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策略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关琳
【摘要】高职语文应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改革教法,加强实践,融合专业,改进评价,丰富课程,充分发挥人文学科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高职 语文 策略 素质
【课題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规划立项课题,《基于“学科渗透,团辅干预”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9]GHB2110。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8-0149-02
近几年,教育部颁发了一系列文件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重技轻文”。很多高职院校重技能、轻基础。语文课程地位低、课时少;甚至不开设或分科教学、自主选修,“读”“写”分家、“听”“说”割裂,“各自为政”、难以统筹;校本教材开发滞后,或实用不够;管理、评价僵化,疏于研究。
“多教少学”。教师上课“满堂灌”,忙于完进度、赶时间;“一个课件一张嘴”,严把课堂节奏、控制教学内容;授课模式“走流程”、作品解读“文学化”,无暇调动学生、培养能力;文本取舍“随意化”、教学方法“一贯制”,不能结合专业、关注需要。
“守内弃外”。高职生源决定语文教学要加强实践和专业的沟通,协同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但语文教学却“坚守”课堂,很少开展实践活动,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语文课程长期“闭关”,缺少融通,很少结合专业特色和岗位需求开展教学。
“强分弱评”。语文考试以卷面命题、知识考核为主,重分数、轻能力,重书面、轻听说,重理论、轻实践,不能综合反映学生的语文应用、课内外学习、特长兴趣等情况。更不能动态、多元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方法、价值观的变化和成长体验。
二、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一)转变思路、改进教法,让课堂“活”起来
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动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革。让语文教师由“演讲者”、“控制者”变为“倾听者”、“引导者”;教学方法由“讲授”、“填鸭”变为启发、探究;教学内容由“文学解读”、“作品分析”变为“化整为零”、“与时俱进”,挖掘文本蕴含的思想火花、积极情感、审美因素,渗透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理想教育,补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核心价值观等富有时代特色的教育内容;教学手段由课件展示、粉笔书本变为“多媒体课堂”、“云班课”;教学模式由“一言堂”变为团队合作、问题导向、学科融合、模块学习等多种形式;语文课堂由安静被动变为互动有趣,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拓展延伸、加强实践,让学习“动”起来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校内外语文实践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景,组织学生参与。另一方面,积极选取并组织、鼓励学生参加与语文相关的校园文化、技能竞赛、学生社团、社区服务、社会体验活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强应用、提升能力。
(三)横向联系、融合专业,让语文“用”起来
高职语文的“职业性”要求不仅要整合教材资源,还要加强与专业的融通配合。悠久浑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能滋养学生的人格精神和思想情感;语文教学的灵动形式、开放环境能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思辨创造思维和竞争创新精神;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情感体验中能巧妙融入生态环保、爱岗敬业、务实奉献等职业责任和理想教育。结合专业渗透行业发展、企业文化和科技进步的相关内容;引入行业劳动模范和企业先进人物事迹,增强对职业精神、“大国工匠”的认识与理解;有侧重的锻炼学生的职业语文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职业及岗位变化的能力。
(四)改进评价、丰富课程,让学生“忙”起来
统一的语文课程设置和单一的学习评价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与学生、他人与自我、课内与校外、个体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重视定性评价,开展发展性评价;广泛实施“学分制”,积极结合“双证制”,以教定评、以学定评。利用好数字教育共享资源,开发学校网络课程,构建多级数字语文课程体系;建设适应专业需要、突出学校特点和体现地域特色、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创新必修课、拓宽选修课,改进传统课程、发展数字课程,开放课程菜单、实施学分积累转换,学生自主选课、量身安排进度,促进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
[2]《高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教职成〔2015〕9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74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