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提高探究实践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婷
【摘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提高,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恰当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探索,努力提高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动手操作 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纵观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越来越受到老师们重视,但在众多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走过场、动手活动乱而杂、教师充当“指挥官”、形式机械单一。这些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发挥,在教学实际中没有深刻体会和感悟到“动手操作”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从而阻碍了学生在这个领域的发展,以及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那该如何提高学生在教学中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下面就结合具体的课例来谈一谈,在新知的学习中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的实践能力。
一、精心预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实践操作的兴趣
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动手操作的兴趣。何为有效的实践操作活动,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必须明确自己“为何而动”,懂得该“如何而动”,这些都有待于教师精心预设实践操作活动。学生的动手操作效果,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策划与指导,由于学生年龄小,他们操作的经验比较少,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指导与帮助。那么教师就应该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材,创设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活动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操作欲望。
例如,在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时,教师创设了购物的情境,让同桌二人分别扮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学生利用摆小棒探求计算方法,有的把一捆小棒打开,拿出9根,还剩1根,1根与5根合起来是6根,还剩6根。有的把一捆拆开,拿出4根,与5根凑成9根拿走,最后也剩6根。还有的一根一根的数出9根拿走,最后得到结果。又如在教学认数7时,教师可以创设动画片《白雪公主》中7个小矮人摘果子的情境,他们摘了7个大果子,拿了两个袋子,猜一猜他们是怎样装的?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学生们积极动脑想办法,可以用7个小圆片、7个小三角、7个小棒代替7个果子,动手摆出了所有可能的结果,还有的用画果子的方法也得出了结果。
所以,我们通过创设轻松、愉快、富有情趣的数学问题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和道理,使动手实践活动成为有效的活动。
二、材料充分,要求具体,明确实践操作的目的
课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操作前的准备,包括材料准备、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等。任何高效的操作,无不源于明确的操作目标的指引,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持久等原因,他们常常对操作物的其他因素产生兴趣,如学具的色彩、形状以及大小,而影响问题探究的实质。鉴于此,教师在每次操作活动之前,应让学生明确操作活动的目的、要求、方法,这样操作时才不会盲目。避免有些学生因为只把兴趣放在学具的好玩上而忽略步骤,也避免教师怕学生听不清楚要求而重复说明。
例如,在教学《9加4的进位加法》时,教学程序分三步。第一步操作:先拿出9个皮球,放在盒子里,再拿出4個皮球放在盒子外面,问:现在把9个皮球和4个皮球合起来,怎样计算呢?第二步问:盒子里面已有9个,再添上几个就刚好成一盒10个?(再添1个)操作:把盒子外面的4个分成1个和3个。第三步操作:拿起盒子外面1个放在盒内(学生说:9十1=10),老师再用手势表示盒内10个与盒外3个合并(学生说10+3=13)这样教学,体现了简单的直观综合能力的培养,边操作、边思考,用操作促进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
所以,有效的操作活动,应精心设计操作程序,要做到有条有理。 在操作活动前要使学生明确操作的目的,这样就能避免操作的盲目性,迅速地解决了问题,从而就能提高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三、活动有序,优化过程,突出实践操作的重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渡过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操作本来就是一件让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果教师的任务和步骤不明确,操作活动就会变成学生们好玩的游戏,而忽略了操作的内容。
操作活动过程是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而且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方法的指导,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在指导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使活动过程最优化,并突出操作活动的重点。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1)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2)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材料,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若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最后,重点回答第二个问题。学生只有经历亲自切拼,亲身体验,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体底面半径与高之积的2倍!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教学中这样安排,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转化的思想,极限的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等,以及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旋图,它表明认识的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旋图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适时指导,引发思考,注重展示操作的实效
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发现知识、掌握技巧的过程,而且是他们充分思考、智慧碰撞、认识升华的过程。简短的操作活动会在几分钟内完成,但它带给学生的影响却会是久远。在每次操作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关注操作带来的思考,引发学生反思操作结果、分析操作成败的原因、寻找不同操作成果的“幕后故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分析,让学生不断总结操作经验,发现更为丰富的知识,引发更有价值的深层次思考。
为了更好地展示学生们的操作结果,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某些或某个学生的操作结果向大家进行直观、清楚的展示。我们不要在一些形式上浪费时间,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汇报中喜欢让学生到讲台前来汇报,其实如果要是能在座位上汇报的就不要浪费时间到讲台上汇报。凡是教师能走下去帮助学生把操作结果拿到前面展示的,学生就可以在原座位上汇报的。这样就可以节省学生从讲台前再回到原座位的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不应只看形式而忽略本质。
例如,在教学 《角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活动角后,根据节省汇报时间的原则,让学生站在座位上进行展示,而教师可以走到学生身边引导大家来观看并进行评价。又如,在教学《锐角和钝角》时,教师在让学生对画在纸上的角进行分类,从而引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教师就可在巡视过程中根据需要选取了部分学生的分类结果拿到讲台上展示,让学生站在座位上汇报。
五、展示结果,激励评价,树立动手操作的信心
科学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效操作,因此,教师要关注评价在操作中的重要作用。当学生完成操作活动后,教师应注意有选择地把操作活动的结果向全班学生展示,让学生感受在操作中表现出来的创新之处。《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
例如,在让学生用数字卡片1、2、3组成两位数时,学生在动手拼擺时候,有的学生是按照从小到大先固定十位上的数字,然后把剩下的数字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在个位上的方法即:12、13,21、23,31、32。这种有序排列的方法,就不会造成在排列中出现重复和遗漏的现象。教师在引导学生评价这个学生的操作结果时,不仅要评价结果是正确的,更应该积极评价这个学生有序排列的思想和做法的聪明之处。
教师可以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的方法和一些数学家的想法是一样的。在操作活动中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教师可以用赞赏的目光或手势肯定学生活动中表现;反馈交流时,让学生展示活动成果,介绍思路和方法,给自己恰当的评价;也可让其他学生结合展示的成果给予正确的评价,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激励性评价对提高实践操作的有效性会呈现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动手实践操作是探索新世界的重要手段与重要方式!而我们作为教育者,要做的是尽我们一切所能为学生提供一切可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创设有趣的操作活动情境,准备充分材料,选择恰当的方法,使学生有序的操作,给予学生激励的评价,提高它的有效性,最终培养具有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赵国防.有效上课——问题探索对策[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燕国材.教育十论[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
[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36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