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退耕林地病虫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控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点关注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退耕还林工程,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退耕林地由于连年种植农作物,地下病虫种类多、数量大,且造林树种单一、植物检疫工作不到位等原因,极易诱发病虫害。本文对退耕林地病虫害诱发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退耕林地病虫害综合防控的一些措施,包括在退耕还林设计中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提高退耕林地造林营林的技术措施、加强林木引进的检疫工作及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
  关键词:退耕林地;森林病虫害;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1115032
  引言
  我国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实施的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2980万km2,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3个多百分点,昔日荒山秃岭、满目疮痍、水土流失、风沙肆虐的面貌得到了明显改观。2013年10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从2014年开始,继续在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2014年8月,《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印发实施,2014—2017年,全国共实施退耕还林还草282.7万km2。党的十九大更是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遏制我国生态恶化的趋势,为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有利于治理土壤污染、实现耕地休养生息,建立植物防护隔离带、阻控污染源,扩大生态用地空间,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退耕还林地植树造林前均是农业用地,种植农作物,连年耕作,土壤疏松、肥沃,但是地下病虫种类多、种群数量大,对所种植树木均有不同程度危害。本文就退耕林地病虫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控策略进行一些探讨,以期能够为退耕林地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 黑龙江退耕林地病虫害概述
  黑龙江退耕还林工程于2000年正式启动,到第一轮工程结束,全省共实施退耕还林114033.33hm2。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效促进了黑龙江生态文明建设及林业产业发展。但退耕林地病虫害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对退耕还林工作的成效造成了不利影响。
  黑龙江是我国林业大省,同时也是森林病虫害的重灾区。以退耕林地而言,鼠害、天牛类杨树蛀干害虫、落叶松毛虫、烂皮病等是主要的病虫害。鼠害对新植林和幼林的危害极大,一旦成灾,往往会毁灭大量的新植林和幼林,且退耕林地原属农田地,农田鼠害与森林鼠害的交叉作用,使其成灾率大增;蛀干害虫特别是天牛类害虫对退耕林地的主要造林树种杨树形成了极大威胁,特别是星天牛属的某些种类,如光肩星天牛,对杨树及一些其它树种的危害尤为严重。落叶松毛虫是我国东北林区的重要害虫,为害落叶松,同时还危害红松、油松、樟子松、云杉、冷杉等针叶树种,爆发时吃光针叶,使枝干形同火烧,严重时使松林成片枯死。树木烂皮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森林病害,且具有突发性,容易造成树木枯死。退耕林地植林由于林木的抗病能力较弱,一旦暴发,往往会大面积枯死。
  2 退耕林地病虫害诱发因素分析
  2.1 退耕林地病虫种类多、数量大
  退耕林地在造林前为农用耕地,长年耕地作业,使这些退耕林地土壤比较疏松,且有机质含量较高,造成地下害虫虫口密度大、病原种类较多,再加上一些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和立地环境,为病虫的栖息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此使退耕林地森林病虫害易发、高发、多发,对退耕林地的建设成效造成巨大的影响。
  2.2 森林植物检疫工作不到位
  森林植物检疫工作是防止森林病虫害的重要“关卡”。退耕林地在造林过程中,势必要引入各种林木品种,植物检疫工作不到位,引入的林木品种携带病虫,极易在地方林区造成大面积的病虫害。不同地区的森林自有其生物群落组成,会形成天然的平衡机制,而由外部引入林木携带病虫进入,往往破坏本地森林的生态平衡,造成大面积的森林病虫害,且治理起来困难极大。一些退耕林区的植物检疫工作不到位,在引入外部林木品种时没有严把检疫关,使得退耕林地极易引发大面积的病虫害,且往往会蔓延到整个林区。
  2.3 退耕林地病虫害预防工作缺失
  在实践过程中,很多地方的退耕还林工作,仅着眼于短期内的造林面积,却对林木的生长质量、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够重视。退耕林地地下病虫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在造林设计、规划中缺乏对病虫害的预防措施,使得退耕林地在造林初期林木弱小时期的受灾率较高,病虫害多发、高发,林木损失较大,对退耕还林的工作成效造成巨大影响。
  2.4 退耕林地造林树种单一、林分结构不合理
  退耕林地造林树种单一、林分结构不合理也是诱发森林病虫害的一大原因。很多退耕林地在造林过程中,选择的树种较为单一,大多是一片林区种植1种林木,混交比例大多低于30%,没有形成多树种、多林种、多形式、多层次的混交机制,有益生物种群形成困难,森林中生物多样性功能难以发挥,森林自身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不足,使得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3 退耕林地病虫害综合防控措施
  3.1 在退耕还林设计中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
  在退耕还林规划设计中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应制定完善的退耕还林标准与办法,从制度上明确退耕还林要营造混交林且混交比例不低于30%,因地制宜建立科学的退耕还林造林混交机制;应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纳入退耕还林的审批环节,对于退耕还林设计中缺乏病虫害防治措施或是措施不力、不当的一律不予审批;退耕还林设计中应重视并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积极创造有利于林木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尽可能避免和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或使森林病虫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3.2 加强退耕林地林木引进的检疫工作
  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退耕林地造林的检疫工作,对于引进的各类林木品种,应进行认真检疫,尤其是對种子、苗木、种根等繁殖类材料,应列入重点检疫对象并严格执法,杜绝带疫林木品种进入林区。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检疫人员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提高检疫人员对病虫害的辨别能力与防治技术,要严格执行林区检疫制度,对外部调入使用的种子、苗木、繁殖材料等要按规定严格执行检疫流程,避免因检疫工作不到位而导致危险病虫害的人为传播。对于在退耕林区发现的危险性病虫害,应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治理措施,及时封锁,及时根除、销毁,避免因防控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导致疫情扩散至其它林区。
  3.3 提高退耕林地造林营林的技术措施
  退耕还林造林营林的原则是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营林造林要适地适树,以乡土原生树种优先,要乔、灌、草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生态环境,保持退耕林地的生态多样性。遵循此原则,退耕林地在造林营林过程中,应着重提高技术措施,确保退耕林地所采用的树种与地区生态环境相适宜,要尽量保护退耕林区的原生植被不被破坏以及保持生物群落的完整性,使退耕林地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生物调节作用,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既适合林木生长,又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生态环境。此外,退耕林地森林病虫害的预防,还应将防治工作与成林抚育工作结合起来,对林间中幼林木要加强间伐力度,改善林地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树势,促进林木健康生长;结合抚育间伐,应及时对林间枯株、病株以及风倒木、枯死木和采伐剩余物等进行伐除、清理,改善林区卫生环境,从而达到减少侵染源,防止病虫害滋生的目的。
  3.4 加强退耕林地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
  森林病虫害一旦大面积发生,往往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灾难性后果。防灾胜于救灾,因此,对于退耕林地的病虫害防治,加强监测预报工作至关重要。林区应根据工作实际,建立完善的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系统,掌握本林区各类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确保疫情能够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处理,争取将森林病虫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4 结语
  退耕还林作为一项国策,其成效关系到国计民生。退耕林地的病虫害防治,对巩固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成果,保护森林资源,改善林区生态环境,促进林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林区相关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退耕林地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加强综合防治措施,如此才能有效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蒋文广.退耕林地病虫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控[J].吉林农业,2016(01):94.
  [2]翟洪丽,牛文婧.黑龙江省丰林保护区虫害现状调查与森林病虫害防控措施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2014(03):34-38.
  [3]刘欣,潘宇峰,马晓乾,宋小双,王琪.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现状与展望[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6):277.
  作者简介:
  赵佳(1980-),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灾害防灾减灾救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30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