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从生活角度进行初中语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生活角度入手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使用一种生活化的视角去审视语文的教学。从生活角度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是实现育人功能的重要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学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及时转变教学方式,从多角度进行教学,丰富教学的内容,探索适应课堂学习的新的教学方式,深入的挖掘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本文主要分析如何从生活化角度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期望可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生活角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初中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使用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语文教学方式。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习的知识基本上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将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下面主要分析如何从生活角度进行初中语文知识教学。
1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应该提前熟悉所要传授的语文知识,对语文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将课本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生活化的角度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同时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避免出现教学内容太难或太简单的情况。语文教师应该将自身的教师立场转换为学生立场,也就是说需要在教学的时候站在学生的方向上去思索问题,因为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加学生的分数,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想象自己是一个学生,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能够清楚的分析出学生心理的想法,知道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成绩,这样的话就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上的目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联系实际生活创建教学情景,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带着感情去阅读和学习文章内容,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海燕》这一课的课堂教学时,因为其诗歌的形式增加了学生的阅读理解难度。海燕是一种鸟类,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见不同的鸟儿。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上课时先播放一段海燕叫声的语音,让学生来猜是什么鸟发出的声音,由此将学生带入到本篇课文的学习中。同时,语文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创建情景,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比如,你觉得海燕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本文的“大海”、“乌云”、“闪电”“海鸥”、“海鸭”、“企鹅”等事物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这对表现海燕有何作用?在文章的结尾,海燕为什么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海燕的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逻辑性的思考就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这篇文章带来的启示,加强了学生对于本篇文章的理解。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语文教师更加注重对于考试内容的传授,主要采用直接向学生说知识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使得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无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融合课本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进行好玩的生活化情景教学,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语文教师应该熟练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借助图片、音乐、视频等来增强学生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使教学过程中难以理解的事物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促进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
例如,以《出师表》的教学为例,对学生来说文言文的理解是一个巨大挑战。因为文言文的苦涩难懂,许多学生对文言文阅读丧失兴趣。为了使学生乐于阅读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在教师的多媒体上播放一小段《三国演义》的视频,给学生简单讲一下《出师表》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等。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乐趣,学习热情也会随之增加。教师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交往的最主要的场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的场地,也是学生接受学习的重要的场所。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的只能够在学校中才能完成的教学活动形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对师生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方式。从生活角度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积累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还存在着一定功利性,但还是在稳定的发展阶段。教师应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不断进行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 武春玲.让语文融入生活——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探析[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7(02).
[2] 徐麗.试论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构建与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D 刊(学术刊),2018(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86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