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系统,实施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政府、涉农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学生四类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关系构成了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动力机制,影响着动力的生成。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在于农村职业教育市场化发育缓慢,利益相关者作用力不均衡、话语权式微及配套政策制度建设滞后,亟须构建基于共商、共建、共治、共享行动理念的动力生成聚合机制、一主多元共治机制、利益平衡调节机制、动力系统保障机制,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利益相关者;动力机制
  [作者简介]张旭刚(1978- ),男,安徽无为人,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安徽  合肥  23005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0-0019-0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将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与优先发展农村农业结合起来。作为农村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类型教育,农村职业教育与“三农”联系最为紧密、贡献最为直接,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动力不足,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一种典型的“跨界”教育,涉及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众多利益群体。不同群体在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中必然会形成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利益关系,只有正确认识并厘清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博弈关系,才能撬动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痛點”。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探讨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动力机制问题,以期进一步激发利益相关者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共同助推乡村振兴。
  一、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利益相关者
  1.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概念源于经济学领域。一般认为,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所于1963年提出,其核心观点是:企业内存在众多不同的利益群体,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企业的发展不应只强调股东的利益,要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收益。但是,此观点将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利益相关者限定在企业内部,忽视了外部诸多间接、潜隐的利益相关者,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和片面性。1984 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在其出版的专著——《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中,将政府及有关部门、社区、社团组织等纳入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范畴,进而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那些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被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①。这一定义把利益相关者的界定范围从狭隘的市场主体扩展到一般的社会组织,拓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成为后续界定利益相关者的基本范式。同时,弗里曼的研究视野不仅局限于“利益相关者是谁”“为什么要考虑他们的利益”,而且开创性地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实现机制”,形成了系统化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并将其引入组织战略管理,取得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其核心要义是:在组织战略决策时要高度重视利益相关者的组织影响,科学界定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并将其融合到组织战略目标中去,组织战略的实施需要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弗里曼的研究成果对后续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被认为是利益相关者理论正式形成的标志。随后,该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领域研究。
  2.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对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科学界定,有利于厘清相关利益主体在产教融合实践中的责权利以及各类资源的有效统筹与管理。作为一种“跨界”教育,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涉及多领域、多组织、多要素、多主体,具有利益相关者组织的典型特征。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利益相关者是指参与产教融合活动,同时其行为又影响产教融合实践活动的个体或组织。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米切尔从利益主体的合法性、权力性、紧迫性三个维度,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和潜在型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据此,笔者认为,在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中,学校、企业、学生应是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同时也是直接受益者;政府、行业协会、教师、家长是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其参与程度和深度影响着实施效果;潜在型利益相关者有组织、公众、媒体等。虽然所有影响产教融合发展的参与方都是利益相关者,但重要程度和影响力有大小差异,利益相关者也必然有远近之分。利益相关者可分为核心利益群和利益群两方面。政府、涉农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学生理应是核心利益相关者,而其他影响因素都是利益相关群。政、校、行企、学生这四类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与博弈关系构成了产教融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动力机制,直接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施效度。
  3.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中,各参与主体间的合作与博弈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利益共生系统。政府重点关注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来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满足自身人才、技术等要素需求,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学校则希望借助企业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升自身的核心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可见,系统是一个相辅相成、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但是,由于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价值偏好、利益诉求等不尽相同,主体间必然存在着利益冲突和博弈。从政府层面看,政府作为直接推动者,其诉求在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由于教育投入具有过程的长期性、价值的潜隐性、效果的迟滞性等特点,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将工作重点和主要资金聚焦在能够凸显政绩的领域,甚至通过压缩教育经费、挪用专项经费追求经济效益、打造形象工程,这与中央优先农村农业发展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的理念和要求相悖,既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又影响了学校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从企业层面看,由于受市场经济利益驱使,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可能源于政府特定的优惠政策,并非主动自愿,往往会诱发企业“搭便车”和机会主义行为。从学校层面看,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学校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发展目标、内部管理等必须严格遵循社会主义的办学要求,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和核心使命来设计,这与企业逐利性的本质属性与完全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存在本质区别,难免发生理念和利益等冲突。从学生层面看,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在于对企业提供的实习环境、条件和待遇以及自身的职业能力提升充满期望。但实际上,目前我国现代学徒制制度尚不健全,企业能够提供的实习环境、条件以及劳务报酬等较为有限。同时,企业出于营运成本和管理风险的考量,没有让学生进入企业关键岗位实习并得到企业师傅的真传,这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失落感。一些企业甚至存在非理性行为,擅自变更协议内容,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力来使用,引发学生的反感,致使学生不愿参加企业实习,进而抵制学校的实习安排。   二、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动力源及其生成要素
  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和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动力源自各参与主体的合力,市场、政府、社会等外部力量和农村职业院校内部力量是影响其动力生成与合成的重要因素。
  1.市场驱动力: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良性循环。教育动力产生和循环的本源和核心,是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它对这一循环中的各个环节施加影响又受其反作用。农村职业教育同样面临着社会和个人两大需求市场,前者对应人力资源市场,后者对应生源市场。农村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两大市场的供需适配、动态平衡。然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市场需求旺盛与涉农职业院校的生源严重萎缩形成了鲜明对比,产教脱节、供需错位、结构性矛盾突出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市场化发展面临的难题。以市场需求刺激个人需求是化解两者之间矛盾,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产教协调、有序发展的基本思路。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必须遵循人力资源市场规律,完善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机制和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招生、培养和就业“三环”联动体系建设,以“出口”促“进口”,实现刺激个人求学需求的目的。具体到乡村振兴战略对各类乡村人才的需求来看,需要农村职业院校主动对接农村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求,围绕产业链、建设专业链、打造人才链,形成由市场机制引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2.国家推动力:政府公益性与主导性作用的积极发挥。国家战略的引领、高层领导的愿景是推动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最直接和活跃的力量,尤其在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基础薄弱、市場发育不良的现实境遇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行政干预尤为重要。政府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通过强化顶层设计规划、完善法制法规、出台扶持政策、制定配套制度等方式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引导产教融合的利益相关者朝着既定方向发展。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依赖于国家的教育政策、资金以及各类试点改革,有效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证明了政府在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组织功能和管理效能显著高于其他任何社会组织。同时,农村职业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应是主要的供给者和产教融合发展的推动者,应承担重要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其主导性和公益性作用。从某种角度上说,政府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决定了其他主体行为活动的履行和实现,直接关系着产教融合发展的速度和效度。
  3.企业行业支撑力:协同育人平台与机制的有效构建。在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实践中,行业企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实现人才供需无缝对接的重要平台和桥梁纽带。就企业而言,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扮演着“举办者、投资者、消费者、合作者”等角色。作为举办者和投资者,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政府投资办学的压力;作为消费者,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和机会,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合作者,与学校展开技术合作、师资交流与培训,促进农业科技发展进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质量;等等。同时,作为非政府组织和经济领域的代表,行业协会掌握着行业内企业最全面的信息,并具有一定的资源和行业话语权,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参与者。行业组织通过制定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发布行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规格、开发职业培训课程和培训包、开展行业职业资格与技能鉴定、提供决策咨询和行业教育资源等形式深度参与产教融合实践全过程,在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畅通产教各方联系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是推动产教融合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而行业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和功能的发挥依赖于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机制的健全。
  4.社会拉动力:体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厚植孕育。社会投资者、研究机构、中介组织、媒体等外源性利益群体是推动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新一轮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等发展机遇影响下,各类社会资金资源流入农村职业教育领域,有助于改变当前农村职业学校办学主体单一、经费投入不足的现状,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多元发展、多样发展。直接参与决策、影响政策制定的专家团队和其他研究人员,往往是特定群体利益和权力的代言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话语权。他们以不同形式和渠道参与政策制定和项目设计等,进而影响着产教融合的实践方向。政、校、企、行等参与主体在利益分配、合作方式以及发展理念、组织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矛盾和障碍,中介组织的介入有利于在各参与主体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和矛盾冲突的减震带。此外,有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活动、事件、新闻、成果等信息的生产、传播影响着舆论走向,关系着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环境的营造。由此可见,推动教育变革不仅需要建设适宜的体制、经济、政策环境,还需要营造良好的融资、舆论、文化、信息等社会环境,这是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5.院校内动力:学校内部发展理念与办学机制的变革创新。外部环境是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变革以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变化、解决矛盾冲突的重要因素。但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外部推动因素真正内化为自身发展需求,才能激发出农村职业院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这就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学校主动适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对接农村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办学功能定位、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将产教融合发展理念贯穿于学校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方面,要跳出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思维和传统的“等、靠、要”思想,主动适应并把握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形势和新机遇,深化基于乡村振兴需求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体制机制、专业建设以及课程与教学内容调整优化等方面主动变革、转型与重构,进而释放内生发展的活力动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聚焦内涵、质量发展主题,推进产教协同、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和“引企入教”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高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这是学校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动力之源。   三、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动力不足问题检视
  综上分析,主体多元性、诉求多样性、环境复杂性是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系统的显著特点,这就决定了影响系统动力不足的因素也必然是多元复杂的。剖析动力不足的原因对于构建有效的动力机制、激发系统内生活力动力至关重要。
  1.市场化发育缓慢。从某种角度上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政府直接统管农村职业学校的人、财、物。这种政府一元主导的管理模式虽然使得农村职业学校依靠政府的计划指令、办学资源和倾斜政策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生源和人力资源,实现初步市场化和地位合法化,但是,计划管理体制显然违背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规律,为其后续市场化发展埋下了隐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农村职业学校逐步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市场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力量。市场需求与社会认可度是农村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两者同时具备,农村职业院校才能获得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和空间。但是,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及其体制惯性致使农村职业院校产生“体制依赖”,缺乏面向市场发展的主体精神和内生动力。再加上自身发展严重不足,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较为有限,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难以吸引社会资金、资源以及人才参与其发展,进而无法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完成市场化制度变迁,这是农村职业教育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的主要原因。
  2.利益相关者作用力失衡。一是从政府层面看,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发展模式背后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理念是“城市中心论”“工业中心论”。在此背景和导向下,国家教育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和制度设计也体现出城市教育偏好。各级教育经费投入倾向于补基础教育短板、建高等教育一流,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原本基础薄弱的农村教育非但未能得到政策和经费支持,反而失去了公平、均衡发展的政策与制度环境,条件不足、发展滞后、质量不高,难以融入产业发展。二是从企业层面看,企业逐利性的特质决定其投资行为偏向于短期性、高收益,不可能自发地承担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农村职业教育投资高、收益周期长,且技术技能型人才流动性较大,企业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着高投入、低回报风险。同时,由于国家层面缺少明细、可操作的法律刚性约束、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机制,导致企业在参与产教融合实践、承担相应社会责任方面的动力不足。三是从学生、教师或师傅层面看,现代学徒制是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现代学徒制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体系还不完备,激励机制和环境基础不够完善,尤其是作为现代学徒制参与主体的学生、教师或师傅等利益相关者的报酬、身份、地位等诉求未能给予关注和解决,导致他们对参与现代学徒制缺乏热情。四是从社会层面看,尤其是行业协会组织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和政府赋权赋能,再加上自身发育不完善,在涉农领域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利益集团,协调、疏导、理顺政、企、校关系的作用和能力较为有限。总体而言,目前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外源性投资群体参与产教融合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制约着社会力量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
  3.利益相关者话语权式微。在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制定程序中,利益相关者是否参与政策制定、参与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参与主体的利益,進而影响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所涉及的利益群体多元,既包括决策中起决定作用的行政管理者、专家团队,又包含学生及家长、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涉农科研院所、外源性投资者、中介组织、媒体等相关群体。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每个利益相关者都与组织为契约关系。因此,各方均有平等谈判的权力,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应该被照顾到”②。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制定采用精英决策模式,大多数利益相关者难以参与其中。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诸多社情民意的表达与诉求机制,但这种机制仅是国家精英决策机制的一种辅助或延伸,非“精英人士”、政府智囊团成员的其他利益群体的参与广度、深度较为有限。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决策力量的话语权式微或缺席影响了政策制定的透明性、公平性与科学性,进而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公平发展。
  4.配套政策制度体系建设滞后。目前,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组合拳”,但到具体执行层面,又难以实施和落地。究其原因,一是政策的权威性和强制力不够。现行国家有关产教融合政策大多使用“鼓励、支持、倡导”等宏观性、方向性的引导术语,缺乏刚性约束和明细要求,尤其对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发展的权责界定不清、权益保障不明,由此导致政策可操性不强、执行效率低。二是配套的激励政策和制度建设滞后。中央政府从公共利益出发,制定产教融合发展的宏观指导意见。而地方政府出于组织收益最大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与国家政策之间存在事实上的博弈,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政策执行阻滞,需要地方政府落实和配套的政策和制度建设要么滞后、要么缩水。三是政策制度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通过强化顶层、系统设计,统筹相关部门、资源和要素协调联动、协同发力,但当前各类涉农教育、经费、人力、培训等资源分割,统筹乏力。政策制度设计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必然造成原本有限的涉农资源内耗和稀释,甚至会引发不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降低实施效率。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构建
  有效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是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也是当前的瓶颈问题。要针对当前各参与主体利益博弈失衡、动力不足的现状,构建基于共商、共建、共治、共享行动理念的动力生成聚合机制、一主多元共治机制、利益平衡调节机制和动力系统保障机制,调动利益相关者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1.建立动力生成聚合机制,打造利益相关者命运共同体。构建有效的动力生成和聚合机制、催生汇聚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前提。打造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就是把政、校、企、行、学生及其家长等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将各参与主体的具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倡导合作共赢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其他各方合理诉求,在谋求自身发展中实现共同发展。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之上,体现所有成员的集体共识和共同愿景的集合体。因此,打造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在于要在集合体内形成一个统一的价值观和共商、共建、共享、共治的行动理念。为此,一是建立愿景引领机制。共同的目标愿景是激发引领参与主体自觉自为和实现分力合成的有效手段。组织目标和愿景既源自个体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体的愿景,是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政、校、行、企、社会组织等参与主体诉求各异决定了这种目标愿景机制的构建必须能够超越个体利益、进行跨界统合、实现目标认同,才能激发组织动力。这就需要将组织生态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产教融合发展的统摄点和着力点,推动农耕文化、行业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融合发展。二是构建民主协商机制。针对目前一些利益主体片面谋求个体利益最大化,挤压其他相关者的权益空间,导致彼此不合作、消极抵制的现象,必须要建立有效的民主沟通协商机制和平台,引导各利益相关者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明确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边界,建立起保护利益相关者正当权益的长效机制。同时,让每个利益相关者能够充分享有与身份、功能相匹配的话语权和参与权,真正发挥各自的建设性作用,实现合力最大化。   2.建立一主多元共治机制,推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多元共治的核心要义就是打破政府作为单一权力中心和唯一管理机构的现状,以实现权力主体和管理中心的多元化。但需要说明的是,打破政府一元主导,并不是不需要或者弱化政府这个权力中心,相反,在特定的时期和情况下,更需要政府通过强化行政干预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作为一项典型跨界教育,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需要统筹整合多主体、多领域、多要素,尤其需要政府发挥组织优势和主导作用,推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在多元共治框架中发挥主导作用,承担“元治理”角色。“元治理”理论认为:“在公共物品提供过程中,国家与市场、社会不是处于平行位置,而是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和之前的国家高高在上、统治一切的管制思维模式不同,其作用更多的是服务和责任。”③政府作为元治理者,应在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治理体系中承担起规划设计、资源整合、政策供给、协调分歧以及治理效果问责等重要责任。尤其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级政府应将深化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从教育改革层面上升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政策,将其纳入乡村振兴和农村重点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同步规划产业和教育资源布局。要继续推进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下放和落实农村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人事管理、财产管理与使用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助推学校社会化、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促进多元合作共治。行业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各级地方政府要尽快落实、细化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实施细则,通过购买服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方式支持企业参与公办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推进农村职业教育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工作,制定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的配套政策。要赋予行业协会在制定、监督和执行产教融合法规政策、协调指导校企合作中的法定地位和权责,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农村职业教育治理,激发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活力。
  3.建立利益平衡调节机制,促进利益相关者公平博弈。利益博弈失衡是导致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主体参与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核心问题在于没有把握好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平衡点。这就需要构建合理的利益平衡调节机制,促进利益相关者公平博弈。因此,一方面,要构建以法律为基础的利益博弈机制。当前,要将产教融合立法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的重要内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下位法或专项法如《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法》等,明确多元主体在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规范、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尤其在公私合作领域要明确企业等外源性投资方的利益边界,为其实现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投资收益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总之,要依据并運用法律稳定性、强制性、规范性的要求调节化解利益冲突、促进利益相关者方公平博弈,进而在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系统内部形成一种稳定、长效的动力机制。另一方面,要构建以契约为补充的利益联结机制。鉴于目前产教融合发展立法滞后、缺位现象,建立规范的契约是化解各参与主体间冲突矛盾、平衡诉求、保障利益的重要手段。要针对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契约关系单一、不全面,契约内容宽泛、不具体,契约主体不对称、效力不够等问题,补全“契约网”,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联结、规范起来。在政府层面,要履行校企合作监督管理职能,出台规范的校企合作文本,实行校企合作契约备案制,并将契约履行情况作为企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依据;在学校与企业层面,要明确契约的法律主体和实施主体,细化契约合作内容,尤其要明确顶岗实习学生、校企实习指导教师的报酬、责任和权利;在学校与学生(家长)层面,学生一入学自然与学校形成了契约关系,但到企业实习是学校委托企业开展教育的行为。由于农村职校生大多未满十八周岁,因此,学校与学生的契约关系需要延伸到与其父母的关系,以充分保障学生实习期间的人身和劳动权益。
  4.建立动力系统保障机制,保障利益相关者动力高效运行。系统动力生成、聚合是一个有序的逻辑过程,需要构建有效的动力保障机制来实现对系统动力的孕育、合成和可持续性。就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系统而言,建立动力保障机制需要在明确受益主体及其利益诉求的基础上,通过强化组织管理、制度设计、物质供给等举措保障系统运行。一是加强组织保障,推进组织管理创新。成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委员会和督导委员会,前者负责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的宏观规划工作,统筹整合各类涉农权力、资源和要素协调联动;后者要担负检查、指导、评价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各项产教融合举措和政策有力有序执行。要强化督导结果的应用,将产教融合实效纳入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将农村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及其服务产业的能力与水平等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作为学校项目安排、试点改革、干部任用、资金支持的重要依据,多管齐下倒逼责任落实。二是加强制度供给,注重制度设计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各主体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动力合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系统的内外制度环境。就内部制度环境而言,既需要建立职责清晰、任务明确的分工制度以保障系统运行秩序,也需要建立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以形成良性竞争和协调配合的行动局面。就外部制度环境而言,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打破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促进各项政策、资金、项目、信息的衔接与融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促进不同实施主体间沟通对话与交流协作。三是加强经费保障,建立灵活多样的投入机制。经费保障是确保产教融合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政府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要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对于涉农产教融合项目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组合式支持政策,建立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成本补偿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有序流入农村职业教育领域,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振兴战略。
  [注释]
  ①②(美)R.爱德华·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王彦华,梁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8,162.
  ③张文江.“元治理”与中国特色大学治理体系[J].现代教育管理,2019(5):25.
  [参考文献]
  [1]刘晓宁.职教集团参与主体的利益博弈与共轭协调[J].职教论坛,2019(2):14-21.
  [2]刘芹茂,杨东.建立我国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J].教育与经济,1992(4):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61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