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课堂上让学生提炼生活、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因此,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灵性,充满生命活力,应是始终回荡于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应是一个阅览室
  课堂即学堂、书房,是学生可以自由读书的地方。在这里,学生可以在放松状态中读出收获可以在充满激情的朗读中读出情趣;可以在自由阅读中读出个性。
  1.读出文章的特点
  对待不同的文章,阅读的方式就不能千篇律。如在学习《钓鱼的启示》等容易引发冲突的类课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争辩地读。对于关键问题,学生可以表明自己的立场,并从文中找出依据,与对方展开辩论。在学习《再见了,亲人》等感情色彩浓重的课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激情去读,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读出形一一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一出字实的感外之意。在学习《太阳)等知识性强的课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开放地读、不仅可以在课内获取知识,更要开发课程资源,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使学生在更广的书海中述游,汲取知识。
  2读出语言的神韵
  语文教材是美的浓缩。它荟萃了古今中外名、是艺术性、人文性、科学性的统一。所选文章大都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记叙类文章“事中含情,说明类文章“知”中有情,议论类文章“理”中演情………其语言更是准确生动,明晰流畅,着建筑之宏伟,绘画之斑端,音乐之灵。或似促膝轻语、舒缓平稳:或像晨曦璀璨,舒畅明丽;或如江河澎湃,粗犷奔放,催人奋进。要想使学生读出其中的神韵,“于激处还他个激昂,于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由字得言、由言得意、由意得情、由情得味,使他们心驰神往、激情满怀。
  3.读出学生的个性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独特的见解。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新课堂应是一间工作坊
  语文课堂应界定在生命体验的基础上,让每堂课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记忆,成为无法重复的人生体验。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大胆地说,勇敢地讲,还要让他们自主地观察实验、动手操作,并培养他们1普于发现、于探究的能力。如在于水正老师执教的《声山的云家》一课中,在引导学生理解“飘飘欲仙”这个时,于老师并没有从字面上解释,而是说:”哪个同学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请上台来。你们能不能做出飘飘欲仙的样子?”于是,十几个孩子张开双臂,如仙人一般轻盈飘通,展密欲飞。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新课堂应是一个游戏场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姬说:“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木身就是一种认真、严肃的游戏,因此教师要敢于把游戏引进课堂,把知识融合在游戏中,使孩子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实现生命的发展,整体的发展。
  四、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新课堂应是一条旅游线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这个过程中,如若中途发生美丽的风景,就要舍得花时间去欣赏。如教学《赵州桥》一文,在理解“设计”一词时陷入了僵局,不管怎样引导,学生就是不能准确理解“设计”的含义,只认定“设计”就是“建设、画图”的意思。这时教师就另辟蹊径,先让学生认真读课文有关段落,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想,李春要建造这样的桥,事先要做哪些工作?”学生受到启发,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便回答:“他要考虑造什么样子,要花多少材料,多少时间…”“他还要把想造的样子在纸上画出来,或者先做个模型…”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对,这就是设计,现在谁能说说“设计”是什么意思?”“就是事先想好是什么样子的,画好图造出模型。”至此,学生已经完全明白了“设计”一词的含义。
  五、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新课堂应是一个聊天室
  语文学习是师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的过话、学生与学生之间场个性的对话、学生与教师之间民主平等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们求的是心与心的呼晚、神与神的交融、情与情的相牵、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同时,教还要于提出高有挑战性的话随,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激活学生的思。
  六.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新课堂应是有效互动
  在課堂教学中,为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着力采用多元参与的互动评价,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阅读课教学时,我经常在指名初读后,让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你想怎样读。在范读、赛读时,师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来评价老师。在小组互读时,其他同学评价他们小组合作得怎样。在本课结束时,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你认为这节课自己或别人的表现怎么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老师和同学一次次地评价中,他们互相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老师和同学的一次次鼓励中,他们互相有了进步和感悟。孩子们从自己情感的投入中,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感悟故事中感悟了生活,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亲自去尝试,不能光听别人说的道理。每一次评价,都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呈现,使师生、生生在有效互动中增进了了解,形成了积极、友好的评价关系,同时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养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惯。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运用教学“互动”促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要想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必须得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让每个人都在语文课堂上乐起来、读起来、动起来 。如此一来,语文课堂自然便“美”从中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46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