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倪合兵

  摘 要: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常发的一类害虫,对水稻的丰产稳产十分不利。该文结合舒城县南港镇稻纵卷叶螟发生的实际情况,介绍了该害虫的形态特性、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等,并提出了绿色防控技术。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绿色防控;南港镇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23-0079-02
  稻纵卷叶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又被称为小苞虫等,主要为害对象是水稻,将稻叶卷成筒状,发生严重的可导致田间到处是虫苞,对水稻的正常生长极为不利[1]。南港镇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境内,水稻是当地主要的农作物之一,近些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气候的异常变化,上稻纵卷叶螟等虫害频发,严重发生的田块卷叶率超过90%。为了减轻水稻生产中稻纵卷叶螟的为害程度,降低损失,需要加强绿色防控。本文现结合南港当地实践,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以及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总结。
  1 形态特征
  1.1 成虫 体长7~9mm,展翅后的长度约15mm,身体和翅膀颜色均为黄褐色,栖息时翅膀斜展在背两侧;复眼的颜色为黑色,有黄白色的丝状触角;前部的翅膀形状近似于三角形,前缘为暗褐色,翅膀的表面有3条横线(暗褐色),其中内侧和外侧的2条从前部一直蔓延到后部,中间的1条横线较粗短。后部翅膀有2条横线,外线长,内线短[1]。
  1.2 幼虫 头部颜色为淡褐色,腹部的颜色呈淡黄、绿色,老熟幼虫的身体为橘红色,体长平均16mm左右;前胸背板的颜色为淡褐色,上部有褐色的斑纹;中、后部胸背面分别有分2列排列的茸毛片,共8个。幼虫一般5龄,少数情况下可出现6龄[1]。
  1.3 蛹 体长平均8mm左右,呈圆筒状,末端稍微尖。刚开始的颜色为淡黄色,之后颜色逐渐转深变为红棕色或褐色,背部颜色比较深,腹部颜色稍淡[2]。
  1.4 卵 卵呈扁平状的椭圆形,长×宽约1.0mm×0.5mm,中间稍微隆起,壳表面有细细的网状纹分布。刚产的卵较为透明,颜色为乳白色,随着时间的延长,颜色逐渐转为淡黄色,经过阳光的暴晒后颜色可变为赭红色;卵孵化之前可见到内部有1个小黑点,即为幼虫的头部[1-2]。
  2 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
  稻纵卷叶螟抗寒能力弱,每年5—7月成蟲大量从南方迁入,随着气流迁移成为初始的侵染虫源,一般在水稻上发生4~5代,秋季温度降低后,又会随着季风迁回到南方过冬、繁殖[3]。其1~5代在南港镇的高发期分别为6月上中旬、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9月上中旬、10月中旬。一般第1代与第5代的虫口数量少,为害较轻,2、3代虫量大,为害最重[1]。成虫的趋绿性较强,喜群集在长势茂盛、隐蔽、嫩绿的稻田内,遇惊即快速飞起,但无法飞远。成虫活动时间一般在夜晚,表现出较强的趋光性。产卵多数选择在长势嫩绿、叶宽软披的叶片上,繁殖能力较强,一般雌虫每头产卵数约100粒,分散在叶脉的两侧,多数为单粒,很少出现2~3粒串生的情况;3~6d后卵即可孵化。刚孵化出来的幼虫先取食的部位是心叶,在叶上产生小白点,呈半透明状,2龄后逐渐将叶尖附近部位吐丝卷起,3龄将叶片纵向卷起,产生的虫苞似束腰状,因此此期称为束叶期[3],之后虫苞的体积越来越大,当单片叶上超过1/4倍被食完时,幼虫则会在夜晚迁移到其他叶片上为害,每头幼虫一生为害的水稻叶片5~10片[1]。不同生育时期受害,水稻产生的危害程度有所不同,在分蘖期时发生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孕穗期发生则会大幅降低产量,乳熟至蜡熟期发生产生的损失较小[1]。
  3 主要防控措施
  3.1 高度重视,及早谋划,多方部署 在国家病虫害绿色防控要求的指导下,南港镇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做好稻纵卷叶螟等水稻病虫害的防控工作,为水稻的安全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依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9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六安市《2019年全市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大对稻纵卷叶螟防控重要性的宣传,积极组织,推行统防统治策略,切实将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的防控工作落实到位,实现降低农药用量、提高防效的目的。
  3.2 及时做好监测预报工作 为保证水稻病虫信息的畅通及时发布,南港镇植保站严格执行水稻病虫监测工作和发生动态周报制度,且在全镇范围内精心选聘1~2名有经验的基层测报员,对各项测报的数据进行及时上传,对稻田间发生的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进行准确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防控的实际要求,安排专人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开展系统的调查以及大田普查。在稻纵卷叶螟等水稻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加大田间调查的频次和普查范围,积极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监测调查,及早将预测信息上传,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及时发布正确的预警信息。
  3.3 加强宣传指导 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等各种途径,将田间稻纵卷叶螟等情报信息发布宣传到位,结合当地防控实践,南港镇积极在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方面加强指导,通过组织召开防治现场会、举办防治技术培训班、张贴病虫情报、悬挂条幅、群发手机短信、微信、QQ群等,提高稻纵卷叶螟等虫害防治技术的普及率和到户率,以有效指导水稻病虫害的安全防控[3-4]。
  3.4 大力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 要实现水稻的优质高产,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推进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以降低农药用量、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覆盖率、提高防治效果。当前,在省、市、县植保部门的指导下,南港镇结合当地的水稻生产实际推广病虫害的绿色防控,集成示范了以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控为主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提升了防治效果。在粮食绿色增产技术推广与服务补贴经费等项目的支持下,积极鼓励发展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同时,加强对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的技术培训与指导,以及对农企合作服务模式的进一步探索。   3.5 加强督查和市场监管 为了切实抓好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的防控,成立相关的防控技术小组,在稻纵卷叶螟高发期,安排防控小组到各水稻产区开展重点督查指导。为了保证用药的安全性、提高防控效果,县农业农村局安排技术人员深入到南港镇等基层乡镇,就农药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禁限用高毒农药品种等相关资料进行宣传,并详细解答现场群众提出的问题。此外,全镇对市场上的农药加强监管,全面开展排查工作,对涉嫌违规经营农药的行为、不合格农药产品等进行查处。
  4 绿色防控技术
  4.1 农业防治 尽量选择抗病耐虫能力强、适合当地栽植的水稻品种。田间管理上要结合所选择的水稻品种特性,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水稻植株长势健壮,忌偏施氮肥情况,避免出现前期长势过旺、后期贪青晚熟的现象[4];适时烤田,防止水稻秧田前期徒长;稻纵卷叶螟处于孵化期时要注意控制田间的湿度在较低的水平,也可在田间大量化蛹时灌深水,2~3d后即可将虫蛹杀死。
  4.2 生物及物理防治 一是悬挂频振式杀虫灯。稻纵卷叶螟对光线有较强的趋向性,可在田间悬挂频振式杀虫灯,以降低田间虫口基数,减轻稻纵卷叶螟的危害。二是充分发挥天敌的作用。稻纵卷葉螟的天敌数量多,约有80种以上,其各个虫期均有对应的天敌,如卵期,寄生的天敌有稻螟赤眼蜂等,幼虫期约有青蛙等,因此要对田间的天敌资源进行充分的保护,发挥出天敌的生态控制作用。三是喷施生物类菌粉。稻纵卷叶螟发生后,可在田间喷施杀螟杆菌、青虫菌等,菌粉用量为2250~3000g/hm2(含有活孢子量100亿),对水后配成400倍液,为了确保防治的效果,可在药液中加入0.1%的洗衣粉[4]。
  4.3 化学防治 总体防治策略是重在预防,采取专业化统防统治;合理选药,并轮换用药,积极推广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等低毒环保型药剂以及生物农药。一方面降低农药的用量、节约防治的成本;另一方面提高防治效果。用药的最佳时间建议在稻纵卷叶螟卵孵化的高峰期到2龄,此阶段为害最轻、虫体的抗性能力最弱,针对性地适时用药,可以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另外,应注意的是,各类药剂交替使用,避免稻纵卷叶螟抗药性的增强。稻纵卷叶螟种群的迁入受到气流、降雨等条件的影响很大,因此可以结合这些因素把握种群迁入的高峰期,进而推测出稻纵卷叶螟在当地当年发生的防治适期。
  参考文献
  [1]汤露萍,孙小平,花立莲,等.宜兴市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演变规律与防治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2,32(10):41-43.
  [2]张凯,刘红敏.豫南地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0(9):20.
  [3]王天喜,王心猛,郎国兴.黔东地区近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2006.
  [4]叶建春,王慧芹,刘维文,等.钦州市早稻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广西植保,2013(s1):65-67.
  (责编:张宏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03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