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问题剖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作为毕业生就业的助推器,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重大,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并不理想,存在很多问题。在阐述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产生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高职院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B
  1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背景
  1988年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出版了《大学生求职择业指导》,随后国内各高校纷纷开始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2007年教育部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2008年起全国普通高校将全面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所有高校都要开设就业指导必选课或选修课,各高校需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明确列入教学计划。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国家的政策要求和指引下,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国内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快速普及和发展起来,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力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成为普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重中之重。
  2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各大高职院校已经基本普及,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建设却问题丛生。
  2.1 课程建设自身存在不足
  2.1.1 教学安排不合理。教学安排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在大一下学期甚至更晚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远不如将课程开设在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二是教学缺乏连续性。高职院校通常是用一到两个学期的时间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且开设时间不一、内容不一,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对学生在校期间开展有计划、分阶段、连续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例如,近几年,创新创业教育热度较高,许多高职院校根据上级政策与社会发展需要,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该课程的开设时间完全随机,内容也没有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统筹规划。
  2.1.2 授课模式单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底子差、自控能力弱、学习兴趣低,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学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兴建了实训室、实训基地、仿真模拟等新兴的教学辅助手段。但这往往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相对独立,无法像其他专业课程那样可以共享实训室,因此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很多高职院校不愿意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投入大量的建设经费,造成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授课模式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但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学生普遍沉溺于手机世界,课堂效果提升困难重重。即使配备了优秀的教师,也难以和虚拟的网络世界进行抗争。
  2.1.3 课程内容单调。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仍然是偏重理论,市场上畅销的教材中,虽然考虑了社会的发展需求,但仍然没有贴近学生的现实需要,也不具备灵活性、针对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中一般包括职业的基本知识,职业生涯导论、概述、基本理论、自我评估、职业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目标确定、职业生涯路线及职业选择、职业生涯制定、反馈与修正,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撰写、以及就业指导等传统内容,并没有与时俱进的分析90后的职业生涯需求特征是什么等问题。在没有考虑时代特征的基础上,让80后,90后,甚至即将到来的00后都使用近乎相同的教学内容,显而易见教学效果不会好。另外,近几年提出的较为重要的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精神培养教育、“中国梦”教育等与职业生涯规划密切相关的内容也没有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很好的整合,这也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陈旧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教师不仅是课堂的主导者,还是课程建设的主导者。因为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水平测试等每个教学环节都需要教师的参与,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因此,师资队伍力量强弱直接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水平。但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授课教师来源不一,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教师队伍稳定性较差。在学校的认知里,職业生涯规划是一门技术含量较低的课程,谁来上课都可以,可以是基础课教师、行政兼职教师、辅导员、甚至是其他专业课教师。对于教师培训也是谁有时间或者谁愿意去就去,因而有的教师可能参加了几次省级、国家级的培训,而有的教师一次培训都没有参加过。再加之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的工作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职称晋升道路不平等原因,以至于各高职院校开展了多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师资力量依旧较为薄弱。
  2.3 学生学习时动力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偏重于应试性教学,且早已渗透到教育的每个环节、每个层次。高职院校中,很多学生对学习时间的分配仍然是以课程性质为主要参考指标,例如,对于必修课、尤其是专业课、考试课等课程,学生不仅从思想上重视,更会较多的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进而保证考核通过,顺利评优评先或拿到毕业证。相应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整个课程体系中,非专业课、非考试课的课程性质就直接决定了学生对其重视度不高。再加之,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也觉得其不属于专业核心课程,没必要为难学生,因而该课程的考核通过率很高。这些都使得“以考促学”的目标难以达到,并直接导致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内在与外在动力皆不足。
  2.4 教学管理不规范   任何一门课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有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和教学管理体系。但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都采用合班授课的形式,学生的出勤率难以得到有效监控。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期末学习结束时,学校一般不进行统一考试,而是由任课教师决定是随堂开卷考试还是学生上交职业生涯规划作品,且没有分数以外的反馈信息,更没有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跟踪调查。这些都使得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性较强,缺乏有效监督和管理,以致存在很多教学不规范之处,进而影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
  3 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3.1 职业生涯规划的后效性,使学校对其重视程度不足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包含了课程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创业大赛等进行的实践教育、通过校园网站、广播和板报等进行的校园宣传教育、通过优秀毕业生分享会和成功企业家见面会等进行的交流教育,等等。在这多种教育形式中,课程教育是基础,也是根本,更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是该门课程难以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根本原因,课程建设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基础没有打牢,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优秀毕业生分享会等相关活动将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因此各专业课普遍受到学校重视,这不仅仅因为其是专业课,更因为其能明显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并且能实实在在的表现并观察出来。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对学生毕业以后才能发挥明显效力的课程,难以在学校期间表现出来(虽然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学生尽早确立职业目标,进而自觉、合理的安排大学生活,但学生学习努力,表现积极很难被认定是该课程的作用),无法增加学校的某些荣誉。因此,各高职院校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或表面重视,但实际流于形式。学校的不重视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使该课程成为合班课、非考试课,并最终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的不重视。
  3.2 缺乏先进教育理念,将生涯规划课程简化为就业指导课
  目前,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甚至是学院领导层,普遍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就是为就业服务的,能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这种观点固然不错,但过于狭隘,职业生涯规划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教育,是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指导,而就业只是其中的一块内容。但正是这种狭隘主义,导致教师在授课时往往简化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偏重就业背景介绍、就业信息传达、就业技巧训练等内容,甚至无形中传递“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思想,导致学生学习了本门课程之后,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不能利用相关知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这种教育理念,注重的是短期利益、眼前利益,只要学生能顺利就业,完成上级部门规定的就业率就万事大吉。 因此,学生应更正错误的学习理念,教师、学校应及时更正错误的教育理念,职业生涯规划事关每个学生的职业生命,绝非简单的就业指导,学好它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3.3 学校的不重视,直接导致课程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任何课程建设都需要经费投入,教材撰写、实训室建设、教师进修与培训、课程信息化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高职院校中,真正投入到该课程的经费一般十分有限。这就导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中的“软”“硬”件建设均显不足,例如,没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老师很难通过科学研究,深入而细致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新发展、学生的新需求等问题。没有充足的经费投入到实训室建设,导致授课模式难以进行大的革新。很多学生喜欢上专业课,是因为专业课都有专门的实训室,甚至是与企业合办的实训基地,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而经费的不足,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实训室、仿真软件都难以配备,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3.4 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偏低,对生涯规划课程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属于高职高专批次,受高招录取率提升的影响,近几年来,高职院校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一直较低。虽然分数并不能完全代表能力的高低,但仍然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尤其是学习基础、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学习能力、自制能力等相较于本科生确实差距较大。高職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学习普遍缺乏兴趣,很多学生都只是为了拿到毕业证,对重要的专业课的学习兴趣都不高,更何况是看似边缘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如果没有严格的学分控制与学生管理制度,恐怕该课程能否正常上课尚是未知数。因此,要想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起到预期效果,必须制定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全校联动,在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的同时,实施严厉的外在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课堂纪律及处罚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晓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研究--基于A大学的个案[D].郑州:郑州大学,2013.
  [2] 陈文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课程构建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0).
  [3] 叶红英.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5).
  [4] 张红娟,张朝晖.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5] 卢岚岚.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发[J],西部素质教育,201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13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