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学的意义有三点即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实际上,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其最终结果都是更好地服务社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高校和社会却是几乎相对割裂的,大学的科技成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转移和转化,大量成果被闲置而没有发挥价值,这种状况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提出通過政策引导,政府购买,第三方平台沟通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研究同社会需要的契合度,提升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以减少社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关键词]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的意义有三点: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实际上,无论教学还是科研,最终的结果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而在现实中,大学和社会尽管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联系还不够多,也不够紧密。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大学和社会好像是分割的两个社区。对于学校来说,能控制的只有教学和科研,但是怎么把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却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部门和机制,这导致了大部分科研成果被闲置,“养在深闺人未识”。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对科研有着迫切的需求,只有把研究做好才能不断推进产品的升级换代,才能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进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领先地位。从这方面讲,企业和学校应该是天然的合作者和利益共同体,学校开展科研服务企业,推动企业发展;企业对学校的科研提出要求,并把科研成果市场化,并回报学校。但是实际中,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并不多。尽管高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但是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不仅仅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更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当前国内外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不少,总的来说认为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专利意识淡薄,缺乏强烈的专利保护意识;意识落后,缺乏服务社会意识;管理体制僵化,政府干预过多,和市场需求脱节等。这些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却忽略了高校的性质和教师的特点。高校本身是一个事业性质的单位,因此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教师作为科技成果的来源又有自身的局限性,如资金量有限,创业意识和意愿低,厌恶风险等,因此教师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意愿有但动力不足。企业对科技成果的要求高,但是由于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且受瞬息万变的市场的影响,企业又不愿意承担过大的风险。
  因此,要解决科技成果的转化这一问题就要从双方的特点入手,建立相应的机制,并引入第三方平台和推动力,来弥补双方的不足,并粘合对接双方的需求,让高校和企业可以低成本的结合,规避降低风险,在此基础上让双方利益最大化。
  为此,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政策方面引导鼓励,将科技成果转化同职称直接挂钩。
  河南省现有对高校科研人员的评价和激励主要以短期物质激励、晋升、职称评定等为主,而晋升和职称评定则以完成多少项科研成果为基础,一般通过科研成果的数量、科研成果的获奖等级等指标去考核,而很少考虑到科技成果有没有得到转化。在这一机制措施的驱使下,高校科研人员将研究的精力主要放在发表论文和著作上,并将其视为晋升和职称评定的基础,较少考虑科研成果的可行性、实用性,更谈不上满足市场的需求了。一旦职称评定结束成果就被束之高阁,甚至有大部分项目、论文、课题等出发点也仅仅是职称评定,而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进行科技创新转化成生产力,为企业服务。
  因此,应该从政策方面引导,将科技成果的转化同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只要研究成果可以转化,可以视其效益大小,直接评定职称,不拘一格降人才,而不要再考虑年限之类硬性条件。这样就打破了现有职称评审中年限等条条框框的限制,能极大提高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高校教师开展科研的兴趣和积极性,让高校教师在科研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真正做到科研为社会服务,避免资源浪费。
  第二,可以考虑政府购买,定向补贴的方法促成科技成果转化。
  当前高校同企业的联系日益增多,但是还是相对较少。绝大多数老师几乎同企业没有任何联系。因此,在研究方面也仅仅是从自己教学出发,或者自己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出发,或是个人兴趣出发,而很少考虑其实用性。同时由于个人知识面有限,对于关系到行业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并不了解,这样的局面使得政府在发展区域经济和产业转移的时候缺乏相关的技术支持。政府和社会需要同高校教师信息不对称造成了资源的相对浪费,一方面社会缺技术,另一方面高校有研究的意愿却不知道该往哪方面做研究。
  因此,对一些关系到河南省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技术,限制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可以考虑政府通过课题的方式,或招投标的方式,直接购买或者设定高额奖励基金,对于阶段性研究成果给予高额奖励。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情况爱好团队资源等方式自由投标,承接任务,根据要求保质保量提供技术成果。也可以由多个团队开展研究竞赛,鼓励相互竞争,提升研究速度,推进研究进程。在研究的过程中企业可以直接参与,提供建议和实验场地。政府验收合格后,直接奖励表现突出的教师个人和团队,再以收费或免费的方式转让给一家,或多家企业,给企业提供低成本的科技支持,推动整个行业和整个区域产业经济发展。
  第三,建立第三方平台,撮合校企双方需求,实现信息互通。
  除了政府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产业转移的需要,企业也是科研成果和科研技术转化的主要需求方和参与方。企业的发展毫无疑问需要先进技术和先进研究的支持,只要拥有了 先进的技术企业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适应市场竞争存活下来并占领领先地位。但是大部分企业缺乏专业的技术研究人员,拥有专职研究人员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另外,由于市场发展不断变化,企业现有研究人员的专业及研究方向不一定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需要。从这两个方面上来讲企业对技术的需求是无限的,而企业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可以投入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对科技研究有着天然的巨大的缺口。同时由于企业相对分散,每个企业对行业的理解不同,其需要是不一样的,而企业之间又存在竞争,这样就算成熟的技术也不会在企业间自由流转,每个企业都需要自己投入精力和资源进行基础性研究,这种重复性的研究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中,有些是共性的,更多的是个性化的需求,因为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阶段,而高校老师在做研究的时候也各有优势和资源,同时又受地域等因素的限制,搜寻成本高,大大降低了双方的合作几率。因此,应该考虑建立第三方撮合平台,如展会、推介会,为双方提供交流场所、或网站,让企业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发布需要让教师选择,教师也可以根据兴趣发布研究项目由企业根据自己情况决定资助方式和类型。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既降低了校企双方的搜寻成本,提高了双方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双方承担的风险,提高了科技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避免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我们认为应该针对当前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现状,在此基础上查找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推动河南高校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提高河南高校科技成果的利用率,让高校科研真正为社会发展服务,为河南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唐翔,李航,陈淑娟.基于创新发展视角下的河南省高校专利现状分析[J].河南科技,2016(10).
  [2] 朱向群.推进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8.
  [3] 张国永,张国献.河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2010(02).
  [4] 高磊磊,王生交.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对策研究——以河南省高校为例[J].科技展望,2016(16).
  [5] 刘玉忠.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问题分析与对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03).
  [6] 魏世梅,马德成.提高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7] 张铁山,何家权,冯智宇,等.河南高校科技创新创业的成效与问题[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02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