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丽娜

  【摘要】在素质教育要求下,语文教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既离不开语文学习的日积月累,又需要教师给予正确指导。为此,通过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展开相关探讨与分析,希望可以在拓宽语文教学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 口语表达能力 表达意识
  一、前言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语文教师在展开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开展多样化语言训练活动,并积极为其创设情境,使之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有感而发。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勇敢表达,乐于表达,使之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既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也能挖掘其无限潜能,成为一个积极乐观且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表达意识
  对于年龄偏小的孩子而言,因其正处于爱玩好动的成长阶段,教师应从兴趣培养为出发点,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中展开学习。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也应如此,教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之在不知不覺中找到学习乐趣,并充分认识到语言学习的重要性,由此主动开始张口讲话,还能在日常生活注重语言的应用,由此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在此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利用课本里的精美插图,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通过表演等活动形式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提升。
  例如,在进行《小露珠》这一课程内容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可以通过让学生分别扮演小露珠、小青蛙,还有向日葵与喇叭花等角色,使学生既能在情境表演中体会到小露珠既善良,又乐于助人的精神,还能直观而形象地模拟小露珠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让学生乐在其中地展现自我。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每天一个小故事的活动,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看到、听到的新故事,并鼓励学生分享自身感受,无论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动画片,还是童话故事,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讲,教师就应对其做出鼓励与表扬。经过长期练习,学生不仅具有强烈的表达意愿,而且还得以口语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也会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之为语文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三、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热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为学生创设出极其直观而生动的教学情境。在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情境创设,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其学习热情,尤其是在当下教师十分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因此还为其搭建更多展示平台,学生根据情境内容既能有感而发,还能言之有物,在进行长期学习积累后,口语表达能力将得以质的飞跃。
  例如,在进行《夏夜多美》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这个童话故事制作成多媒体动画,通过生动地演绎一只小蚂蚁在夏夜落入池塘后,朋友们帮助它回到家的过程,使学生既能在初步掌握课文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更多联想与思考,同时还能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由此教师再顺理成章地组织学生进行故事讲述,思想内涵总结,以及感受分享,学生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展开热烈发言,从而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展开多元化教学评价,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实施多元教学评价,不仅能够给予学生直观认识自身优缺点,还能够使学生在对比中取长补短,从而不断提升学习能力。而这一过程,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应重视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进行自我提升,以及树立学习自信。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教师既可以对学生直接展开总结性评价,还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自评、互评,使之口语表达能力日益增强。
  例如,教师在进行总结评价时,应注重运用生动而丰富的语言,以鼓励性语言运用为主,使学生可以增强学习自信,但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也应及时予以纠正,并最终使学生受到鼓舞,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
  又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的过程中,在一个学生进行朗读后,教师让学生展开互评。
  学生a:他读得很好,声音很让人感动,我会向他学习带着感情进行朗读。
  学生b:我也觉得他读的很有感情,但我听到他有两个发音不够准确,一个是多音字“参”,另一个是“卵”,应该读成卷舌音。
  教师:你很细心,且善于发现,教师给你点赞。
  五、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观察到思考,从记忆到理解,从而能够展开综合运用,并最终得以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对于方式方法的运用,还是情感思维的培养,都应以引导为主,使学生自主地开口表达。与此同时,还应给予其正确的指导与评价,使学生既能做到语言表达具有层次性、条理性,还能结合情境做到恰如其分地进行表达。
  参考文献:
  [1]刘玉秀.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考试周刊,2018,(39) :54.
  [2]田维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教育现代化,2017,(8) :2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49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