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初中古诗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好古诗词是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彰显中华语言文化魅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如何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理念来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激发兴趣,打破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困境,进而让学生喜欢上古诗文,是初中语文教师一直想要解决的难题。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文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8-0069-02
引 言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要求中小学教师以“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彰显中华语言文化魅力”为目标,达到“引导青少年亲近中华经典,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培育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在全社会营造传承中华经典、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的目的。在教学中如何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理念来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改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困境,进而让学生喜欢上古诗文,也是语文教师一直想要解决的难题。
一、激发兴趣,打好学生基础
1.通过导语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新课时,往往借助引人入胜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讲授古诗文的时候,也可以根据古诗文的文体和内容,精心设计情境,如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导入法,作家、写作背景介绍导入法,温故知新知识衔接导入法,古诗、名言欣赏导入法等。例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安史之乱及杜甫的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杜甫的处境,然后让学生谈谈他们心目中的杜甫形象,自然而然地导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此诗的兴趣,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2.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1]。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还存在“一言堂”的情况,教师读,学生听,教师讲,学生记,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过程就是记笔记、抄笔记。这样的教学方法,没有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时间长了,学生自然就对古诗文的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摒弃“一言堂”的习惯,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同时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对课文的理解;或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提问,适当地引导他们寻找问题答案;还可以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例如,在教学《卖炭翁》时,笔者把学生分为六组,第一小组介绍作者简介,第二小组介绍社会背景,其余四组负责翻译古诗文。小组讨论之后,每组选出小组代表到台上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学习效果非常好,学生信心满满,积极到台上展示才华。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兴趣。因此,在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通过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诵读结合,培养阅读能力
张志公先生说:“学习文言文,必须背诵,背诵起很大的作用……背熟了若干篇文章,就纯熟地积累起了若干有用的文言的语言材料,形成了某些基本的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这样才能初步掌握文言……所以要多背,背得越多越有效。”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都说明了“读”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读”是古诗文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学生就会融入课文之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甚至达到升华,进而培养了自身的学习古诗文的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1.营造读的意境氛围
学生所学的古诗文都是精挑细选的,由浅入深,饱含古人的智慧和伦理道德,旨在通过优美的语言、动人的事迹、富有哲理的话语和寓言等,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但是,古诗文不同于现代文那样口语化,学生只有多读、多诵,才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来营造读的氛围。例如,在教学《钱塘湖春行》时,教师就可以选择表现西湖早春风光和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生意盎然的音乐,让学生在享受早春风光、恬静闲适的意境中,进入诗文的学习。
2.制造画面的视觉效果
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在网上寻找一些体现作品风格的画面、视频,直击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一种震撼力,达到教育学生、影响学生的目的。在讲解《游褒禅山记》时,教师可以先把体现褒禅山“山色翠霭,四面如围,有龙洞、罗汉洞,洞穴曲折,洞壁怪石错落,钟乳石倒垂其间;有袭女泉、白龟泉,泉水清冽,终年不竭”这种特色的风景图片及视频播放出来,在视觉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
读古诗文的时候,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感情的基调,如读《将进酒》时,要表现出对作者怀才不遇的感叹,又要体现出抱着乐观、通达的豪情逸兴;读《春望》时,要表现出诗人的感慨万千、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心情;读《行路难》时要体会出诗人心理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的复杂变化。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人物性格特征,出神入化地再现人物性格。例如,《孔雀东南飞》塑造了正面、反面的两组人物形象,读刘兰芝时要体现出她美丽、聪明、勤劳、善良,忠实于爱情的人物性格。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作品的风格,因所处时代不同,作品的风格各不相同,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浪漫,有的现实,所以在朗读时一定要细细体会作品的风格。
4.选择多种诵读方式
读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古诗文的内容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大家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当然,诵读虽然重要,但不能没有目的诵读,更不能死记硬背,要在深入理解内容、理解词语的情况下去诵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日常积累,加强古诗文阅读练习
1.注意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
每一篇文言文都包含很多重点词语和句式,掌握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是学习古诗文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古诗文词语的积累情况。每学完一篇古诗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特别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现象;归纳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运用技巧,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知识迁移的效果。
2.增大课外文言文的阅读量
目前课内古诗文的阅读量根本不足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学生遇到课外文言文时经常一筹莫展,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寻找一些名家名篇让学生阅读,增加其课外阅读古诗文的数量。
在日常教学中,在巩固课内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根据课堂内容,寻找一些内容相似、深浅相当的古诗文让学生练习朗读、翻译,理解甚至背诵,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又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结 語
古诗文蕴涵丰富的文、哲、医、佛、道等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明理、明善、修身养性的最好教科书。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学好古诗文,爱上古诗文,以实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侯丽婷(1973.7—),女,蒙古族,辽宁北票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37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