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国家在初中开设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教师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添加一些生活元素,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将对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分析,研究出最适合初中生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01-005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01.047
进入初中的学生,生理将近发育完全,但他们的心理却不甚成熟,尚在青春叛逆期的他们,对枯燥的内容感到厌烦是难免的,而针对初中生开设的道德与法治课本就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需要结合实际生活来进行。
一、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掺杂生活元素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新课改之后,虽然优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但还存在着有待解决的许多问题。例如,课程中的内容在设计上就像一个人换了件衣服一般,只有外观上的改变,但本质上一点也没变,而且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来说也有些传统。学生在学习的依旧是枯燥乏味的内容,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被动的,这就严重缩小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样的教学自然无法有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更为严重的甚至是教师在授课时也会产生烦躁的心情。试想一下,如果你是教师,正在课堂上让学生回答问题,却“无人问津”,你是何感受。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以及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需要为这门严肃的课程添加一些鲜活的元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生活化就成了一种必然。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法生活化的意义和作用
这门课程本就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而将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生活化既让学生主动学习与时俱进的相关知识,又使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大大丰富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因此,这门抽象的课程变得贴近生活。既给学生留下了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又增强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另外,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认真学习,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严于律己,逐渐养成良好的德行,最终使自身修养与内在品质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更顺利开展。
二、将教学方法生活化的方式
(一)在授课环节中加入生活元素,将课堂与生活深度结合
追本溯源的话,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实际生活,而道德与法治课与实际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如果将这种抽象、枯燥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剥离,那么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就是错误的,而初中的学生极具叛逆性,教师更应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活动中,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就应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举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事情,作为分析案例,让学生结合案例来学习、掌握新知识,近距离感受两者的紧密关系,方便学生深入了解道德与法治课。比如,前段时间有一部《我不是药神》的电影,其中对“法和情”的关系做出了一定的解释。如果课程中有关于“法和情”的内容,教师可以以此为例进行深度分析,教师可以问问学生看完这个电影有何感想,进而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二)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在生活中探究知识
所谓在生活中探究知识,就是教师提出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就行深度探究。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活动,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又给学生探究知识提供了动力。提问时要求教师从生活实际出发,找出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生活素材,使学生要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教师深度理解课程内容,以便寻找相适应的生活素材,认真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例如,(承接上面的例子)如果没有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将电影做一个简短的介绍,事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是怎么理解法大于情的。学生在此之前只知道“法大于情”,却不了解法和情深度的紧密联系是“情融于法”,不知道“程勇”为何减刑两年。这样在生活中探究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需要生活化,将实际生活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加真实的学习体验,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超越认知阶段以达到实践的层次。将教学方法生活化,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又有助于快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将教学方法生活化是必要的,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知识,生活化的教训方法使课堂内容的教学从枯燥乏味变得有趣生动。本文主要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做出简短陈述,以及对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希望本文有助于相关教师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朱庆明.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相融合[J].华夏教师,2018(34).
[2]蘇雪.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8(48).
[3]王明亮.生活化教学法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论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18(46).
[责任编辑 薛晓静]
作者简介: 陈俊茹(1982.8— ),男,汉族,甘肃宕昌人,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教育理论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1915.htm