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庞小琴

  【摘要】小学语文中古诗词教学需要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之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诗词为学生呈现出来古乡古色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们可以接近古人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出发,善于组织学生的参与式学习,给学生的小学语文古诗词学习带来更多的创新感受。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法 创设情境古诗词教学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入手,分析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的基本阶段,让学生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之下,伴随着古诗词学习的快乐感受,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的古诗词文化,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内涵。古诗词教学要真正落到实处,要让学生对于古诗词有积极的情感和正向的态度。教师必须要融入更多积极的价值观念,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长期以来,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方法不当,不重视古诗文的诵读积累,导致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不能起到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学兴趣和文化熏陶的作用。那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呢?
  一、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内容
  学习古诗词作品,学生们能够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情感内涵的特点,而且不同的古诗词作品,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一般也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教师要善于将古诗词的情感内涵引导出来,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可以在专注而认真的阅读过程中,体会到古诗词内在情感的丰富和深刻,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主动性。所以教学中教师也要从情感入手安排教学的具体内容,给学生在情感教育方面多一些启发,让学生在情感體验之中体会作者写作中的感受,更加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可以解释诗词作品所渗透出来的内涵。比如,《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山行》“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生”字等,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所以,有效地开展古诗词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师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运用经典的诵读方法,让学生从品味古诗词的意蕴之美入手学习古诗词作品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语言文字的创作成果。所以,既然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多读多背,才能充分地从语言文字的发音和韵律之中,体会到古诗词的独特之美。自古以来,中国古代汉语的学习大多是采用背诵的方式来进行的,代代传承,这种方式看似简单枯燥,实则给了学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谈到背诵的重要性,不得不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过程,古人在创作古诗词作品的时候,经常是一边吟诵,一边反复地推敲,才逐渐地创作出来千古传唱的名诗佳句。所以,学生在学的时候,也要从朗读和背诵入手,这样才能找到与古诗词内容相切合的基本点,促进学生的理解,也有助于教师的教学。
  三、创设古诗词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学习古诗词作品,学生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感受到古诗词本身所散发出来的意境,才能由这文字本身让学生进入一种在头脑中所创作出来的想象空间,学生才能会有一些更加真切的体会。而古诗词作品打动人心之处也恰恰在于此,给了人无限的遐想的空间。而教师除了让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词作品这样一种方法以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帮助学生创设相应的意境,让学生能够尽快地在教师的辅助之下,感受到故事作品本身魅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等方式,让学生观看视频图片等,帮助他们在当代生活和古代生活之间建立起来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所创作的年代背景,从而能够透过语言文字了解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特点,了解作者在创作古诗词作品时候的心情。因此,这也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熟练地运用信息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虽然信息技术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然而教师也要跟上这种发展速度的变化,及时地更新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除了运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情境的创设,教师也要对古诗词作品本身有扎实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加灵活地组织学生们采用更多的直观生动的方式学习这些作品。例如,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化身成古诗词作品当中的某一个角色,经过前期认真地准备,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对于作品本身的理解也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四、结合古诗词创作背景来进行教学
  如果不了解古诗词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作品的时候,就很难从古诗词作品本身感受到更多的内涵。对于教师的讲解,学生也很难理解到位,这说明古诗词当时创作的背景需要向学生详细地介绍,并且通过一种生动而有趣的方式将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内心真正理解了,并且能够在结合自己当前社会生活环境的基础上,找到两者共同之处,那么,学生在理解古诗词本身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情感体验和思想上的认同。
  总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迫在眉睫,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能够调动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参与感,通过诵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用古诗词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古诗词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金菊.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11):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68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