌的描写。要写好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物形象,不仅仅是要着重笔墨描写其内在的人物性格,更重要的还是注意外貌形象的描写,因为这是给人的直观的第一印象。要通过去捕捉一些外在的特点去反映其内心的真正的情感与表达。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推崇“画眼睛”。阿Q的深入人心,并不是在于其外形刻画的力量,而是由于其典型性格的深广概括意义和他生动、真实的个性形象。这种传神的性格白描,用鲁迅的话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对于人物肖像的刻画也同样十分重要,通过人物的形象外貌去体现该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进一步反映整篇文章所要传达的主体思想。而肖像刻画,文学作品与美术作品当然有所不同,不能特别直观地反映一个人的形象外貌,而是要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感受,然后在脑海中反映成像,留有很多想象的空间。所以,使用具有表现力的文字词汇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个别的描述去抓住整个故事当中人物最富表现力的瞬间。而且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刻画与美术作品还有不同的一点就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动态和发展的,但是美术作品的人物形象一旦刻画出来就是相对静止的了。这也是文学作品在进行人物刻画的时候的一个优势所在。小说中的任务不会只出现在一个单一的场合和进行单一的动作表示,对于这个人物的认识和周围环境的变化是要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对于该人物的形象描写又不能有太多的笔墨,故事情节毕竟才是小说的重点,所以,将动态的情节与静态的人物刻画相联系,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就是通过行动去刻画人物的形象,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人物的性格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一个人的性格和其所处的环境联系紧密,生活当中总会有一些事情会改变或者推翻之前的观点与想法。所以,人物的肖像会随着他自身的性格变化,而性格又会随着他所处的环境变化,而环境和他自身的行为是一个双向影响的过程。就《呐喊》本身来说,其本身的篇幅已经十分精练了,但就是在这些精练的“肖像画”里,也往往密切地融合着思想上和创作上的目的和意义。用传神的肖像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也像用传神的性格白描来塑造个性一样,是鲁迅小说艺术方法和风格的特色之一,而正是如此“繁”与“简”的结合创造出了鲁迅笔下的独特人物形象。
  当然,本文所评析的语言艺术表达方式,因受于篇幅限制,并不是其全部的表现手法,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以“我”为视角的第一人称叙事角度来说,也有较多的篇幅是以第三人称为视角展开的,比如说《阿Q正传》和《明天》,而使用第三视角去记叙故事的发展的技巧也相对有所不同,但总归是将对故事的叙述与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相联系,以更生动更全面地去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结语
  鲁迅的作品一直也被称作是现实和政治的实时写照,这也是他的作品拥有这么大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呐喊》虽然是一篇短篇小说集,但是却真实且大量地再现了当时的冷漠的社会现状和急切的忧国忧民的心情,其富有特点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中国文坛上的巨大闪光点。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的中心思想不仅催生了现代文学,而且更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觉醒。
  参考文献
  [1]齐海.《呐喊》的语言艺术[J].绍兴师专学报,2014(1).
  [2]覃育兵.博采与创新——论《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1).
  [3]张鸿倩.论鲁迅《呐喊》《彷徨》的悲剧性[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7.
  [4]吴统.论《呐喊》《彷徨》的色彩词在自然景物描写中的作用[J]. 文学教育(上),2015(12).
  作者简介:夏琳云,女,1990年生,江苏盐城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65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