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特色小镇创新发展培育路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特色小镇是为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推进城镇化建设和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提出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式之一。分析了广西创建文旅类特色小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广西应依据自身定位,科学规划、探索适合文旅类特色小镇的创新发展路径。
关键词:广西;特色小镇;培育;路径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7-0057-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299 文献标志码:A
特色小镇的面积规划在3 km2以内,人口在5 000人以内,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既不是行政区划所辖的建制镇,也不是工業园区和经济开发区,经济功能依托资源及产业支撑。
国内最早的特色小镇源于浙江的块状工业区。2014年,浙江省率先进行了特色小镇建设实践,并且成绩斐然,特色小镇建设成为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备受关注。2016年7月,在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的助推下,特色小镇建设迅速发展。各地掀起了申报特色小镇的热潮,依据本地产业特点,紧抓历史契机,积极有序地开展申报国家级、省级特色小镇工作,入选国家级、省级的特色小镇在3年内保证特色小镇落地[1-2]。
1 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1.1 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
英国建筑规划大师埃比尼泽·霍华德(1898)针对英国大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田园城市概念,这是特色小镇的雏形。他提出的小城镇规划中,虽然小镇与城市分离,但是通过小城镇充足的空间、优质的生活环境、大量就业岗位和便捷的交通方式相互连接,可以创造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结构。
国内学者费孝通(1983)最先提出小城镇可以作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途径之一。近年,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特色小镇进行研究。闵学勤(2016)认为,目前特色小镇建设存在有规划无落实、有产业无消费等问题。从精准治理的角度,提出小镇治理主体应突出多元化,运行机制平台化和网络化,小镇应不断保持创新的不竭动力,要有精细化的绩效评估体系。韦福雷(2016)提出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在建设特色小镇时,应采取区别于东部沿海地区的规划战略,避免出现“造城现象”。田娟等(2019)从游客满意度视角对旅游特色小镇进行研究,运用因子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了影响旅游特色小镇的因素,并由此提出发展策略[3-5]。
1.2 特色小镇建设的现实意义
1.2.1 特色小镇建设热潮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国家将培育1 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2016年10月,广西出台了《广西百镇建设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提出“自治区将统筹推进100个经济强镇、特色名镇、特色小镇建设,分3批建成,给予高额财政补贴”。广西各地掀起特色小镇的建设热潮。
1.2.2 推进城镇化建设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和各种社会资源不均衡投入,致使大城市出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拥挤的“城市病”,老百姓的幸福指数逐渐下降。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发展特色产业,提供新的投资机会,集聚各类生产要素,打造创新创业的新平台,激发传统特色产业的活力,使特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有效缓解“大城市病”,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1.2.3 实现区域经济产业转型
特色小镇以“特而强”的产业特征聚集特色产业,突出高端引领的发展定位,通过产业聚集,吸纳高科技企业、人才、资本等高端生产要素集聚。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聚集,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和加强放大效应,形成以优势产业为核心的要素聚集区、产业高端化的引领区,亦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阵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培育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6]。
2 广西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定位不清,认识上存在误区
特色小镇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块状经济工业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于2016年正式提出,属于新生事物。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对此认识不足,有“等、靠、要”思想,把特色小镇理解为“要资金”(争取上级资金扶持)、“要平台”(建设产业园区平台)、“要政策”(上级政府政策倾斜)的载体。各地申报省级特色小镇的积极性不同,工作推进不平衡。还有个别地方存在“大干、快上”的盲目跟风现象,项目没有经过专家论证,不能凸显小镇特色产业。
东南沿海的特色小镇产业以信息、金融、商贸、环保、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广西属于我国经济欠发达省份,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同东南沿海地区有着很大的区别。广西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又是农业大省,因此,特色小镇应定位在“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上,但是有的地方忽略了自身的产业基础,缺乏对特色小镇产业、文化和旅游“三位一体”的全面考察,使小镇创建与上级工作要求相悖。
2.2 基础设施落后,高端人才匮乏
特色小镇一般是由乡镇建制发展而成,处于城乡接合部,或是“城末乡头”的乡镇边缘。基础设施落后一直以来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阻碍,主要表现在区块功能划分不清,农民集中居住区功能单一,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等方面。例如恭城县莲花镇、贺州市昭平县黄姚古镇的交通问题突出,核心旅游区服务设施不完善,部门间存在协调障碍,时常引起交通拥堵。另外,小镇普遍缺乏高端医疗、优质教育和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公共交通在短期内也很难实现。在此条件下,难以集聚创新创业的高端人才来此落户,而目前特色小镇对创意产业、运营管理、旅游推介等人才需求旺盛,供需矛盾也将长期存在[7]。 2.3 难以吸引投资主体
广西特色小镇多数由特色农业、特色旅游及具有民族特色的古村落发展而来。因此,脱胎于这些产业的小镇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加之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紧张,拨付到小镇的资金有限,小镇建设存在资金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亟需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但是,目前商业银行和社会资本等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后续发展动力不足。另外,民营资本的逐利性较强,民营资本即使有意向投资小镇建设,但地方政府与民营资本在投资谈判过程中,由于各方利益博弈,多数情况下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在法律层面,小镇政府不具备借款人资格,不能向金融机构贷款。
2.4 特色产业不突出,同质化现象严重
民族历史文化和小镇建设定位的旅游规划不能有效融合。特色小镇的特征是“小而美、特而强、聚而合、新而活”,小镇产业定位必须突出“特色”,当前有些地方把特色小镇建设理解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本地特色产业定位不清,多数特色小镇建设中相互模仿借鉴,盲目进行“造城运动”,各地“千镇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部分小镇因产品、服务、企业、资源等缺乏优势竞争力,导致特色产业支撑不足,未能依托本土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广西特色小镇多以“旅游+”为产业支撑,很多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不突出,景观设计、景区规划、文创产品雷同,小镇最本真的民俗民风未深入挖掘,甚至有的小镇为了开发人文景观而破坏生态环境[8-9]。
3 广西特色小镇创新发展路径选择
特色小镇建设对中国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西部开发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实施有重大的溢出效应。广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探索特色小镇建设中,要区别于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因地制宜,寻找适合地域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
3.1 小镇建设明确自身定位,注重科学规划
在建设规划方面,加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综合交通、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社会事业规划等各类规划的衔接,逐步推进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多规合一”。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中,不要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小镇最初的生态环境和整体规划。在产业规划中,既要考虑小镇当前的特色产业定位,又要关注小镇远期的产业发展。
从当前产业规划发展来看,应着重发展农业、文旅和康养产业,深度挖掘民风古韵,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着力打造农业特色小镇和历史文化主题型的文旅小镇。如广西各地风格迥异的古村落民居、街区格局风貌、历史文物等承载小镇历史风貌的实物,还有民间流传至今的节庆活动,以及人们口口相传的民间民调和传说故事等。从长期来看,可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健康养生等特色小镇[10]。
3.2 撬动社会资本,解决小城镇建设融资问题
特色小镇在建设推进的过程中,常面临财力不足、资金短缺、金融支持工具缺乏等问题,成为制约特色小镇创立和长远发展的当务之急。特色小镇可以多方面拓展投融资渠道,政府出资是特色小镇最重要和主要的投融资渠道,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可以带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到小镇建设中。最常采用的融资模式有以下3种。第一种,PPP模式是目前特色小镇建设中运用最多且最有效的融资渠道之一,将小镇建设重点项目纳入项目库,在PPP模式下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第二种,设立民间融资发展基金,利用多方參股的方式,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城市发展基金等,小镇开发的收益分配和返还方式由政府明确授权。第三种,支持有条件的城市政府推行基础设施和租赁房资产证券化,提高小镇基础设施项目直接融资比重,发挥社会资本的经济效益。
3.3 优化产业模式,构建小镇产业品牌
特色小镇要求“小而特,小而精,精而美”,突出产业差异化发展。为了避免“百镇一面”“千镇雷同”、同质化竞争。
一是要依据本地区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发展核心产业,形成产业龙头。二是核心产业与其他产业链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核心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最终形成以核心产业为平台的产业集聚区。核心产业的确定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评估,确定后的特色小镇建设要围绕“品牌”下功夫。小镇品牌建设必须结合市场需求,产业发展不仅要充分吸收优秀的人才,在运营模式上还要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广西特色小镇应在打造壮族文化产业品牌上下功夫,形成具有民族文化、历史传统文化的品牌,并进一步突出依托文化产业培育起来的文化氛围,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3.4 完善小镇基础设施,打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首先,要加大对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一方面要保证小镇内部交通道路,尤其是核心景区和产业园区交通通畅;另一方面要保证对外交通衔接顺畅。区级以上的特色小镇中,以农业特色产业型和旅游发展型为主,要求各特色小镇对接县、镇及珠三角地区的陆路、海路交通便利,为出行和农产品运输提供多种交通组合。
其次,改善特色小镇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是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包括水电气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加强教育、医疗、社区服务、餐饮住宿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吸引高端人才落户创业。
再次,在“互联网+”时代,要推进景区智慧旅游和数字化景区建设,并且要完善景区自助服务设施,给予游客更多的自助体验,提高游客旅游体验度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代方梅.“品牌基因”理论视角下体育特色小镇品牌构建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16-122.
[2]王晓洋.特色小镇商业建设模式及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江苏苏州市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9(4):162-164.
[3]王文娟.新常态下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1):75-78.
[4]闵学勤.精准治理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及其创建路径[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55-60.
[5]广西财政厅课题组.广西财政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9(4):70-81.
[6]邵雷鹏.广西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8(1):27-29.
[7]张博.肥西三河古镇的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
[8]樊明怀.安徽特色小镇发展的良性思考[N].安徽日报,2018-7-24(6).
[9]吴志强,杨秀,刘伟.智力城镇化还是体力城镇化——对中国城镇化的战略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5(1): 15-23.
[10]杨宁宁,高钰轩,黄菖彬,等.基于智力城镇化的特色小镇产业培育探索——以辽宁通远堡镇为例[J].技术与应 用,2018(9):88-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3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