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优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前,西醫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主要分为五大类,但耐药性较高,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中药治疗高血压虽起效缓慢但可以长时间的维持药物疗效,没有依赖性,一般无不良反应。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中医治疗。在这种背景下,中西医结合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显著的同时也减少了西药的副作用,突出了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高血压;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7..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现代文明病”涌现出来,高血压病就是其中之一。其危害可能在近期毫无征兆,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伤。
  1 病因病机
  西医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发病机制的主要学说有:遗传基因理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理论、血管内皮功能改变理论、交感神经活性增加理论、胰岛素抵抗理论等。中医对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结论。众多医家认为高血压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其主要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虚。病因可由饮食不当损伤脾胃;情志不舒郁而化火而伤肝阴,导致肝阳上亢;年迈或久病、过度劳倦导致气血亏虚,肾阳亏虚,阳损及阴,致阴阳两虚。
  2 中西药治疗高血压的利弊
  西药优势:降压迅速作用较强,服药后数分钟内即可测出血药浓度,可有效地控制血压;对于急性高血压患者症状明显,硝普钠等降压作用迅速用于各种高血压急症;ACEI类药物可以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克制RAAS系统;其不足之处是:产生副作用,长时间服用一种抗高血压药物会产生耐药性,需增加剂量或药物来控制血压。中医中药降压优势: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诊疗的思维方式指导下。根据不同患者辩证施治,在降压的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症状;降血压作用和缓,血压可在在理想状态下得到长期有效的控制;中药毒副总用较小,一般不会引起对肝肾功能的损害,与西药联用可以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中药不足之处:需长期服药,中药汤剂炮制不便,味道浓烈,所以患者难以长期服用;降压速度较慢。
  3 临床治疗
  随着人们对中医的不断重视,降压方案从单纯的西药变为中药西药联合运用。
  3.1 西药加中成药
  已经上市的中成药有松龄血脉康胶囊、玉夏稳压胶囊、养肝益水颗粒、通心络胶囊、对不同证型的高血压患者均有治疗作用。马金辉[1]通过荟萃分析平肝中药联用西药与单纯西药对比:平肝中药配合西药在降低血压数值、提高降血压疗效、改善中医证候评分和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要优于单用西药。
  3.2 西药加中药方剂
  张溪媛[2]对照组用拉西地平片4 mg/次,1次/d,治疗3周。治疗组在拉西地平片为基础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组方为:天麻9 g、钩藤12 g、杜仲8 g、黄芩8 g、石决明25 g、槲寄生10 g、茯苓12 g、焦山栀8 g、夜交藤12 g、益母草8 g、川牛膝12 g。观察组病人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77.55%。
  3.3 西药加针刺
  郭蕴萍[3]等对照组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次,1次/d,共治疗6周。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取水沟,配以内关、三阴交,患侧上极泉、尺泽、委中。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
  3.4 其他疗法
  穴位敷贴、中药浴足、情志干预等一些传统疗法也是常用的防治高血压的方法。江其影[4]等人在西药降压的基础上给予邓铁涛浴足方(牛膝、川芎、夏枯草、吴茱萸、钩藤等)外用浴足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为72.5%,治疗组的血压疗效优于对照组。
  4 小 结
  在降压的过程中,西医对于高血压病的诊断、分级、明确并清楚的解释了其发病机制,但存在诸多副作用。如胰岛素抵抗、血脂的代谢,导致水、电解质的紊乱,尤其是在高血压早期,用药可能会使血压降的比较低,会出现头晕等症状。当减少药量血压很容易出现反弹及波动,更容易对靶器官造成损害。而中药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症状,且抗血压作用柔和且稳定性较好。中药西药的联合运用既可以弥补西药在治疗上的缺陷,又减少了副反应。走在降压这条漫长的道路来看,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马金辉.基于meta分析及对松龄血脉康的临床研究评价平肝法对高血压的疗效[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8.
  [2] 张溪媛.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8):131-133.
  [3] 郭蕴萍,石学敏.“活血散风针刺法”辅助治疗对老年卒中伴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及血压负荷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9,39(04):349-354.
  [4] 江其影,陈 勇,陈 矛,李 荣.邓铁涛浴足方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外治干预作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4(06):849-852.
  本文编辑:赵小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06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