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角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人工智能发展都较为迅速,大数据也成为信息时代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对其优势予以充分运用,从而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创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是现阶段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就大数据视角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予以讨论,旨在以大数据为载体实现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大数据;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8.4;G472.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们已步入信息化社会,无论是知识还是信息的生产、存储以及传播等,都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互联网成为了知识和信息沟通与交流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大数据形成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高校要注重大数据优势的充分运用,及时对现有的人才培养观念予以调整与更新,从而使传统教育具有的障碍得到有效的破除,加大对教育教学方式的有效调整,培养出更加契合大数据时代的人才。
1大数据概述
2012年联合国颁布的有关大数据的白皮书,是大数据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能够对社会各行各业产生重要影响。同年3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的《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指出,要借助大数据推动知识获取能力和洞见能力的提升,并注重对其的资金投入,为大数据的收集与管理提供重要的支撑。
大数据主要有四个特征。第一,数据量巨大。PB是大数据起始计量单位,也正是在信息化手段积累下,为体系庞大的数据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第二,数据类型多样化。例如音频、图像以及视频等都是构成大数据的重要数据类型。第三,数据处理速度快,这也是人工统计处理不可比拟的优势所在。第四,数据资源价值密度虽然较低,但是经过整合处理后拥有极高的商业价值,不仅可以为关联性和发展趋势预测提供重要的辅助,而且也是各类决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参考。
大数据方法和技术也较为丰富,例如存储、发掘、可视化以及分析等等。以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相关内容为依据和参考可以得知,大數据思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全体数据都囊括在其中,并不是随机样本。由于受到大数据数据量大等特征的影响,也决定了其在处理所有数据方面的可行性。第二,不是准确性而是混杂性。据了解,世界范围内的数据中只有5%的数据其结构是相对完整且良好的,而剩余的并不具备结构化特征,这也决定了不能将侧重点放在精确化数据中。第三,相关性而非因果性。在以往人们习惯借助数据挖掘事物问存在的因果关系,现阶段主要是以大数据为载体发现不同变量问具有的关系,从而了解是什么,但对为什么的问题却不一定能够详细说明。
2大数据视角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策略
2.1以大数据开放性和包容性为依据进行人才培养
大数据无论是对数据予以收集、加工还是使用,都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就是说,处于世界中的所有数据都可以依托大数据信息系统得以收集、加工和应用。所以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也存在同大数据相一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首先,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始终具备国际化视野,从而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与国际社会的有效对接,将发达国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经验汲取。注重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并且在校园内挑选优秀的学生,赋予他们走出校门、走出国门接受国际教育的机会。学生借助多元化文化知识学习与融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另一方面对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其次,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要依托数据为参考。具体来讲,要深入到社会中进行细致化调研,例如依据各个企业以及行业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使毕业生更能满足社会需求,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再次,高校还要注重教育流程的创新,推动由固有的住宿制教育向流动随机式教育的转变,并将翻转课堂、MOOC等大数据教育流程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渗透。最后,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目标,促进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的一致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一致性、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一致性,这也是确保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因素。
2.2以大数据分析性和应用性为依据进行人才培养
第一,对数据进行分析是大数据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内容。以数据“去粗取精”为载体,以由表及里制作工艺为手段可以推动集概念和理论为一体的系统的形成,这对数据应用价值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及时转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方法,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不可否认,但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始终将教材中的知识作为贯穿在其中的主线,并以此为核心实现对其他知识信息的广泛搜集,从而开展具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知识的讲述与解析。尤其要对互联网中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应用,引导学生以特定问题为出发点实现对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力求让学生针对特定问题挖掘多种解决办法。第二,数据具有的使用价值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其中能够充分借助数据将其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应用,从而帮助获取现实利益与价值是其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时要避免讲述过程的机械性,而是以实际案例为依托,使教学内容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保证学生主动思考、教学相长等效果的达成。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具有的组织和引导作用,让学生置身于实际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在教师、师傅的指导下开展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获取到实践性经验,这对于学生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也具有积极意义。
2.3以大数据批判性和创新性为依据进行人才培养
从客观角度分析可知,数据不仅仅是对信息记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实现知识创新的源泉所在。在数据信息急剧增加的背景下,不仅是人类记录、测量和探索空间逐渐拓宽的重要体现,而且也是新数据、新知识和新发明得以出现的重要前提。托马斯-库恩曾经提到,科学得以发展有赖于科学革命,对旧范式的否定以及对新范式的肯定是其直接呈现。也就是说,由固有的存在危机感的范式逐渐向新范式转变,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累积的过程,以重构过程对其描述更为贴切。正是依托这种重建的理论,不仅对基于研究领域背景下某些基本理论概括予以了转变,而且也对囊括在此领域中范式的方法和应用进行了更改。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就要将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以批判传统科学技术范式为载体,实现对科学技术新范式的创新与形成。这就要求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肯定性思维外,还要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给予应有的重视。教师要鼓励学生立足于批判性视角来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重新审视,从而充分发挥自主性对学习行为活动作出客观且理性的判断,这也是学生新思维、新观点以及新答案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
2.4以大数据交流性和兼容性为依据进行人才培养
大数据平台具有广阔性特征,是信息交流中的重要平台。而反观信息交流可以看出,其是动态化且兼容的过程。例如信息量的持续增加、新信息的涌现等都是这一体现。基于大数据背景的课堂教学对讨论式教学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让教师以此为立足点进行知识解答,还可以是师生问以网络为依托进行的相互质疑和兼容以及评判的过程。在设计问题、搜集信息以及启发思路,再到后续分析数据和认知的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可以实现对学生求真求知趣味性以及独立思考等方面的有效锻炼。就信息技术层面来讲,要注重对信息化手段的充分运用。借助信息化手段,一方面可以为校内不同专业、不同年纪的教学资源的交流提供重要帮助,另一方面也能推动不同区域内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是确保高校所有专业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实现全覆盖和共享性的重要手段。
2.5以大数据差异性和技能性为依据进行人才培养
大数据对于信息的重复性具有排斥作用,究其原因可以发现,重复性信息的存在会使同等质量和同等价值的信息数量得以增加,既占有了大量空间,又不具备相应的应用价值。同时,大数据平台对一些差异性的数据信息表现出了喜爱与侧重,这也给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了方向。基于此,教师要着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自身潜力的充分发掘,使其独立思考习惯和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进而带动其创新能力的提升。云计算、云储存和大数据平台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辅助,蕴藏着海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学生在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中只需要将所需内容的关键词输入到搜索引擎中即可呈现出学生所需信息。在这种人性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范围、内容以及目标等都可以进行自行设定,并依托网络实现与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与沟通。此外,高校还要加大与专业课程相一致的仿真训练系统的开发力度,从而以信息化数据平台为依托,增强学生的技术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水平。
3结束语
总之,想要确保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能够顺利进行,就需要对大数据的相关内容有充分了解,从而以此为指导,以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手段,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为社会输出更多优秀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95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