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实例教学正反比例概念的浅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正反比例概念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是初中函数教学的基础。本文就运用实例概括概念,理解正反比例之间的联系,判断正反比例,解答相关应用问题几个方面作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正反比例概念 形成 判断 应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比安排在六年级上册,将比例安排在六年级下册。因为“比”和“比例”是现实问题的抽象,在教学中应通过实例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巩固概念。而正反比例的知识,反映了生活和学习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现就如何运用实例教学正反比例概念谈一些浅见。
一、运用实例概括概念,揭示正反比例之间的内在联系
新的数学概念的引入直接关系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正反比例概念的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实例:“文具店有一种彩带,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和“圆柱形玻璃杯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教材中相应的两个表中的数量关系,并借助教材上提供的数据和图表,渗透函数思想,让学生知晓:两种相关量,是指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隨着变化。接着要求学生抽象概括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实例1,是,两种量的比值一定,用X/Y=K表示:实例2是,两种量的乘积一定,用XY=K表示。
那么它们到底有哪些联系呢?这两个概念的前提是相同的,条件和结论各不相同。条件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结论是成正比例;条件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结论是成反比例。从而精确地、完整地、清晰地概括出了正反比例的概念。
二、运用实例进行正反比例的判断
要想正确解答正反比例的应用问题,首先就要判断该问题到底是正比例问题,还是反比例问题,常用判定方法有以下几种。
1.简单问题的实例判断
学习正反比例的概念后,对于一些简单问题采用实例判断。如,某学生步行时,速度、时间、路程三个变量进行研究,借助已学知识:路程=速度×时间。如果,速度(时间)一定,路程和时间(速度)成正比例。如果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
2.易错问题的实例判断
如,“圆的周长一定,圆周率和直径成反比例。”的判断。有的学生误认为:“积一定,两种相关联的量就成反比例。”
通过C=2πR=πd的实例运算,大家才恍然大悟,π是常数,不是变量,命题不成立,若将C,R看变量,=2π,符合正比例概念要求,C与R成正比例。从而提高了学生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易混问题的实例判断
如,判断题:(1)读书的时间一定,读一页书所需时间与页数;(2)读书的时间一定,读书总页数和读每页书所用的时间。有的学生一见“时间一定”就迫不及待地判断“成正比例”。为此,可创设了一个实例:某学生读40分钟的书,如果每分钟读0.5页,他一共能读多少页0.5×40=20(页),不难看出(1)属于x.y=k的问题,是反比例;(2)属于x/y=k的问题,成正比例。
4.陌生问题的实例判断
如,一根长方体木料,所锯段数和需用时间,成什么比例?因为学生缺乏生活经历,对此类问题感到陌生,容易误判为成正比例。用实例让学生画草图,比较锯成2段、3段、4段,......时相应所锯的次数......。发现:锯成的段数总比所锯的次数多1。于是出现了≠≠,以及1×2≠2×3≠3×4。所以它们之间既不能成正比例,也不能成反比例。
三、用实例法深化概念的基础知识,生成基本技能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四基标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基础知识的学习目标是解决“知道”与“不知道”的问题。而基本技能的学习目标是解决完成活动时“会与不会”“熟练与不熟练”以及熟练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要想将知识变成技能,是需要经过动手操作、动笔演练、动脑思考、合作交流等一系列的训练过程。现以正反比例为例加以说明:
1.用实例理解概念,生成判断技能
正反比例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种相关联的变量间的比例关系。如行程问题中的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根据正反比例的概念,路程、速度、时间三个变量中,必须有一个量一定,判断另外两个变量的关系。如某学生步行速度4公里/小时,步行3小时的路程是多少?4×3=12(公里)。依据正反比例的概念,得出:①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②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③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在此基础上,用正反比例的概念解答这一类型的应用题就顺利了。如,解决:购物问题,=数量;做工问题,=工作效率;产量问题,=亩产量。......
2.用实例转换成正反比例的技能
在生活和学习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具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的情况。如,植树、路边安装路灯、锯木分段、爬楼梯等问题中两个变量乍看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按实例算一下,却不一定是。
如,植树问题,在60米长的跑道外侧植树每5米植1棵,可植多少棵?植树棵数与间隔数成比例吗?通过实例算一下,得出以下结论:①两端都植1棵间隔数与棵数不成比例;②一端植一端不植,间隔数与棵数成正比例;③两端都不植,间隔数与棵数不成比例。将①的棵数-1,③的棵数+1,就转换成②了。想实例,安装路灯与植树一样,锯木分段所锯次数比段数少1,爬楼梯问题,一楼不需爬,通过这样的实例分析,以上问题均可转换为成正反比例的问题,并可进一步解决相关应用问题。
3.用实例提高解答应用题的技能
教学中,可通过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反复使用正反比例的概念,审题、分析、解答和检验等步骤巩固正反比例的概念。例如,老师和学生2人,用电脑打一份资料,3小时可完成,老师1人打需5小时,学生每小时能打2页,问老师每小时能打多少页?此问题有哪些解答方法?学生凭经验使用了比例分配法、倍比法、归1法等方法。若抓住工作总量为1,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按xy=k,因此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成反比。学生单独完成任务的时间为:1÷(1-)÷3=7.5(小时)。列成反比例式:7.5:5=X:2,解得X=3(页),检验略。或用:(1-)=X:2 更为简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00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