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职业标准下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建设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会计行业的职业标准逐步地完善,市场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当下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由于无法在及时适应岗位职能,导致就业率不断下降。各高校对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与社会需求以及市场导向存在偏离和脱节的现象。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各高校应积极对会计专业课程的标准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基于职业标准的创新性措施,改革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与市场导向的专业人才。文章主要分析当下会计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现状,期待推动我国会计专业课程标准的建设。
  [关键词]职业标准;会计专业;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会计专业是我国各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合格财务人员。但是当下各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严重受到传统教学的限制与制约,无法满足当下社会的需求以及市场导向,导致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出现就业率低、无法及时适应岗位工作、实践能力差等问题。各高校应充分重视会计专业课程与时代脱节的现象,应积极对会计专业相关课程进行研究与分析,给予职业标准的前提下,依据社会需求以及市场导向,对传统的课程标准进行改革与创新,改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标准,有效提高我国会计行业人才的专业水平。
  1 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存在的问题现状
  我国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标准显得非常模糊,大部分都是沿用传统的课程标准,并未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地进行更新与升级。缺少社会需求、市场导向、学生特点等情况的考虑,因此当下的会计专业课程标準不具备足够课程特色。这样前提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出现不适应时代、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与市场导向的情况。因此当下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存在的问题如下:
  1.1 缺乏实践操作能力
  目前,各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存在较多漏洞,无法满足现代化的专业需求。各高校的主要课程内容为专业技能教学,缺少了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以及道德修养的教育,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快速适应岗位。在课程设计上往往忽略了社会需求以及市场导向,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存在隔阂,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就业后仍需进行大量技能与知识的补充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也导致了各高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具备了会计的基本技能,但是由于实践操作能力不足与基础理论不够扎实导致无法适应岗位。主要原因是因为各高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缺少实践课程的设计与标准,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发生。
  1.2 课程目标不清晰
  当下的会计专业课程标准由于缺乏明确的培养方向与培养目标,导致课程设计缺乏清晰明了的目标,同时课程之间缺乏足够的联系,无法在实际教学上形成有效的知识架构。虽然在课程设计上遵循了基本的由易到难、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提高等基本原则。但是却缺乏与其对应点的递进型的课程教学目标,导致学生的课程出现严重隔阂,相互之间无法联系在一起,导致学生无法形成一个具有完整脉络的知识体系。
  1.3 课程设计不合理
  在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的实际课程设计中,大部分的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部分内容对学生的要求过高,部分内容对学生的要求过低。由于每个学校学生的基础水平不一致,但是却使用同一套课程标准,从而导致学生要求与课程目标不匹配的情况出现,生源基础较差的高校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无法理解,生源质量较好的高校又无法满足于目前的课程内容,从而导致各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学的质量与效率都非常低下。
  1.4 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违背
  依据调查得知,大部分的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大多是都是在相关岗位进行基础型的工作,但是各高校的课程教学内容大多是以专业岗位的技能为主,对于基础岗位需求技能的课程设置较少,导致学生对于基础岗位的学习时间与精力远远少于专业岗位技能。但是对于刚毕业的会计专业人才直接进行岗位工作的少之又少,因此,学生会在刚接触工作时出现在校学习与岗位职能不匹配的现象,无法适应当前岗位的工作,往往都是过了3~5年之后学生才能接触到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岗位,但此时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技能由于长时间缺乏使用已经出现生疏甚至遗忘的情况。
  2 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建设措施
  基于职业标准的会计专业课程更加符合时代与社会的需求,有效地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让学生在满足市场导向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发展力,各大高校可参考以下方式对自身的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建设进行改革与创新。
  2.1 依据社会需求制定课程标准
  想要对会计专业的课程标准进行改革与创新,则必须充分了解社会需求与市场导向,然后以职业标准为建设基础,为了满足社会各企业所需的培养目标,建设科学合理的会计专业课程标准。依据各大高校的跟踪调查发现,大部分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为会计核算与财务分析,从大部分的学生就业岗位可知,当下企业对于会计专业的人才要求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良好的财务处理能力、独立的实践能力等,同时会计人员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基于当下社会上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应根据会计职业标准,对会计专业课程标准进行重建,从而解决当下课程标准存在的问题,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制定基于职业标准的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应当具备完善的课程体系,在职业标准的前提下,充分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对现有的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排序以及组织。合理地安排课程与教学质量是课程标准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基础能力,切实打造符合自身的会计专业课程标准。
  2.2 人才培养模式应满足职业标准
  培养出符合当下社会的优秀会计专业人才,必须要将职业标准与课程建设充分融合,以此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   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应紧扣就业资格证,由于会计行业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必须要取得会计就业资格证才能从事相关岗位,因此让学生取得会计资格证书则成为各高校会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核心目标。由于我国会计资格考试的理论性比较强,所以,在入学第一年应让学生完成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取得会计资格证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校可以通过适当的调整方法来充分调動学生通过资格考试的积极性,例如将会计资格考试成绩充当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一旦学生没有通过考试,则在下一学期进行单独分班,不断地进行强化学习以及训练。虽然当下会计资格证书的考核难度越来越高,但是学校与老师通过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依旧可以有效提升考试通过率。
  实践教学要紧扣在职业标准与岗位职能,在完成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后,会计专业课程会进行实践教学的内容,当下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并且课程内容不连贯无法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竞争力。导致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率非常差,为了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高校应以岗位技能为脉络,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开展实践课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2.3 专业课程标准应与职业标准相统一
  各高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首要目标一直都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为了增加学生的就业率,高校应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课程标准应当紧扣就业这一要素,充分满足当下市场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例如点钞这一会计专业必备技能,当下企业对于相关岗位人员的点钞能力要求并不高,主要追求方向并非速度,而是要求精度与细心。在制定点钞课程标准时应从实际岗位需求出发,在强化精度的同时逐渐地提高速度。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职业的基础需求。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与专业技能相比,企业对于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更为重视,因此,学校必须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对于企业的机密与资金往来接触较多,因此存在风险性较高。各高校在进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建设时应充分考虑职业道德教育,确保每个学期都在不断地给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3 结语
  各高校的会计专业的主要教学目的为培养适合国家发展的财务专业性人才,会计专业的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创新是促进我国会计领域发展的重大措施,切实提高我国整体的会计水平。基于职业标准的前提,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以及市场导向的专业人才。各高校应参考文章描述的建设措施,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的会计专业课程标准。从而不断地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有效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雨冬.基于职业标准的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建设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11).
  [2] 刘希.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建设研究[J].企业导报,2016(09).
  [3] 罗有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11).
  [4] 倪丽.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建设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8(25).
  [5] 朱燕群.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7(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