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区共同体精神重塑和城市共同体永续经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在共同体面临人情淡漠,缺少归属感的困境,本文从“关系的设计”、“设计与故事”和“设计与日常性”三个设计理念出发,对社区共同体精神重塑和城市永续经营进行说明和举例。
[关键词]社区共同体;城市共同体;关系;故事;日常性
文章编号:2095-4085(2019)12-0027-02
社群主义主张每个人都存在于社会共同体中,国家是大共同体,社区,街道,城镇是小共同体,社区是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互帮互助,富有人情味的共同体,是城市和国家这种大共同体的基本组成单位。社区共同体是实践共同体,是道德共同体,其核心是归属感,这就要求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社区共同活动,秉持统一价值观,维护当地文化特色。
现在社區共同体面临人情淡漠,居民缺少归属感的困境,其成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由于传统居住方式的改变,由血缘,地缘,单位制为核心的熟人社区变成了 “陌生人”组成的社区,原先的街坊邻居互相了解,信任互助到现在社区各家各户相对封闭,不常往来,互不了解。其次随着科技发展,居民的休闲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化,由原先的闲聊唠嗑等直接人际互动变成了电视手机等人机互动。再次当代社区配置越来越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管理由物业提供,没有了共同利益与自发性活动,居民参与程度大大降低。
随着传统社区精神的消亡,居民焦虑,缺少安全感与归属感,这并不能归咎于经济发展。对于社区居民来讲,他们需要一个生活舒适,邻里和睦,充满人情味的社区。对于政府来讲,只有小共同体稳定,城市国家这种大共同体才能稳定和谐。新型社区硬件设施提升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我们所需要的是积极探索社区营造,对社区精神进行重塑,从小共同体开始,扩大范围,从而影响大共同体的形象与精神。
如何进行共同体精神重塑,下面将从“关系的设计”,“设计与故事”和“设计与日常性”三个设计理念对社区营造和城市永续经营设计进行说明。
“关系的设计”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组成的,而是表示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如果从“人无法独自生存下去”这个观点来考虑,对设计来说关系很重要。我们周围的世界都是在各种关系之间的平衡上成立的。对此我们首先进行前期调研,对当地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居民构成,通过开展研讨会,倾听了解居民需求和意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无论社区还是城市,自然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人类基本都喜欢对自然尽一份力量,我们必须学习与自然维持共生的关系,打造有机空间,为其他生命留块地。新加坡前国家总规划师刘太格先生曾经说过:“搞规划第一要了解的是市民对这城市的要求是什么,市民的要求是逐步的,规划与土地预留是分不开的,一个规划必须从大做到小,从远期做到近期,从地下做到地上,先把重要的自然地点,对重要的原始森林保护区,沼泽地的保护,这些地方坚决不去动他。” 我们希望随着生态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人们也将承担起对这个共同体的其他成员。例如植物,动物,水,高山,大地等的责任和义务。绝对不做不必要的人工设施,只选择亲切好用的设施,用减法的手法,尽量留下大的空地种植草皮和大树,保留或者恢复大自然的原貌。从人与人的关系出发,社区公园内应设计一些大小不同的半开放空间,给居民举办各种活动提供场所,放置互动式及参与式的展示设计,创造出一个兼文化,休闲,教育,娱乐功能的公共空间。
“设计与故事”:故事与人的生活态度,社会的机制,人的记忆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故事为主题的设计应该是怎样的呢?其关键在于社区原动力—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营造,例如高雄市对空白围墙进行彩装,邀请了周边高校学生设计图案,晚上用投影仪描出图形白边,白天再请居民带着自己家人对图案进行填色,亲自参与进社区街道美化的活动中。自己动手做,让每个人的小故事成为街道及城市历史的一部分。传统是社区的灵魂,全体居民应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因为它可以团结居民,进而呈现出社区的历史和文化深度。最后应秉持社区营造不是由政府主导,而是居民共同策划社区的蓝图,政府机构只负责支援的理念对社区进行活化。
“设计与日常性”:人们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日常中,对日常居民可接触的事物进行设计才是最重要的设计。街道城市永续经营的课题关键就在于“日常性的设计”,改善公共空间的品质是引导都市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公共空间中,通常都会设置公共艺术品,形形色色的公共艺术也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公共艺术品可以成为当地居民辨识地点的参考,有些空间本身环境没有任何引人之处,周边建筑也毫无特色,因此需要一些当地居民可以辨识的目标,公共艺术扮演了这个角色,公共艺术可以给这个社区一个性格,使得住在这里的人觉得能融入他们所居住的环境,是群体认同要素里面重要的一部分。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必须配合城市空间特性,还要创造附近居民可以理解认同的意义,它不仅是为了改善公共空间的美观,更重要的是它使得艺术也成为群体的一部分,艺术品不仅存在于博物馆里,而是变成大众日常所接触欣赏的一部分,居民可以触及使用或者参与融入作品中,成为有生命的艺术,艺术的动能也就成为群体的一部分。公共艺术为社区街道城市带来幽默,趣味,色彩以及个性。
建造弹性柔软的社区共同体的目标在于恢复社区街道在城市化进程中淡化消失的亲密感与归属感,让居民对自己生活的地方拥有认同感,内心里有了“根”和“乡愁”,进而维护城市和国家等大共同体的稳定和永续经营。
参考文献:
[1]李敏锋.浅析巴塞罗那城市空间革新[J].建材与装饰,2018,(28):2.
[2]王蕾,袁中金.新加坡新市镇规划设计的探究与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9,(02):61-67.
[3]谭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实践旨归[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15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