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专业“实验动物学”教学方法及课程结构优化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实验动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课程,它是以相关基础学科为基础,对实验动物的群体及个体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研究,是动物医学从业者的必修课程,所以学好这门课对于动物医学从业者来说非常重要。探索实用的教学方法以及优化课程内容,有利于提高实验动物学的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实验动物学的教育改革。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S865.1-4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4-0134-01
一、我校“实验动物学”教学现状
内蒙古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2015年面向动物医学专业开设了“实验动物学”必修课程,设置了16学时理论课,8学时实验课。同时,教研室根据动物医学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和方法制定了实验动物学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以及多媒体课件。
二、“实验动物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实验动物学”教学方法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由于国内还没有医学上的“实验动物学”教学大纲和教学统一要求,所以各个学校的“实验动物学”教学还处于独立探索和开发的阶段。②教学条件及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包括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后向指导法、注射基础、测试库的知识记忆和表现的认知能力,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欠缺等许多方面。③由于现阶段的教学内容压缩了最初的课程计划,所以有限的课程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矛盾。④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教学质量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实验动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安排
1.理论教学内容及侧重点
在“实验动物学”课程理论教育过程中,学生常常发现他们缺乏对实验动物相关知识的理解,并常常发现实验动物学课程的理论库。教育包含广泛的知识,课堂教育不能详细地讲授所有知识点,课程内容不仅强调要点,而且主要强调要点。为了强调,题目的实用性也是必要的。第一,通过理论课的授课,了解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动物实验的概念,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实际应用。需要了解实验动物的重要性和应用,并学习实验。相关的伦理知识,包括动物福利保障措施、国内和地区限制以及与实验动物管理相关的规定。第二,学生学习实验动物饲料环境、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管理、遗传质量、饲料营养和应用,以及实验动物的标准化管理等。
2.实验操作和实验案例教学
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学讲座课内容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缺乏动物实验课,将所有实验技术逐一实践,做起来很困难。为加强学生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研究,实验案例教育法被引入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学”课程的理论课程教育中,通过录像教育,学生对实验技术的兴趣得到激发。通过实验动物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调查,实验事例教育法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理论教育中尤为显著。
3.整合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我校实验动物学课程体系以一专多能为目标,让学生围绕实验动物学领域,掌握相应的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使之具有较强的科研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对于医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来讲,根据实验动物学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進行课程设置,精心设计构建课程模块,优化课程结构,采取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案例教学法,强化学生重点理论知识学习和了解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于医学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和从业人员培训来讲,在实验动物学知识讲授时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围绕理论课和实验技能操作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依据设计的问题或科研项目,在完成科研设计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具体问题、解决操作过程中突发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动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和技能培训过程中,采用与TBL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实验案例教育,通过综合设计实验,教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与操作技能相关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袁燕,刘学忠,顾建红,等.《兽医内科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43).
[2]赵微,巴彩凤.《医学实验动物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9(9).
作者简介:邓清华,女,山东烟台人,博士,教师,研究方向:家畜营养代谢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04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