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音乐课的整合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中学的音乐教学中,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音乐想象力,感受音乐的内在美,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横向整合就变成了当前音乐教学的重要模式。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教学实践,对音乐与相关艺术及人文历史的整合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学音乐;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学要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弘扬民族民间音乐、提倡学科综合等新理念。尤其是“提倡学科综合”,要求中学音乐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需更注重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一、用美术呈示音乐的色彩與意境
音乐从本质来看是听觉艺术,但把它搬上舞台也就变成了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能给人带来听觉上美的享受,而且通过灯光、舞美等元素给人带来视角上的满足感。虽然音乐与美术是两门艺术,但通常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无法完全割裂的一个艺术综合体。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说:“有教养的音乐家能从拉斐尔的圣母像中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能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受益匪浅。”这句话也足以说明音乐与美术的关系。所以,在中学的音乐欣赏课中加入绘画作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色彩这一抽象概念。如九年级第二单元欣赏《花好月圆》时,给学生展示南宋夏圭的《松溪泛月图》,此画构图简洁巧妙,几棵松树,一只小船,一轮明月,大量的留白,表现出水天一色的深远意境,衬托着中国民乐行云流水般的演奏,让学生感受中秋月圆,天水一色的自然景象,能更深地理解音乐的色彩是暗淡的,月光下的水天一色就是这首乐曲所要表达的意境,感受画面,从而达到视觉与听觉的完美享受。进而可以引导学生来展开想象,月光下能看到“花好”吗,回答肯定是看不到了,那么为什么要叫做“花好月圆”呢?花好月圆一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对亲人团聚的一种愿望。借此正好给学生揭示中国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意境美、想象美。
再如,七年级《国歌》单元,在欣赏管弦乐曲《红旗颂》的同时,可以出示油画《开国大典》。《开国大典》是油画家董西文创作于1953年的一副气势磅礴的油画,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开国大典的盛况,用热烈绚烂的色彩表现了人们对于新中国成立的祝福与喜悦之情。学生在欣赏油画的同时,可以区别乐曲里展示的《国歌》《国际歌》的音调,感受乐曲表现的从苦难、奋斗到号角、胜利,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开国大典对于中国人民的深远意义: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二、用舞蹈展现音乐的脉搏与风格
音乐与舞蹈向来都是一个统一体,是一脉相承的姊妹艺术。对于舞蹈来说,音乐就是舞蹈的脊梁与灵魂,如果没有了音乐,舞蹈就会黯然失色,甚至不存在;反之,舞蹈使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形象化,使音乐更容易理解,使一个靠想象的听觉艺术变为可以看见的具体的视觉艺术。连接音乐和舞蹈的关键因素就是节奏,而节奏也是音乐的脉搏。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音乐都是与歌舞相伴而生的,我们无法将其分开表演。每个民族音乐或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节奏,如藏族音乐的基本节奏为:X XX ︳,而蒙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它的音乐节奏就与马蹄声有关系,则为:XXX XXX ︳,维吾尔族的舞蹈则是以手鼓的基本鼓点为主:XXX XX︳。不同的节奏就可以产生不同的风格。藏族民歌嘹亮高亢,曲调悠扬,舞蹈主要有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蒙族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呼麦”是其最明显的特色。蒙族舞蹈最基本的动作也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主要有“肩、臂、腕”等。维吾尔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木卡姆》也是歌舞一体的,舞蹈动作以“动脖子、弹指头、翻腕子”为主,再加上传神的眼神就形成了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
在中学的音乐课上,我们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舞蹈特点,也可以让教师示范各民族的舞蹈基本动作,教会学生基本动作,让学生通过舞蹈来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与风格。如七年级的《青春舞曲》,学习完歌曲及维族舞蹈基本动作后,给学生观看传统的维族舞蹈和王力宏的《青春舞曲》歌舞版视频,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为歌曲创编简单的舞蹈,学生的编排不一定很完整,也不要过于复杂,但一定要有民族的舞蹈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感受音乐的脉搏与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体会音乐与舞蹈的所结合而产生的魅力。同样,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摇滚”和“Rap”音乐,都是音乐与舞蹈的综合体,可以在学习完歌曲《红河谷》后让学生自主创编舞蹈动作,可以是摇滚版的,也可以是Rap版的,也可以是简单的打响指律动……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创作。而学生也不负所望,编配了各种版本的《红河谷》,边唱边跳,尽显音乐与舞蹈的亲密组合。
三、用人文历史诠释音乐的源头
从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来看,音乐和文学几乎是同一时间孕育和诞生的,养育他们的母亲就是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在我国古代就有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合艺术形式,也有直接采用了原诗作为歌词的古曲,如谷建芬的古诗词歌曲《阳关三叠》等。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华夏古韵》中的歌曲直接采用了唐代王维的古诗《阳关三叠》,学生在朗诵和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再学习歌曲,就能更深地体会歌曲所表现的离别情感和意境。
八年级上册的《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十面埋伏》还是一个历史典故,讲的是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汉王刘邦重用韩信,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领30万大军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南),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是有名的“垓下之战”。只有给学生讲清楚这段历史,学生才能更好地分析乐曲,了解乐曲,感受琵琶所演绎出来的千军万马的景象。
纵观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与民族因其文化与地域的差异,都有着各具特色的音乐,而这些音乐作品百花绽放,姹紫嫣红,才使世界音乐有了多样性。如我国民歌《茉莉花》就有很多个地区的不同的音调,不管江苏的《茉莉花》还是河北的《茉莉花》,歌词基本都是相同的,曲调则略有异同。江苏属于江南地区,所以江苏民歌《茉莉花》曲调委婉、柔美,有江南音乐的风格,而河北民歌《茉莉花》则曲调刚直、爽朗,有着明显的北方音乐风格。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河北出发,到达江南水乡江苏,寻找两首名字相同而风格迥异的歌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经过学生分析、探究两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及语言特点,最终学生就会发现:南方气候温暖,景色秀丽,其音乐风格委婉,而北方则气候寒冷,地貌沟壑纵横,所以北方民歌音调高亢、质朴、嘹亮。这样,通过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民歌的风格特点。
总之,音乐学科还可以与其它(信息技术、体育等)各门学科进行整合,其目的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范畴。值得注意的是,初中音乐课程中的整合不仅是音乐与视角艺术和人文历史的相互融合,而且也是各门学科之间的一个相互借鉴与贯通。但是,中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以音乐为主线,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要做到恰如其分,不能离题太远。同时,学科整合对音乐教师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努力学习,主动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这样才能使学科整合更好地为音乐教学服务,从而为提高中学音乐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0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