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高职院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可归纳为自然培养、产教融合、第二课堂、工作室培养和竞赛培养等五种方法。基本特征是注重选材、小众培养、特殊资源保障和导师言传身教。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拔尖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任,因此如何培养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需要是高职院校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的特征
  所谓拔尖人才,是人才中的佼佼者。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强化版,应具备“高技术技能、高创新能力、高职业素养”的基本特征。具体来说应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卓越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烈的责任心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2发达国家拔尖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拔尖人才培养是一个影响国家实力的重大战略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西方发达国家一直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形成了一批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的拔尖人才培养称为“荣誉教育”,其组织形式包括荣誉学院、荣誉课程、荣誉考试等。美国大学,包括社区学院广泛开设荣誉课程,通过荣誉课程培养拔尖人才;英国教育和技能部从2000年开始实施“精英组”、“精英挑战”等人才培养计划,将1000多所中小学和500多所大学预科学校纳入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对智能超常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澳大利亚从攻读本科的学生中遴选出优秀者,让其接受基本科研训练,培养科研精英。德国采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推行行业协会主导的真正体现职业属性的课程体系和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一支称雄世界的产业工人队伍。
  虽然国外的这些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并不以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但其在学生选拔、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理念和举措对我国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同样有重要借鉴意义。
  3国内高职院校拔尖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在政策支持下,各高职院校借鉴国外办学经验,开展了广泛的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逐渐形成了拔尖人才培养的一批固定模式。
  3.1自然培养法
  自然培养法是大规模拔尖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通过研究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制定长期培养规划和方案,按计划进行分阶段的人才培养,实现人才个人知识、能力、素养的有序提升。这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的一种普适性的培养模式,也是其他各种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自然培养法的特点一是规划明确。学习者的培养目标清楚,培养路径清晰,培养方案完整,培训内容固定,考核方法客观。二是层层递进。按照培养方案,从基础知识到专业技能培养,再到专业素质养成,逐步展开,逐阶提升,逐项达标。三是强调自我修炼。自然培养法倾向于采用形式多样的参与式、行动式学习,让学习者主动体验,通过行动中的领悟,推动个人知识结构的优化与工作能力的提升。
  3.2产教融合培养法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学者福斯特(Philip J. Fos-ter)就指出:“职业教育的重点应该是非正规的在职培训,发展企业本位的职教计划比发展正规的学校职业教育更经济、更有效。”时至今日,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拔尖人才培养也是如此。
  在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在企业实践技能。学校导师负责理论知识讲授,企业导师负责实际技能传授。校企实现资源互补,把工程实践、管理规章、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于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过程之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实现综合素养的同步提高。
  3.3第二课堂培养法
  第二课堂培养法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根据个人志趣和爱好,在学校帮助下,参加第二课堂的学习活动。通过组织专业社团等形式,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学以致用,在自主实践中培养拔尖技能的方法。
  第二课堂培养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接受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的,学习是一个知识体系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不是把知识作为外部的认知强加给学习者,而是培养学习者的兴趣,主动参加学习,激发学习者的探索精神,用自己的能力解决新问题,构建新知识。这种方法也是学生管理能力和组织协同能力培养的利器,是培养创新创业型拔尖人才的有效方法。
  3.4工作室培养法
  这种方法由教师个人或群体借助专业特长,以教学和社会服务为目的,成立导师工作室,吸收具备职业志趣和特长的学生参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协助教师完成教学和科研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于项目实践中接受锻炼,得到教师一对一的专门指导,能力与素养快速提高。
  工作室培养法体现的是黄炎培先生“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育理念。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完成训练,其课程既强调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工程实践要求;既注重基本概念,又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有专业基础训练,又有某领域的强化提高。既有学生的自我修炼,又有教师的言传身教。
  这种模式有力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帮助他们养成“做中学”的学习习惯、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促进其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
  3.5基于竞赛培养法
  职业技能竞赛获奖情况是现行高职评价体系下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高职院校普遍给予职业技能竞赛以高度重视。基于竞赛的拔尖技能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轻较常采用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之一。
  职业技能竞赛有着鲜明的职业属性,与就业岗位的要求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职业技能竞赛一方面直观地反映出职业领域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是培养拔尖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很多参赛职业院校为选拔出优秀的参赛选手,建立了科学而合理的选拔机制。为选手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构建了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选配了经验丰富、专业能力优秀的教练队伍,打造了一流的软硬件设施平台。这些工作,本意是为了职业技能竞赛做准备,实际上也是对技术技能拔尖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4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拔尖人才培养的模式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拔尖人才的选材是培养的第一道关口,选材成败决定后续的培养成效。选材的重点考虑因素是被选对象的先天禀赋、职业志趣和性格特征;第二,拔尖人才培养是“小众培养”,需要给予特别的资源关照,包括硬件条件和人文软环境;第三,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培养的常用模式都体现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征,在真实环境中用真实的实践项目进行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的培养是最佳手段;第四,导师的言传身教在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机械制造拔尖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6SJB880091);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移动终端时代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6SJD880091)。
  作者简介:赵利民(1971- ),男,江苏扬州人,汉族,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职业教育;任云晖(1973- ),女,山东青岛人,汉族,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智能信息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 蒋丽華.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张謇计划”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15(10):366-369.
  [2] 王宇波.英国主流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对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3(11):102-104.
  [3] 穆丽霞,冷凌.建构主义理论下的现代教学观思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215-216.
  [4] 吴雨.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缘起、内涵与现代价值[J].职业技术教育,2018(22):56-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76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