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依托湘江新区开拓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系统梳理了湘江新区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深入探讨了湖南省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以及优化路径,研究表明湖南省地方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着理论与实践、项目与平台、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等共性问题,并建议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夯实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优化实践体系提升实践能力等方面优化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湘江新区 地方高校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创新创业人才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尤其体现在高等教育阶段。当前高校扩大招生,招生规模巨大,但是教育资源有限,这种背景下,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难以保证,例如许多高校学生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当前高校主要研究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地方高校,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1湘江新区创新创业发展现状
  2015年,湖南湘江新区成为首个中部地区国家级新区。新区的设立和建设,是湖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新区的设立不仅将带动整个湖南的发展,长远对于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伴随着湘江新区创新创业氛围浓厚,长沙周边高等院校人才创业等双创模式的逐步兴起,已取得比较优势的双创成果。目前湘江新区与地方高校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逐步形成了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湖南大学科技园、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等一批创业园区,激发广大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热情,进一步助推新区双创事业的发展。
  2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共性问题
  目前,我省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不够,尤其對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性认识不足比较普遍,创新创业教育未能真正意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有的还独立于传统教学之外;制度设计与双创文化氛围营造比较缺乏,相关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机制不健全。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仍然面临以下两个共性问题。
  2.1理论与实践不配套,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和目标认识不充分,湖南省有些地方高校尚未真正建立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存在很大差距,高校目前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大部分依然以课堂的形式的传授给学生,教育模式相对落后,重课堂教学而轻实践教学的现象严重,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引导不足。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不配套,如果课堂没有采取适应双创的教学模式,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更不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无法有效融合等问题,直接导致创新创业成功率较低,不仅阻碍了学生创新创业兴趣,还可能恶化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营造,截止目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多侧重理论教学,跟学生实习经历、创业实践相脱节,导致学习的内容不能得到实践的检验和加深,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2项目与平台不配套,学生实践途径缺乏广度
  目前,省内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尚没有构建起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众多大学生创新创业园、项目、平台的产学研耦合和孵化推进乏力,有的仍停留在概念和文件上无法真正落地。高校对于学生双创的实践路径提供不足,大部分是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进行和将项目入驻创业孵化基地两种形式。目前大多数高校虽然支持学生参加大学生双创比赛,但多数比赛是流于形式,参赛学生目的是比赛拿奖或增加丰富的就业简历,很少能将参赛项目继续推进和落地。除了以上两种途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较少。政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较少,由于资金、设备、师资等的资源的缺乏,学生较难将自己的创业想法和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中去。
  3依托湘江新区开拓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湖南省地方本科院校要依托湘江新区构建独具高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特别要注重激发广大师生的兴趣和热情,构建多学科交叉、跨部门和校企协同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力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并建立与之完善的师资建设、经费投入、平台资源、评价和质量保障标准等制度设计。
  3.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育人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本科培养全过程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育人体系。以“问题意识→创新创业”为主线,不断优化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地方高校更应该强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将“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紧密结合各自学校优势和各专业特色,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业教育为平台,校内外开放协同培养为途径,有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内外协同的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全覆盖、分层次、差异化”的教育原则,精心设计创新思维、实践技能、实战能力等为一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2)加强课程建设,丰富教学资源。一是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逐步形成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选修课、专业课、实验实训课和在线开放课程“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生创业相关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必修课。二是创新相关教材和案例。及时改变传统知识教法,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构建课程体系,主动对接能力本位课程观,进一步优化原有相关学科课程体系,理论知识的讲授力求精简,重点培养学生知识、技术融合和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以项目创新驱动的学习机制和本科课程体系。三是优化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加大选用国内外优质慕课课程资源和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有利于学生以兴趣→问题意识→项目驱动的探索创新型学习平台。   3.2整合资源,注重实践,不断夯实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1)一是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培育平台。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大赛项目为主要抓手,搭建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四级项目培育平台,逐步完善以创新思维和方法训练为重点、以创新创业实践技能训练为关键、以创新创业实战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分层递进创新创业实践实训体系。二是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对接平台。通过搭建对接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投资沟通对接,以及政企校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器平台,使创新作品获得多种资本关注和投入。
  (2)建设校地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各个层次的创业教育,鼓励高校主动与湘江新区、大型企业等通过战略合作共建、联合培养学生、优秀人才互派、共同开展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等方式构建起开放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新机制,实现多方共赢。在课程设计上不断加强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更新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上不断结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
  (3)积极模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依托高校实训中心仿真平台,常年开设ERP沙盘模拟等课程、资助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和社会实践课题研究、定期开展项目融资路演等活动,将学生模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使之常态化、制度化。
  4结语
  总而言之,在湘江新区建设的背景下,湖南省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高校应该找出对应的解决办法,以此实现对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从而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基金項目:湖南省 2017 年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依托湘江新区开拓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7C0888);湖南省2019年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湖南省教育厅,《审核评估背景下地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9〕291号)。
  参考文献
  [1] 韩雪松,牟永贵.群体知识创新理论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04):158-159.
  [2] 马廷奇.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进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9(04):87-92.
  [3] 张敏,王洪林.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0):28-30.
  [4] 林泓.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探究——基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01):58-60.
  [5] 刘良军.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常态[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36(05) :25-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46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