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重要力量的地方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精神,二级学院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探索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河南科技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化新平台”为例,通过其开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即围绕“一个核心”,依托“两条路径”,按照“三个结合”,开展“四类活动”,挖掘“五大主体”,探索适合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实际情况的“纵横结合”“融合交叉”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化新平台;纵横结合;融合交叉
中图分类号: G642;F8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8-0142-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8.064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高校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地方高校的二级学院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目前来看,普遍的做法是遵循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针和策略,同时积极探索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但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在认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是新形势下稳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课题。[1]
1 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主要遵循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针和策略,虽然也在积极探索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但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主要从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两大主体——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和大学生,来全面探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二级学院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如下:
1)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高校二级学院,从教学、科研乃至学生服务,主要围绕学生所学专业开展。近年来,虽然在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了几门创新创业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并没有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与融合,从任课教师到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整体来看,专业教育地位高于双创教育,且两者之间相互独立和分离,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
2)双创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是系统化和全面化的过程,创新创业人才也必定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样丰富的,但是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理论知识学习占主要部分,主要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以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开展;在实践层面,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二级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没有其他形式的实践活动,这是远远不够的。
3)双创教育重校内,轻校外
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从理论课程,到實践活动,基本上依托校内开展,但是从双创教育的内涵和特点来看,双创教育必须要走出去,走出校园,积极主动与校外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4)双创师资数量少,结构不合理
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一定的创业经验。而我国目前高校主要依托大学不同学科的师资条件开展双创教育,有的大学甚至仅仅依靠就业指导部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多学科性质的要求,同时,师资资源缺乏整合和统一组织协调。[2]
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对象来说,从他们具备的创新创业知识、意识、能力三个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
1)双创知识积淀不足
大学生在校期间,将时间和精力主要投入到学习专业知识方面,缺乏对相关学科专业领域和创新创业知识的了解,知识面不广泛,且所学知识基本上来源于书本,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对综合知识的掌握,不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双创意识培养匮乏
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整体缺乏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部分学生参加了创新创业的讲座、项目、比赛等,但是实践活动停留于形式层面,很少内化于学生内在的自觉创新意识,所以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需要挖掘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动机和意识。
3)双创能力水平低下
大学生所学的创新创业知识局限于书本,与实践相脱离,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单一,综合能力较差,欠缺创新创业的素质,创新创业能力水平低下。[3]
2 河南科技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化新平台”开展情况
河南科技大学作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年来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了大力的改革与探索,并且取得了诸多成绩,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在学校层面,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奖励考核办法,切实保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在学院层面,各学院积极挖掘与专业学科紧密结合、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一院一竞赛”“一院一平台”“一院一基地”的格局。
化工与制药学院作为河南科技大学的老牌学院,其学科建设、科研平台等各方面具有传统优势,近年来学院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近年来在创新创业实践探索中,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并紧密结合学科专业,搭建“化新平台”,积极探索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化新平台”自2018年实施以来,紧紧围绕“一个核心”,依托“两条路径”,按照“三个结合”,开展“四类活动”,挖掘“五大主体”,紧密结合学生所学学科专业,逐步形成“学习—培养—实践”一体化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一个核心指的是开展的各类活动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两条路径指的是校内和校外两条路径,校内依托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与科研平台;校外依托江苏恒瑞医药有限公司、上海药明康德药业有限公司、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
三个结合指的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导师指导与朋辈帮扶相结合、研究生与本科生、高年级与低年级相结合。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讲坛等创新创业知识学习类活动,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等实践操作类活动,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结合;由研究生带本科生,高年级带低年级,实现研究生与本科生、高年级与低年级相结合;持续开展“导师有约”“朋辈帮帮帮”等学风活动,充分发挥学业导师和朋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实现导师指导与朋辈帮扶相结合。
四类活动指的是,第一,通过开展化工讲坛、创新创业讲坛、化新沙龙、企业校友指导等学习指导类活动,丰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意识。第二,通过推进“一系一竞赛”,组织化工专业学生参加化工设计大赛、化工实验大赛;组织制药专业学生参加制药工程设计竞赛等,积极参加“互联网+”大赛,开展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等技能竞赛类活动,增强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能力,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结合。第三,通过参观校内机电、车辆等兄弟学院的双创基地和校外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恒生科技园等双创企业,开阔学生创新创业视野。第四,通过评选“创新之星”、加强学风交流、展示创新创业成果等展示交流类活动,进一步凝练活动内涵,提升活动质量。
五大主体指的是,要充分挖掘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同时还积极发挥学业导师、辅导员和朋辈等五大主体在创新创业中的作用,動员全员力量,开展创新创业工作。
通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第一,双创活动的参与度高、覆盖面广。全院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参与度高达100%。第二,学生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成绩斐然。在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化工设计竞赛、化工实验大赛、“互联网+”“创青春”省赛等国家级、省级及以上竞赛获得诸多奖项,在校节能减排大赛、校数学建模竞赛等获得诸多奖项,学生在本科期间发表论文和申报专利多项。第三,“一院一平台,一系一赛事”的格局初步形成。学院层面,搭建与专业学科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平台;系室层面形成“一系一赛事”,化工系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制药工程系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环境工程系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等。
3 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从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凸显出来的问题,结合河南科技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化新平台”的实践探索,我们发现,地方高校二级学院要结合专业实际情况,通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积极探索“纵横结合”、“融合交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3.1 “纵横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纵横结合”指的是“纵向梯队+横向组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纵向梯队主要指“导师引领+高年级主导+低年级积极参与”,在专业导师和创新创业导师的指导和引领下,由高年级学生带头组建创新创业团队,低年级学生自发参与;横向组合主要指跨专业、跨班级等年级内自发组队,通过组建点子公司、创意小组等形式,自发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模式在“互联网+”“创青春”等各项创新创业赛事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3.2 “融合交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融合交叉”是要实现从专业到学科,从本院到外院,从校内到校外,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的全方位“融合交叉”,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好的创新创业项目,依托某个单一专业是无法持续进行的,同样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也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专业学科之间、校内外实现全方位的融合交叉。
4 结论
在积极探索新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要始终围绕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意识和能力等方面,以创新创业赛事、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为抓手,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强化师生合作,从而使学生自觉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进一步激发,学生自发组建的创新创业团队不断增多,参加的创新创业项目数量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意识进一步增强,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氛围正在形成。
【参考文献】
[1]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
[2]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3]于新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312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