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先成人 后成才”育人理念对高中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邢鑫
摘 要: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心理和综合素质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也是最需要正确引导的阶段。科学、合理的引导一旦缺位,高中生素质培养就容易出现偏差,导致其成长偏离正确的方向。能否通过素质培养给高中生以积极、正向的影响,就成为高中教育的重要命题。“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对高中生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使高中生具备辨别真善美的素质。
关键词:先成人,后成才;素质培养;新时代;德育
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我国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来实施,应试教育作为一种能够直接有效选拔优秀人才的方式在短期内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育了大量专业人才,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初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一味注重应试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式也凸显出很多弊端来。在应试教育下,学校追求考试升学率,老师的所有教学成绩都在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愿望,排名、竞争让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工厂流水线般整齐划一的標准化、模式化“人才”加工模式在各地学校中普遍存在。虽然国家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但目前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现状没有发生真正的改变。目前在已经通过应试教育考上大学的学生群体中,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真善美等观念缺失,生活自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较差,许多学生体质下降,甚至带有极端暴力倾向,归根结底还是学校偏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直接恶果。
面对高中生素质培养的新形势和高考制度改革的新浪潮,高中教育的决策者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实际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符合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具体方案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作出积极调整,从而引导高中生更好地培养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升其整体素质。“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是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检验的科学理念,同时也是能够在不同学校中发挥作用的灵活方法。在新时期,我们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对于正处在思想观念塑形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实行“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教学理念势在必行。
一、实施“先成人,后成才”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在新时期,我国对于人才培养的标准更加注重德才兼备,其中对于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考量更加重要。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养成的关键阶段,采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对于高中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高中生的素质培养,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前两者是家庭和学校日常最为关注的两点,但后两者却常常为人所忽视。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综合素质渐趋定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高中生思想单纯、好奇心强,这些都决定了高中生易于受外界影响,这一点在为素质教育提供了难得契机的同时,也让不良思想以及社会潮流有了“可乘之机”。高中生由于年龄较小、经验有限,情绪不够稳定、意志不够坚定的情况比比皆是。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之下,浮躁的社会化环境和多元的思想理念,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因此,在高中阶段做好全面的素质培养,不仅关系到高中生青少年阶段的成长,也会对其以后的人生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先成人,后成才”理念的提出,为高中教育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说,它是必要的,因为如今的校园,已经难称象牙塔,挡不住各种文化潮流、思想观念涌入学校。青少年在这些外界因素影响之下,很容易陷入担忧、困惑等情绪之中,一旦素质培养缺位,那么将会在青少年心中埋下扭曲甚至变态的种子,无论对于社会还是高中生个人,都是一种隐患。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先成人,后成才”理念的落实同样必要。面对家长的期待、社会的舆论引导,高中教师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有助于高中教师摆正教书与育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陷入培养读书机器的怪圈之中,同时也能够给教师带来更多的成就感。作为高中生素质培养的“工程师”,教师必须要摆正位置,坚定信念,将“先成人,后成才”理念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去,并以此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家长的认可。家庭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又一个主阵地,父母的教育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当前现实情况下,家庭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表现也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部分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各种培训班、才艺班的学习才是孩子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长此以往,到了高中阶段,反而使得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对于每个家庭的素质教育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实施“先成人,后成才”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先成人,后成才”,进一步明确了高中生素质培养过程中德育与智育的关系。“成人”即以德育为核心,“成才”即以智育为旨归,两者相辅相成,但应区分先后、主次。
在新时代背景之下,怎样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对于教育者而言既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品德的弘扬。德才兼备讲求以德为先,高中教育只有把德育放在首位,并发挥其主导作用,才能够让高中生有更加明确和正向的价值观,也才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其未来人生产生更加积极和长远的影响。高中阶段德育能够打下多坚实的基础,高中生在未来就能够解决多复杂的问题。这是正相关的命题,也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经之路。任何本末倒置的教育模式,都只会给学生带来短暂的成就感,长远来看不利于其成长。
德育作为高中生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项“长期投资”,对于家庭来说也是长远利益。只有接受“先成人,后成才”的理念,高中生才能够在人生最重要的阶段给自己打下最坚实的基础,美好的品德也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基本要素,为高中生以后的人生提供取之不尽的能量。
“先成人,后人才”的育人理念是经过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了的贯穿教育学始终的重要观点。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古希腊,苏格拉底就提出他的核心思想:“美德即知识。”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同时,“先成人,后成才”的理念,是将德育与智育进行有机融合。无论是出发点还是目的,都并未忽视“成才”这一高中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之下,高中生有机会接受更积极的引导,从而在高中阶段有更多收获。
三、实施“先成人,后成才”教育理念的可行性
“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对于新时代高中生素质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也是学校和家庭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的重要导向。
当前,高中教育要落实“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需要深入分析学生的成长环境及性格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落实,避免出现不讲求实际效果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的硬推广。在具体实践中,应结合学生特点、家长反馈,不断对教育教学具体措施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目的。
针对当前高中生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先成人,后成才”教育理念开展高中生素质培养工作。
一是坚持德育为先,将立德树人作为一项重要教学指标。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与实践纳入学校日常教育工作开展中,让高中生在多元化的思想和繁杂的社会信息中,能够找到坚定信念的思想体系,确保高中生思想不跑偏,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学习和生活。
二是积极推进养成教育。对高中生进行道德修养的教育,不仅关系到高中生个人及其家庭,同时对于社会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高中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在人生的这一关键阶段,不断强化养成教育,才能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才能够使其在面对各类诱惑与冲击时做出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选择。
三是注重人格教育。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容易受外界影响的脆弱时期。学校教育需要在这一阶段介入,只有这样才能够让高中生树立起正确的善恶观,避免出现人格扭曲等反社会行为,最终发展出健康、健全的人格。
四是要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是高中生德育理论培养的主要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道德素养进行正确引导,运用具体实际案例教学使学生体会思想道德素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通过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期具体生活中的重要性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
五是建立家校协同教育机制。家庭与学校是青少年接受德智体美劳教育最主要的两个场所。高中阶段恰好是青少年叛逆期,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学生家庭生长环境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对于青少年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家长要时刻保持与學校老师的联系与沟通,对于学生在校综合素质表现要全面细致地了解和掌握,以便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上、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沟通和解决,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要多做思想引导,避免学生错误倾向的不断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真谛是教会人去思考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不走弯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会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问题的方法。“先成人,后成才”教育理念的提出,不仅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可以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困扰高中素质教育的诸多问题。它能够更容易地使学校与家庭达成共识,借助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及时有效解决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之下,相信“先成人,后成才”的内涵将进一步丰富,具体教育内容及措施也会更加完善,应用经验也将不断推广,从而为高中教育带来不一样的面貌,让困扰高中教育的很多问题迎刃而解,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道德素质过硬、能力水平突出的青少年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看,“先成人,后成才”理念的坚持与践行,从思想道路上保障了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人才伟大战略的有效推进,为我们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卞红泰.先成人,后成才:中学生的人格教育刍议[J].教育教学研究,2013(5).
[2]佘双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及建设措施研究[J].理论月刊,2007(11).
编辑 张佳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41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