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榆林市沙区耕地质量提升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榆林市以长城为界,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风沙滩地区,南部为占地面积58%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处毛乌素沙漠的边缘。本文通过查阅文献,结合榆林市土地整治规划,对榆林市耕地数量变化,以及陕西省耕地质量与榆林地区耕地质量对比分析,研究沙区土地生态整治模式、水土流失整治模式与砒砂岩造地模式,提出了切实合理的土地整治措施。
  關键词:土地整治措施;毛乌素沙区;耕地质量;榆林市
  中图分类号:S-3文献标识码:ADOI:10.19754/j.nyyjs.20200115018
  收稿日期:2019-11-12
  作者简介:宋琴琴(1994-),女,硕士。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规划。
  引言
  近年来,土地整治成为专家研究热点,其中耕地质量是土地整治不容忽视的因素。本文基于土地整治的基本措施,针对榆林市耕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土地整治措施。丰富土地整治措施研究,完善土地整治方法体系;对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
  1榆林市土地利用状况
  1.1榆林市区域概况
  榆林市位于陕西北端,东临黄河,与山西吕梁市、忻州市相望,西连宁夏吴忠和甘肃庆阳,南接陕西延安,北靠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土地总面积43070km2,占陕西省土地面积的21%[2]。榆林是一个典型的农牧业交错区,大致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滩地区,占土地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占58%。在地貌上属于毛乌素沙地向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区,地处毛乌素沙漠的东南边缘,是毛乌素向东南移动的最活跃地段[3]。分布在毛乌素沙区的县区主要有榆阳区、神木县、府谷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佳县7个县区[4],如图1。
  1.2榆林市耕地资源数量分析
  1.2.1榆林市乡村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分析
  分析榆林市历年乡村人均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如图2)可得:整体看,榆林市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从1949年的9.77hm2减少到2013年的3.41hm2,年均减少0.006hm2。在2005年之后耕地面积逐渐增加,从2003年的2.61hm2增加到2013年的3.41hm2,可见地处毛乌素沙区的榆林市耕地面积增加幅度小,且难度大[5]。
  1.2.2榆林市各县区耕地面积变化分析
  分析图3可得:除靖边县和定边县在2010年耕地面积有所增加,其余10个县的耕地面积呈现递减趋势,不同县区由于土地质量状况差异以及地区不同导致整治开发力度不同,所以不同县区耕地面积增减趋势略有差别。
  榆林市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耕地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基于榆林市特殊的地质地貌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牧草地比例最大,占43.77%;其次是林地,占33.27%;耕地所占比例最小21.1%。随着榆林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也加大土地占用。对比2005年与1996年,城镇用地增加1426hm2,比1996年增长36.55%。采矿用地增加1260hm2,比1996年增长63%,其它独立建设用地增加315hm2,比1996年增加39.38%[6]。可见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扩张、居民点住房增加和基础设施建设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1.3榆林市耕地资源质量分析
  1.3.1榆林市耕地质量等的分布特征分析
  根据我国农用地耕地质量等别划分,一共划分15等, 1等质量最高,15等耕地质量最差。分析表1,陕西省的耕地质量集中分布在5~14等之间,其中5~10等占比较小,11~14等占比较大。总体来看,陕西省耕地总体质量偏低。榆林市耕地等别在5~9范围内没有分布,整个地区等别偏低。陕北地区分布大面积毛乌素沙区,土地整治难度大,且气候因素也会影响整个地区耕地质量。
  分析表2可得:榆林地区的质量等别在10~14等,5~9等没有分布,10和11等所占比例非常小,说明榆林市整体耕地质量偏低,耕地条件较差。
  1.3.2榆林地区耕地质量等占比分析
  分析图4可得:陕西省5、6等的耕地面积占比很小,7、8等面积处于陕西省耕地面积中等水平,从9等开始随等别的增加耕地面积也在增加,12~14等面积分布很大。榆林地区从5~11等耕地面积分布几乎为零,12和13等耕地有少部分分布,位于质量最差的14等分布面积最大。并且陕西省14等面积为1124098hm2,榆林地区14等面积为1155285hm2,即14等耕地面积的90%以上都分布在陕北,可见榆林市的耕地质量整体较差。
  2耕地质量提升模式分析
  榆林市位于毛乌素沙漠的东南边缘,毛乌素面积分布较多。另外,在黄土高原分布地带水土流失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陕北地区分布的土地沙漠化和砒砂岩水土流失是榆林市耕地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所以在耕地质量提高过程中,主要从这3方面采取措施。
  2.1毛乌素沙区土地生态整治耕地质量提升模式
  2.1.1毛乌素沙区概况
  毛乌素沙区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地区,位于N37°30′~39°20′,E107°20′~111°30′。从西北部延伸为棕钙土半荒漠地带,西南分布灰钙土半荒漠区域,暖温带灰褐土森林草原地带分布在东南过渡地区,并且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埋深比较浅,能够较好地获得水源,所以在盆谷地带就形成碱淖[7]。
  2.1.2毛乌素沙区土地整治模式
  表3中5项沙区治理模式适应于不同沙区,在进行沙区治理时明确治理沙区的生态特点,并且分析治理潜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经典方法来选择适宜的沙区治理提升模式[8],不仅可以有效实现沙区治理目的,而且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2.2砒砂岩造地模式   2.2.1造地原理
  砒砂岩分为盖土砒砂岩区、盖沙砒砂岩区和裸露砒砂岩区,内蒙古和陕西2省的接壤区分布面积为 1.1682 万km2,其中裸露区占据6262.8km2、盖沙区为 2795.0km2、盖土区为2624.2km2[9]。如果用传统黄土客土法,毛乌素周围黄土土源少,整治过程中无法获取持续的黄土资源;若采用外部运输,成本高,运输过程中消耗时间长,所以黄土客土法不适于毛乌素沙区整治。
  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砒砂岩成岩程度较低,缺乏水源时非常坚硬,遇水特别松软,沙的空隙较大,胶结程度不好,进而出现结构差、易造成水分和肥力流失。二者各有特性,但可互补,将二者进行混合,可弥补二者缺陷,从而获得透气透水和保水保肥性,达到双赢效果[10]。
  2.2.2砒砂岩造地复配机理
  研究榆林市榆阳区示范项目,砒砂岩与沙土复配形成的土壤可以进行农作物耕种。复配的关键基础是二者性质上的相互作用,砒砂岩在沙土结合的条件下发生了空隙增加、渗透性加强,同样沙土在砒砂岩的作用下空隙变大,结构优化,且具有了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
  2.3水土流失区土地整治模式
  2.3.1水土流失区概况
  水土流失使土壤层变薄,地力肥力衰退。并且会影响土壤结构,使土壤涵养水分能力减弱,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11]。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区域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内蒙古、青海、寧夏等省份,流失面积为41.9万km2,约占总面积的67.14%,从水力侵蚀程度不同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强度以上水力侵蚀,分别占据总面积的30.32%、32.37%和37.31%[12]。
  2.3.2封禁育林模式
  封禁育林模式投资少、见效快,可进行大面积综合治理。将封禁和育林育草相结合,选用耐旱耐风蚀的植物品种,不同程度水土流失地区要进行区别化对待。一般轻度水土流失区封禁种植年限是3a,而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区则需要封禁种植5a[13],过程当中要进行补种以保证封禁区域的植物数量。
  2.3.3生态移民模式
  生态移民模式治理将生态修复治理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在水土流失区生活人口较少、生活环境恶劣,通过移民搬迁将居民搬至生活条件较好的区域[14]。不仅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将居住区与生态修复区分隔开来可以专注治理,治理过程中可防止人为活动干扰介入,为生态修复提供专门条件。
  3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对榆林市耕地数量分析、陕西省耕地质量与榆林市耕地质量对比分析以及耕地质量提升模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榆林市的耕地面积和各县区的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且耕地质量等别较低,原因在于地处毛乌素沙区遭受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农业结构调整与建设用地占用的影响较大。
  结合耕地质量和面积的基本情况,提出合理有效的整治措施,扩大毛乌素沙区的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对榆林市耕地状况分析,结合沙区整治与水土流失治理对榆林市耕地生态治理提出的几点建议: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严格执行土地整治政策;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土地整治的信息系统建设;利用现代创新技术,实施高效、循环利用的“有机肥资源利用”工程;大力推进中低产田改良与污染土壤的修复工程。
  参考文献
  [1] 魏洪斌,罗明,鞠正山,王军,吴克宁.中国土地整治“十二五”研究重点评述与“十三五”研究展望[J].水土保持研究,2017,24(02):371-377.
  [2] 杨述河,闫海利,胡业翠.陕北榆林市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及其情景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06):72.
  [3] 苏世平,张继平,付广军,李兰晓.榆林沙区荒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02):16-19.
  [4] 亢福仁.毛乌素沙区农业资源优势及利用[D].咸阳:农林科技大学,2005.
  [5] 宁松瑞,韩霁昌,郝起礼.榆林市耕地资源变化及分析研究[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6(02):21-23.
  [6]榆林市人民政府.榆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Z].2010:13.
  [7]韩霁昌,刘彦随,罗林涛.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快速复配成土核心技术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08):87-94.
  [8] 申志雄,李永梅.山地果园滴灌模式及节水增产效益分析[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3(01):29-30.
  [9] 王立久,李长明,董晶亮.砒砂岩分布及岩性特征[J].人民黄河,2013,35(12):91-93,97.
  [10] 王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与生态修复模式[C].福建省水土保持学会.建省水土保持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220-225.
  [11] 黄泽云.宁夏毛乌素土地沙漠化治理模式评价[J].防护林科技,2009(02):57-59.
  [12] 我国水土流失主要区域分布概况[J].水利科技,2008(04):59,61,70.
  [13]何利伟,李爽,吴宗远.绥化市水土流失特点及治理模式[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37(03):178-179.
  [14] 李艳云.水土流失的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探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33(05):48-50.
  (责任编辑李媛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52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