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混合式学习模式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混合式学习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为了准确了解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混合式学习的现状以及现阶段高职院校使用混合式学习的模式现状。对近十年左右发表于国内期刊的相关论文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当前混合式学习应用的主要模式,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尝试回答目前混合式学习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运用现状如何;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混合式学习主要的模式有哪些;研究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改进策略,为今后研究者对混合式学习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混合式学习;模式分析;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122-02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念释义
   混合式学习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先在美国《培训杂志》上发表的一篇E-learning论文提出。E-learning(在线学习)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或是通过手机无线网络,在一个网络虚拟教室与教室进行网络授课、学习的方式。最开始主要是在培训领域进行推广,并逐步形成了相应的体系。随着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混合式学习逐渐在教育中兴起,进而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等相关的形式蜂拥出现。
   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性。随着信息化水平高速的发展,智慧校园的兴起,混合式学习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有智慧学习、数字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样式。这些学习方式都需要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进行,在教学、学习中的应用也变得多样化。
   二、混合式学习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一)论文数量
   通过对所检索的文献研究发现,我国关于混合式学习的研究是从2003年开始,由祝智庭教授首次将混合式学习的概念引入国内,随后李克东、何克抗等人对混合式学习的概念、理论及应用模式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探索。在刚开始起步阶段,多数的研究为理论研究,而关于实践方面的研究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在2010年时混合式学习到达了一个研究高点。但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关于混合式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08年开始。因此无论在时间上还是文献数量上都存在一定差距。同时,笔者对高职院校关于混合学习论文数量统计发现,从2008年到2014年期间专门针对高职教学研究的文献数量比较少,从2015年开始文献数量逐年增多。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教师对混合式学习的研究正在逐渐转入高职院校教师的研究范围。
   (二)研究区域
   从研究者区域来看,多数的研究者集中在经济和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相比之下,经济和教育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文章数量较少。由此可见,发达地区对混合式学习的重视程度要高一些。主要原因在于相对发达的区域,因为教育、经济等因素相对较好,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和资金来申请相关的课题,同时学术研究的团队也多集中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些资源为混合式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且,在发达地区相关的学术会议、学术交流也更加频繁一些,提供了非常好的科研平台。
   (三)研究内容
   通过分析文章内容发现,多数高职院校关于混合式学习的研究多为实践应用型研究,而理论基础及原理方面的研究较少。高职院校关于混合式学习应用的研究中,多数是利用平台或网络等工具基于一门完整课程或者其中的一部分设计来进行教学研究。对理论方面的研究或平台建设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这应该和高职院校教师的性质有些关联。本科院校教师注重理论方面的研究,高职院校的老师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性的训练与培养。因此,高职教师在进行混合式学习研究时也多数对实践进行研究。
   (四)研究课程分布
   在調查的文献范围中,多数研究集中在公共课或者基础课中,例如计算机基础课程、英语课程等,而对专业课程的研究较少。在专业课程研究中多数集中在实操性较强的课程,如平面设计、护理等课程。对一些专业理论课方面的研究较少,可能与教师自身因素有关,对实践操作性强的教师更愿意接受或利用一些新的技术和手段来让学生学习,但是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教师可能接受程度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混合式学习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本文对混合式学习文献中主要的学习模式进行整理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利用技术辅助教学的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教师通过微信平台、网络平台等工具发布一些课前预习作业、课上的所讲PPT以及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平台上的一些资料进行预习、复习以及课后答疑,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互动。在文献中,很大一部分研究都是基于这种方式进行的。利用这种学习模式虽然学生可以进行线上和线下的混合学习,解决一些课堂教学、学习所无法实现的问题,但是由于这种模式技术结合较为简单,教师仅仅是利用技术拓展了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因此,这种学习模式无法将学习与技术深度融合,却是一种比较容易应用的模式。
   (二)利用技术参与教学的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微信平台、网络平台、APP软件(如云班课)等工具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化。通过这种学习模式,教师除了发布一些教学资源之外,还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相关的资源,如利用云班课APP进行课堂抢答、头脑风暴等学习方式。也有部分教师将制作好的教学视频上传到SPOC网络平台让学生进行学习,并在平台上进行相关的教学。利用这种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在课前进行大量素材的准备,甚至需要录制相关的教学视屏,需要老师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够完成这样的工作。同时还需要将相关的学习素材分类整理并上传到相关的平台中进行后期的学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准备。因此,在查询的文献中,利用这种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或学习的研究相对较少。    (三)利用融入教学的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技术手段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利用比较恰当的技术进行教学。例如教师通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3D打印技术等当今比较时尚的技术进行教学,学习者利用这样的混合学习模式会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也可以让教师利用APP软件,通过手机或移动设备进行混合教学。这种混合学习模式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非常高。不仅需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来设计相关的产品,而且需要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可以自然地将传统教学与技术手段有机融合在一起。在笔者查阅的文献中,利用这种模式让学生学习的研究非
  常少。
   (四)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利用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往往形式单一,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尤为重要,要想使一些多媒体信息技术或者一些现代技术真正融入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而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费用来开发与教学或学习内容相配套的资源。“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混合式学习模式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拥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将信息技术恰到好处地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就会产生事倍功半的课堂效果。
   (五)利用现代技术設计教学环节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设计较为简单,这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突发课堂意外情况,或者因为教学设计无法覆盖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通过课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和重视教学设计这一重要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混合式学习,设计能够涉及整个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案,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六)进一步创新混合式学习模式
   创新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混合式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一项事情。为了打破混合式学习模式简单、单一的状况,就需要进一步创新、提高。创新混合式学习模式不是盲目地使用高科技手段,这样虽然很容易让学生感觉眼前一亮,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会产生厌倦。因此,进一步创新混合式学习模式,需要教师在使用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正确而恰当的引导,同时又要将技术手段恰到好处地运用于教学中,这样才能让技术真正辅助教学。
   四、结论
   通过对国内高职院校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研究分析发现,从混合式学习进入高职课堂的时间研究的数量呈现增长的态势,而且应用型的研究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利用平台进行辅助教学或者参与教学这种模式下,创新性还是有所加强的。但在研究数量、研究范围以及研究深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深层次研究非常少,可能由于高职院校的老师更注重技能方面的锻炼,信息素养和学术底蕴方面会稍微薄弱一些,同时深层次混合式学习研究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支持,这就要求学校方面进行大力的投入。只有将技术手段真正融入教学或学习中,才能够称之为混合式学习。因此,在今后相关的研究中,需要教师多思考如何真正融入教学,而不是单纯模仿其他人,学习其他教师简单地将技术搬入到课程学习中。这样的研究只能提高研究数量,而无法真正地将混合式学习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孟琦.远程教育中的混合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3(19):30-35.
   [2]黄荣怀,马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
   [3]李倩.基于混合式学习的项目教学在高职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4]孙玮铭.混合式学习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51):323-324.
   [5]张芳芳.基于微信平台下的高职英语口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证性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31(23):147-148,155.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8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